新时代科技馆生命科学普及创新思路
摘要
关键词
科技馆 生命科学 科普创新
正文
1 生命科学普及的意义
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生命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的加剧、自然资源的短缺,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在人口健康、农业发展、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生物技术,培养生物科技人才成为21世纪的重要课题。科技馆作为国家科学教育推进的重要社会力量和实践基地,不仅发挥着“育人”的作用,更肩负着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培养新时代生命科学与技术领域人才的使命。
2 国内科技馆生命科学普及现状
2.1 展陈形式单一
由于大部分生命科学现象受环境条件的限制,只能在生命体上呈现,所以目前科技馆有关生命科学领域的展品展项,大部分是以图文展板、视频介绍、模型展示等为主要形式,辅以一些操作体验互动的游戏。展陈形式单一,知识灌输感强。“为了互动而互动”,绝大部分用于体验互动的操作或游戏,体验过程都缺乏知识联动,不能带来实现科学认知的“直接经验”。
2.2展品“同质化”严重
由于绝大部分科技馆内部没有专业的展览展品研发设计及策展团队,研发部实际上主要负责场馆内展品展项的日常维护工作,内部缺少专业的设计研发人员,研发能力薄弱,策展水平低。大部分科技馆中生命科学类展品展项选题雷同,缺乏特色。展品设计公司的展览展品设计师大部分只负责展品的外观和操作设计,对展览效果、教学目的、各学科核心概念等方面了解研究甚少,使得展品外部供给同质化严重,缺乏科技馆自身特色,展览吸引力匮乏。
2.3展品展示内容“浅薄化”、“泛娱乐化”
目前国内大部分科技馆的生命科学类展品展项,为了寓教于乐、增强吸引力、提高互动率,展品的特征和设计思路一味地强调“简单”、“好玩”。 展示内容,过于浅显,表达形式流于表面,缺乏深度,为了增加所谓趣味性,大部分展品都被设计成了游戏或游乐设施,使得科技馆沦为游乐园,展品展项沦为儿童的玩具。观众低龄化严重,展示内容“科学性”和“知识性”浅薄。
2.4展品展项再开发受限,难以满足探究式教育活动的需求
由于大部分生命现象和规律受环境条件的限制,在不借助仪器、实物、工具的基础上,很难真实、重复的呈现,再受制于展陈形式的落后与单一,使得科技馆展教人员开发基于展品展项的生命科学类教育活动发挥空间非常有限。没有实物、不能在真实的环境下,亲身的观察、感受、操作,使得有关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教育活动数量稀少,质量堪忧,教育效果不佳。
3 生命科学普及的创新思路及方法
3.1 创新展品展项的展示形式,让学习自然发生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类展品展项应以实物、标本、模型为主要展示形式,真实的展示自然生命的内外结构特征及生物学特性。使书本上的知识变得立体化、可视化、可触化,尽可能的运用机电、灯光、裸眼3D、全息投影等工具或技术近似真实的模拟再现生命科学现象,将抽象的描述文字具象化。例如,展示人类心脏的结构及功能的展品,制作一个等比例放大且可以拆解组装的心脏模型,受众通过观察模型,可以了解人类心脏的外形;通过拆解和组装模型,可以了解心脏的内部结构;结合全息投影和机械模拟跳动,还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心脏的工作原理。
美国物理学家、探索馆创建人弗兰克·奥本海默曾强调制作的展品和开发的展览要营造出一种“与科学家真实的工作环境一模一样的氛围”。[1]将科学家用于生命科学实践的工具转化为科技馆的展品,再现科学家曾经研究、考察、实验的过程。在创设的情景与氛围中,通过展品模拟再现科技实践的过程,让观众在操作体验展品时,就如同在做一项科学实验。让学习在一看、一动之间自然的发生。使观众可以沉浸式体验生命的奇妙和生物科技的震撼。
3.2 展品展项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满足差异化需求
根据展览主题,将展品展项想要表达的科学内容和核心概念细化分解,设计成不同的零件、模块或单元,通过相同模块的复用,可减少再设计成本。在此基础上,通过可选模块间的自由组合或互换,从容解决对差异化的需求,并快速组合出各种展品展项的变形以及进阶形式。在保障良好的体验连续性的同时,能让展品的整体效用大于部件相加的总和。实际工作中,在通用模块的基础上还可以加入造型、功能、色彩等个性化的定制,并方便后续零件和模块的维护、替换和更新。例如,设计一个主要介绍人体结构与功能的模型展项,人体的骨骼、肌肉、神经、器官等这些基础模块,辅以独特的材料、工具、技术等,自由组合,就可以变化出用液体流动模拟血液循环系统,用灯带的流动模拟人体消化过程,用机械运动模拟人体运动系统等展品展项的组合方式。
3.3 提高展品展项的知识密度,创新信息迭代方式
展览主题及展品内容设计之初,在知识信息的展示上就要考虑尽量满足各个年龄段受众对知识信息的接受程度。整个展览主题有自己的内容框架和知识体系,每一件展品也有各自的分主题与知识层级。每个展品的展示内容,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在操作互动的过程中,层层递进,保证知识信息的连贯性和渐进性。观众可以根据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认知能力,自主选择想要了解的内容及深度,尽量使每一件展品都普适各个年龄段的受众。
利用多媒体网络关联专业领域的版块或网站,拓宽展品展项的展示内容;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捕捉最新的动态和信息,并辅助观众进行人机的知识互动;开发基于展品展项的多元化的场馆教育活动,在参与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拓宽了展示内容。
3.4 展览展品主题设计着重“在地性”,讲好本土故事
为了避免“千馆一面”,各地区科技馆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设计一些与本地区有关的生命科学类展览展项,讲好本地故事,打造自身特色。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吉林省科技馆在设计有关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展厅时,就可以以“生物技术与农业生产”为主题,展示生物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介绍吉林省主要的农业产业形式;主要粮食作物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生物肥料、微生物农业、生物育种等生物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及前景,让观众感受到生物技术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3.5 设计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展览主题,建立知识联系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物理学和化学理论及技术的发展,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最适合做跨学科或交叉学科主题联动展览。例如,“生命科学与仿生学” 主题可以从仿生学的角度介绍科学家、工程师和设计师们从自然生命系统的结构、功能和适应性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和灵感,应用在了哪些方面和领域,取得了哪些创新的成就与突破。“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 主题可以向公众展示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细胞工程技术保护物种多样性,微生物技术处理污水、改善土壤环境等信息。帮助观众建立知识联系,实现知识迁移。这样不仅能满足本地民众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需求,也更进一步的打造了场馆之间展览的差异化,加强了科技馆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提高了展览对外地民众的吸引力。吸引更多民众光顾科技馆,使科技馆“长”热。
4 结语
对于综合性科技馆来说,在有限的空间内,做好自然科学各个分支领域的科普,并兼顾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等科学内涵已经很难。要简单、生动的科普抽象复杂的生命科学知识,并做到贴近生产生活,更实属不易。所以需要我们在展陈形式、内容设计、主题选择等方面下功夫,创新科普思路,提高教育效果,为国家未来的生物人才培养和生物技术发展贡献力量。
参 考 文 献
[1]罗伯特·赛姆帕.试验样板法———浅论探索馆展项之设计[M]/ /.科技馆研究文选.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 3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