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摘要
关键词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策略与方法
正文
一、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转变。这一转变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研究性学习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实践路径。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再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独立,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未知领域。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需求,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而研究性学习则通过提供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研究课题,进行自主探究。这种教学方式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探究,从而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三)提升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思维性强的学科,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巩固和深化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自主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论,这一系列过程都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推理。
二、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一)数学学科的探究性特点
数学,作为一门研究数量、结构、空间、信息等内容的科学,其本质上蕴含着丰富的探究性。从古希腊数学家们的几何证明,到现代数学中的各种定理和公式,无一不是通过深入的探究和严谨的证明得出的。这种探究性不仅体现在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中,也贯穿于数学学习和应用的全过程。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不仅符合数学学科的内在特点,也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
初中学生,在经历了小学阶段的学习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他们对数学的基本概念、运算规则和解题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他们在初中数学学习中进行探究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开始具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他们在研究性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提供了可能。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具备指导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理念的不断认识和接受,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并尝试实施研究性学习。他们通过参加培训、学习理论、实践探索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指导能力和专业素养。他们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明确探究目标、设计探究方案、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可以得到广大教师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为其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关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环境,精心选取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易于理解的素材,提炼出数学问题,并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方》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细胞分裂相关的游戏情境:假设一个细胞每分钟分裂一次,每次分裂成两个细胞,那么经过n分钟后,细胞的总数是多少?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不仅能够对乘方的概念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在观察和总结规律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乘方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明确探究方向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和筛选,确定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三角形中位线》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条边的位置关系,并提问:“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条边有什么数量关系?”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可以明确探究方向,进而展开深入的探究。
(三)组织合作探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合作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探究内容,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明确各组的任务和职责。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一课中,教师可以分组让学生找出图形中的全等三角形,并证明其全等性。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交流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四)注重动手实践,体验探究乐趣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猜想、解决问题。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一课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和一堆沙土,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测量并验证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通过动手实践,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能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制作圆柱和圆锥的模型,通过观察和比较进一步理解两者的体积关系。
(五)加强反思总结,提升学习效果
反思总结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和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梳理探究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提炼出有价值的结论和规律。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找出解题规律和方法。通过反思总结,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升学习效果和探究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
四、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合作探究、注重动手实践以及加强反思总结等策略与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未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研究性学习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许增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策略与方法[J].快乐学习报:信息教研周刊, 2014, 000(007):76-76.
[2] 张启志.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J].进展, 2023(18):162-163.
[3] 刘永锋.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C]//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 第九卷.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