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机制研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王自新

马龙区王家庄街道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摘要

畜牧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行业,同时也是生态保护面临的主要难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在牧区推动中国特色的草畜平衡制度的发展,希望实现畜牧业经济和生态的双赢。本论文研究了草畜平衡制度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机制。首先,通过理论模型分析,揭示了畜牧业经济发展与草地生态保护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采用适度牧业开发,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其次,结合多案例实证研究,观察分析中国牧区实施草畜平衡制度的实际效果。结果显示,合理的草畜平衡制度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而且还能保护草场生态环境,降低生态压力。最后,就如何进一步优化草畜平衡制度,提出三位一体的技术、制度和政策改革建议,包括: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改善草场管理制度,以及实施相应支持政策。通过这三方面的综合改革,旨在为中国牧区的可持续畜牧业发展和草场生态保护提供解决方案。


关键词

畜牧业经济;生态保护;草畜平衡制度;环境可持续发展;政策改革

正文


引言

我国广大牧区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如何在推动牧区畜牧业经济发展与保护草原生态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已经成为牧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具体说来,这个重大课题涉及到两个互相关联而又看似相互矛盾的问题,一方面,牧区农户对于畜牧业的依赖度非常高,畜牧业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牧区农户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畜牧业活动对草地生态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与生态保护的要求不相容。近年来,政府已开始在牧区推动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草畜平衡制度,以解决这两个问题。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希望全面理解畜牧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机制,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实现牧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草地生态的有效保护。

1、畜牧业经济发展与草地生态保护的相互关系

1.1 畜牧业经济发展对草地生态保护的影响

畜牧业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1]。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草地生态保护的诸多挑战。畜牧业对草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牲畜在草地上长时间放牧会导致草地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地表裸露增加,进而引起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这不仅直接降低了草地的生产力,还加剧了草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牲畜粪便和废水的排放对草地生态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未妥善处理的牲畜粪便和废水会污染草地土壤和水源,破坏草地土壤结构,进而影响草地的生态功能和植物多样性。这些污染物还可能渗透到地下水系统,影响更广泛的生态环境。

畜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牧场、圈舍和道路等,也会对草地生态产生直接影响。这些建设活动不可避免地占用草地资源,改变了草地的自然状态,破碎了生态连通性,破坏了栖息地,造成草地生态系统的分割和破坏。

为了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地方进行大规模单一草种种植,忽视了草地的多样性,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可能提高牧草产量,但长期来看,会导致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下降,进一步影响草地的生态功能。

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与草地生态保护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推进畜牧业经济增长的必须充分考虑草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可持续性,采取科学的管理和保护措施,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目标。

1.2 草地生态保护对畜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草地生态保护对畜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保护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上,还通过多方面影响直接促进畜牧业的经济效益[2]。草地生态质量的提升能够为牲畜提供更加丰富和优质的饲料资源,从而提高牲畜的生长速率和生产性能。这不仅带来了畜牧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减少了因过度放牧和草地退化带来的牲畜死亡率和疾病发生率,降低了农户的经济损失和投入成本。

健全的草地生态系统还起到调节区域水循环、增加土壤养分和防风固沙等生态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草地的生产承载能力和环境的抗风险能力。这对于畜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保障作用。草地生态保护促使使用现代生态友好型饲养技术和管理方法,提升畜牧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区域畜牧产品的品牌效应和市场价值。

草地生态保护与畜牧业经济发展相互依赖、互为促进,在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3 草畜平衡制度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中的作用

草畜平衡制度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调控草场承载能力和牧养密度,该制度确保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防止草场退化,实现生态保护。草畜平衡制度通过科学的草场管理和轮牧制度,提高草地产出效益,促进经济收益。政策的实施,有助于优化草资源配置,提升牧草品质,从而增强畜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保障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实现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造生态与经济和谐共生的局面。

2、草畜平衡制度在提升畜牧业经济效益与保护草场生态环境中的现状与问题

2.1 草畜平衡制度在提升畜牧业经济效益中的表现

草畜平衡制度在提升畜牧业经济效益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草畜平衡制度通过科学调控草地载畜量,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草地资源作为畜牧业生产的基础,通过草畜平衡制度的实施,有助于防止草地过度放牧,维持草地的生态功能[3]。这种制度确保了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提高了畜牧业的生产效率,而且有效保障了牧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草畜平衡制度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在草畜平衡的约束下,牧民需要注重牲畜品种的选择和优化,选择适宜的畜种繁育,提高单头牲畜的产出效益[4]。例如,通过改良畜种、推广优质饲草饲料、提高牲畜养殖技术,从而提升整体生产效益。高效的畜种生产能力不仅增加了牧民的收入,也为畜牧业提供了较高的经济回报。

草畜平衡制度推动了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进步的全面提升。为满足草畜平衡制度的需求,政府和相关机构加大了对牧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如建设草地监测系统、修建畜牧业道路、推广现代化养殖设备等。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为牧民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生产环境,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经济效益。

草畜平衡制度带来的经济效益还体现在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上。由于草地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畜牧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得以保证,农产品具有更高的市场价值。生态友好的生产方式也为畜牧产品开拓了更多绿色、健康市场,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市场竞争优势,推动了畜牧业的可持续经济发展。

