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合与认同——逸夫中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路径探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王晓露

(甘肃省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 甘肃 秦州区741000)

摘要

本文探讨了文化融合与认同在逸夫中学的具体实践,分析了当前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作用。通过对逸夫中学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和学生文化认同现状的考察,揭示了文化融合对于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文章指出,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文化体验活动和加强家校合作,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结论认为,逸夫中学应继续深化文化教育改革,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

文化融合;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逸夫中学;教育实践

正文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厅  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对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专项研究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以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为例》研究成果



一、引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融合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一过程中,文化认同不仅是个人身份建构的关键要素,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在多民族国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学校承担着培养青少年文化认同感的责任。逸夫中学作为一所致力于文化教育的学校,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如何通过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本文通过对逸夫中学文化教育现状的分析,探讨了文化融合与认同在该校的具体实践及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作用。通过对现有课程体系和学生活动的考察,揭示了文化融合对于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深远影响。研究表明,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文化体验活动以及加强家校合作,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旨在为逸夫中学及其他类似学校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更深层次的文化融合与认同教育实践。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2.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与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各民族成员在共同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观念。这一概念强调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共同命运,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包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国家统一的坚持以及对共同发展的追求。它不仅体现在历史上的文化交融和经济往来上,还体现在现代社会中各民族共同面对挑战、共享发展机遇的精神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源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社会实践。

2.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渊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自古以来,华夏文明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体系。从周朝的“天下观”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再到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历史上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文化传统。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的郡县制,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为各民族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到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

2.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代的发展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代得到了新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推行民族团结政策,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文化领域,国家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经济领域,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各民族的经济联系,也加深了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感。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2.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共存已成为常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同时,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有助于提高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增强对外交往中的文化自信。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增强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在国内,这一意识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2.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育中的体现

在学校教育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逸夫中学作为一所注重文化教育的学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融入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学校通过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如《中华文化概论》和《中国历史》,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华文化的历史与精髓。此外,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址和博物馆,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三、逸夫中学文化教育现状

3.1 课程设置与文化教育

逸夫中学在课程设置上注重文化教育,力求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安排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学校开设了《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历史》、《民族民俗文化》等必修课程,同时还提供了《书法艺术》、《中国音乐鉴赏》、《传统节日文化》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涵盖了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还注重跨学科整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学校的文化教育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教师不仅讲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还会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练习、茶艺表演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也让文化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如文学社、戏剧社等,通过社团活动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3.2 学生文化认同现状

通过对逸夫中学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同。学生普遍认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然而,调查也显示,仍有部分学生对某些传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特别是对于一些较为冷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手工艺、地方戏曲等。这表明学校在文化教育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较强的文化参与意识。许多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如文化节、书法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才能的平台。但是,也有一些学生表示,学校的某些文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难以吸引他们的持续关注。因此,学校需要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以激发更多学生的参与热情。

3.3 家庭与社区支持

逸夫中学在文化教育方面得到了家长和社区的广泛支持。家长普遍认为,学校的文化教育有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还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许多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文化活动,如亲子阅读、家长课堂等,这些活动增进了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社区也在文化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与周边社区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定期邀请社区内的文化名人和艺术家进校开展讲座和工作坊。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教育资源,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文化的机会。社区还与学校共同举办了一些大型的文化节庆活动,如春节联欢会、中秋诗会等,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也为社区居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3.4 教师队伍与专业发展

逸夫中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文化教育师资队伍。教师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在教学方法上有独到的见解。学校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研讨活动,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文化素养。例如,学校每年都会组织教师前往全国各地的文化名城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教师的知识储备,也为他们在课堂上更好地传授文化知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多种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课程时,教师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展示历史文物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此外,教师们还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4.1 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之间存在着悠久的历史联系和深厚的文化纽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各民族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这对于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可以使各族人民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国家的统一政策,促进社会和谐。

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往往导致社会动荡不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增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减少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例如,在边疆地区,通过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有效化解民族隔阂,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这种意识的强化不仅有助于巩固国家的政治基础,还能促进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

4.2 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发展不平衡现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使各民族之间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国家实施的各项区域发展战略,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都离不开各民族之间的紧密协作。

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更好地调动各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参与到国家建设和发展之中。例如,在西部地区,通过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此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整体提升。

4.3 增强文化自信与国际竞争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深远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软实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使各民族更加自信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国际影响力。

通过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通过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可以更好地保存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此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可以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使其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国际舞台上,这种文化自信将转化为国家的软实力,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4.4 构建和谐社会与公民责任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培养公民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公民责任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通过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每个人都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公民。例如,在逸夫中学,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参与度。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为他们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5 应对全球化挑战与文化冲突

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冲突和挑战日益增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使各民族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同时也伴随着文化冲突的风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使其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独立性和自主性。

通过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更好地处理全球化带来的文化碰撞。例如,在国际交往中,通过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展现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促进与其他文化的和谐共处。此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可以增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感,使其在全球化进程中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融合与认同在逸夫中学的实践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逸夫中学文化教育现状的分析,我们看到学校在课程设置、学生参与度、家庭与社区支持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还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与国际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并培养公民责任感。未来,逸夫中学应继续深化文化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宋嘉萍,刘晓敏.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的提升策略与实践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16):129-131.

[2]崔现花.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工作的四个原则[J].高教论坛,2024,(08):9-13.

[3]童淑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研究[N].河南经济报,2024-07-25(0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