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性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高中体育;核心素养;有效性研究
正文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教育中的全面落实,各阶段、各学科教师纷纷践行新课改要求,优化教学设计、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开展教学评价等工作。体育课堂区别于其他学科课堂,以身体活动为课堂学习的主要特征,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体魄、体育素养的主要课程,与其他学科知识教学相促进,共同组成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将围绕高中体育课堂有效性构建,探求核心素养下高中体育课堂有效性构建的具体路径,以期为各地区体育教师提供相关理论参考,推进新课程教学在体育学科教学中的全面实施,实现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塑造。
一、开展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从学校教育的实践状况分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学生的最后教学效果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教学方式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而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知识水平也出现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逐步暴露出了诸多方面的弊端,不利于学生良好地学习与发挥。特别是在近年来,由于各类新的教育技术手段层出不穷,学校面临着复杂多变的教学形势,不少教师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应接不暇的状况,在许多教学方式之间眼花缭乱,不清楚该怎样做出抉择。从高中体育运动课程中训练学生的核心素质,可以有助于教师迅速明确教育思想,整理有关教学资源,从而合理运用于现实的运动教学过程中。此外,中国传统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出现的时间比较长,依然在中国教育实践中占有着非常关键的地位。不过,就高中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以及教学方法而言,这些刻板落后的教育方式还是会在较大程度上负面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他们需要一种比较放松和自主的氛围,可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1]。这样在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可以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感受到知识的成就感。核心素质的训练彻底改变了这种死板的课堂形式,可以有效充分调动他们的教学主观积极性,形成一个和谐的课堂自然环境,这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按照最近的发展区教学理论,要想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掌握和领悟基础知识内涵,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必须先使学生明白教师在说什么。所以,不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采用的是怎样的教育形式,终极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从而达到学生核心素质发展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高中体育课程中训练学生核心素质发展的时候,必须要坚持适当性原则。这就是说,学生核心素质的训练,就必须遵循学生的实际学习特征和一般的学习规律,与学校课程教学目标相适应。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经验积淀,可以针对实际教学情况,把课堂内容与教学方法加以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地激发课堂的积极效果。这样,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学习知识点,达到提高质量的教育目标[2]。
三、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高中学校作为教师发展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学习发展的机会,重塑体育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体育素养,提高体育学科整体教学水平,学校要从全局层面提升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形成良性的体育教师队伍发展机制,以教师为突破口,提高体育课堂整体教学效率,为学生学习服务,为学生体育素养培养服务。
1.创新体育教师培训工作
学校要在现有教师培训机制基础上进行创新,在明确新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需求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培训机制进行调整,协调教师休息与培训的时间,以体育教研组统一培训的方式作为校内培训的主要方式。通过掌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面临的教学难题,为其提供针对性解决方式,引导教师在探索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发展自己、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建立完善的"老带新"培训制度、教学研讨制度、定期组织教研活动、积极参与名师工作室学习研训,与学校教研工作相结合,为体育教师提供"走出去""引进来"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让体育教师在校内、外等不同环境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
同时,建议地区教育部门做好体育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师资源统筹工作,建立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机制,学校可在地区内统筹体育教师资源,引进短期体育科研人才,进行体育教学科研研讨,以研促教,提高学校体育教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
2.加强体育教研组管理工作
体育教研组是体育教师成长的主要场所,是体育教研的基本平台,加强体育教研组管理,主要目的是为体育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建立健全体育组奖惩机制,推动全体教师职称评定打破"论资排辈"的思想,为年轻且有能力的体育教师提供发展空间,以推动中青年体育教师积极进取,在发展自我的同时,提高体育教学水平[3]。
(二)优化课堂教学,建构高效课堂
体育教师是常规体育课堂的组织主体,虽以教学辅助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课堂活动,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仍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所进行的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工作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体育教师要扮演好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辅助者和资源开发者的角色,构建高效体育课堂。
1.开发体育教学资源
体育教师开发体育教学资源,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将体育运动热点融入教学资源开发中,在传统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与时代热点相结合,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与地方特色相结合进行创编,开发与学生运动能力水平相当和兴趣需求相契合的体育教学特色资源。
高中阶段的学生不愿被低级的体育游戏活动所束缚,他们追求更高级的游戏形式,低级的体育游戏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也不利于学生课堂教学的开展落实。因此,高中体育教师肩负着开发体育教学资源的重任,要广泛收集学生的需求和意见,明确学生的兴趣点,在传统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开发教学资源。例如,面对大课间活动学生积极性缺乏的现象,教师应将课间操活动内容与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对传统课间操的内容进行调整,适当增加动作的强度和趣味性,并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强化课间操,让学生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又能够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
2.分组协作,自主探究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且采用不固定的分组方式,灵活多变的分组方式,不仅能在体育课堂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能通过分组竞争与合作,将竞争协作机制引入体育课堂中,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投身于体育学习,并获得体育素养的提升。例如,在开设乒乓球课程初期,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共同学习,随着课程的深入,打乱原有的组别,设置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并进行组内练习和组间对决,在小组内部的练习和合作中,提高小组成员整体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小组对决的形式,促使小组成员团结在一起,在竞争与合作中,提高班级学生整体的乒乓球水平和学习凝聚力,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束语
总之,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体现。核心素质是指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够满足终身成长和发展需要的素质和技能。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素质成为众多教师关心的问题。学校已将体育核心素质培养作为当前学校体育课程的主要任务,教师要准确把握新课程的教育目标和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素质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当前,我国需要复合型人才,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核心素质训练是高中体育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可是在以往的教育理念当中,因为体育课程得不到相应的重视,所以在教育实践当中也面临了更多的现象。核心素质训练还未能受到教师的充分关注,因此使得高中学生运动素质水平偏低,这明显是不适应当代运动教学发展的。就高中体育教师而言,必须主动改变这种旧的教育思想,主动采取更为具体的教育措施,把核心素质训练贯彻到体育教学的整体上,真正提升高中学生的整体能力。
参考文献:
[1]缪宏卫.高中体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7(19).
[2]赵俊峰.试论高中体育教学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下),2020(11).
[3]杨旭峰.新课改形势下体育教学评 价发展趋向研究 [J].传播与版权,20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