草畜平衡制度在提升畜牧业经济效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通过资源合理配置、生产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竞争力提升等方面,促进了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牧区经济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2 草畜平衡制度在保护草场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草畜平衡制度在保护草场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该制度通过合理控制牧草的利用率,防止过度放牧,从而维护草地的生态平衡。合理的放牧负载使草地资源得以恢复和再生,减少了土地退化和沙漠化的风险。另一方面,草畜平衡制度鼓励牧民采用科学的草场管理措施,如轮牧、休牧和补播优质牧草,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草地生产力和营养水平,有效修复退化草地。该制度的实施增加了生态服务功能,使得牧区成为保育水土、涵养水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区域。通过优化草畜比例和采取生态友好的牧业生产方式,草场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得以增强,提高了草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草畜平衡制度展现出其在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方面的广阔前景。

2.3 草畜平衡制度实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草畜平衡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若干问题和挑战。部分地区存在制度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使得草地资源利用过度,导致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农牧民对草畜平衡制度的认知和接受度不一,影响了其实施效果。草地资源分布不均和草畜承载力的动态变化,增加了管理难度。配套技术支持和推广力度不足,导致一部分地区的经济效益增长缓慢。政策执行过程中资金投入和监管力度不够,导致草场管理效果欠佳,影响了草地生态的长效保护。

3、针对草畜平衡制度的改革建议

3.1 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的策略

在草畜平衡制度的背景下,技术研发和推广对于提升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实现生态保护具有关键作用。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牧草种植和管理技术,通过科学的草地轮牧、保护性耕作以及生态友好型肥料,实现草场的可持续利用。通过遥感技术监测草地的生长状况和生物量变化,优化草地利用策略,防止过度放牧对草地生态造成不利影响。

采用高效的饲养管理技术,提高畜牧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草地的依赖。例如,开发和推广高效饲料添加剂、优化饲料配方,减少饲料投入的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推广高效低耗的畜禽养殖设备,降低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实现节能降耗。

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在提高草地和畜牧资源利用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基因工程改良牧草品种,提高其抗逆性、营养价值和生长速度,满足畜牧业对优质饲料的需求。通过基因选择和育种技术,培育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的牲畜品种,提高畜牧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

技术研发不仅需要科学研究的支持,还需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以增强技术的适用性和推广性[5]。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技术从实验室向生产实践的转化。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推广活动,提高牧区农牧民的技能水平和应用能力。加强技术推广的政策支持,提供技术服务和资金支持,推动技术的广泛应用。

在草畜平衡制度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提供科学支持和技术保障,有助于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草场生态的有效保护。这不仅可以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为牧区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3.2 改善草场管理制度的路径

草场管理制度的改善在保障草畜平衡制度的实施中具有关键作用。需建立草场资源的精准监测和评估系统,运用遥感和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控草场生态状况,提高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应强化草场承包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者及牧民的责任,通过合同和协议形式,将草场管理责任具体化,保障合理分配和利用草地资源。应推动草场流转机制改革,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草场资源的优化配置,鼓励经营效益较高的主体参与草地经营。应推行生态补偿机制,给予在草场保护和恢复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群体经济补助,激励牧民主动参与生态保护行动。政府部门还应加强指导和培训,推广先进管理技术和理念,提升牧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操作技能。通过整合多方力量,实现草场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和长效化,保障草地生态与畜牧业经济的协同发展。

3.3 实施相应支持政策的方法及其可行性评析

在实施相应支持政策的方法中,明确监测和评估机制至关重要。政府应制定长期草地生态环境监测计划,及时掌握草场变化情况。建立完善的财政补贴制度,对实施草畜平衡制度的农户提供经济支持,鼓励其遵循环保规范。出台土地使用和畜牧业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草畜平衡制度的执行。加强培训与宣传,提高农户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综合来看,这些政策的可行性较高,能够在保障农户利益的促进草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本文针对当下燃眉之急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需求,深入研究了草畜平衡制度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机制。首先,理论模型分析揭示了畜牧业经济发展与草地生态保护之间的互动关系,其结果强调适当的牧业开发对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性。其次,多案例实证研究证明了中国牧区实施草畜平衡制度的实际有效性,这一结果反映了工作逻辑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效果。然后,本研究也提出了优化草畜平衡制度的相关建议,涵盖了强化技术研发和推广,改善草场管理制度,以及实施相应支持政策等内容。如果能够对这些改革建议进行有效实施,有望为中国牧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畜牧业以及草场生态保护提供有益的解决路径。本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并未考虑到一些特殊区域特点和实际运行条件。因此,后续的研究者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具体条件,探索和完善更适合该地区的草畜平衡制度。同时,相关政策制定者也应充分考虑到制度的创新和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据此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在面向未来,我们期待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能够为我国的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生态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梁琴.推动畜禽生态养殖促进畜牧业经济发展[J].商业2.0(经济管理),2020,(06):0107-0107.

[2]陈文斌.如何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实现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J].兽医导刊,2019,(22):20-20.

[3]鲁振营.畜牧业生态化可持续发展[J].畜牧业环境,2021,(11):14-14.

[4]代金锋.基于畜牧业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村科学实验,2023,(20):169-171.

[5]红莲,孙洪辉,青海.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畜牧业环境,2022,(17):26-2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