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夏新民

临沂市平邑县实验小学 273300

摘要

小学数学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是最基本的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计算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得心应手。本文针对如何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正文


引言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计算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着学生能否正确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关系着学生未来数学学习的速度和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本文对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特点

1.1 基础性

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知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学生在进行运算时所用到的技能都与计算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计算问题进行教学时要从基础抓起,让学生充分掌握计算的技巧和方法,以确保后续学习过程能够更加顺利。例如:在学习除法、分数应用题时,就可以通过相关例题来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题目中去,加深学生对计算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1.2 基础性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这样才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说,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为他们后续的发展提供帮助。

1.3 重复性

计算是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也应从基础抓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计算技巧和方法的培养,更应该将培养学生重复做题的习惯作为重点。所谓重复做题指的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做一些相同类型的题目,例如: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现有的资源独立完成一套练习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情况布置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试题。通过这种反复的训练,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另一方面还能加深学生对于运算法则和公式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应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例如:在低年级阶段,教师可以利用简单有趣的游戏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在高年级阶段,教师则可以利用一些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重复做题观,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1]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必要性

2.1 奠定数学学习基础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起点,这一时期主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然而,部分小学生在上小学时就已经出现了数学计算障碍,他们的计算能力较差,影响到了自身今后的数学学习。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工作,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让其能够顺利地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2 增强学生解题信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题目都需要学生运用加、减、乘、除等运算法则进行计算,这些计算问题大多比较简单,但是想要正确快速地得出答案并不容易,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很高。然而,一些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做题时没有掌握好方法,导致解题速度慢,甚至会因为错误而打击自己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运算方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解题速度。

2.3 培养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必须要掌握的一项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计算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计算练习题是比较复杂的题型,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不能准确理解题意,就会影响到运算结果。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仔细审题、认真分析,使学生能够快速地理清思路,从而提高解题效率。

2.4 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运算能力是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基础,也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体现。小学生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他们的思维较活跃、好奇心强,而计算题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复杂性,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精力去理解。若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计算能力,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实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比如将加减法应用到日常买菜、购物等活动中,培养其数学应用能力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与生活[2]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存在的问题

3.1 教学方法枯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师不重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导致学生在计算时缺乏兴趣和动力,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此外,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解题技巧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被动和消极。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

3.2 计算量过大

在小学阶段,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会让他们进行大量的练习题训练。虽然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但也容易给学生带来压力和负担。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较差或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此外,有些教师还会过度强调计算结果的正确率,而忽略了计算过程的正确性。这样不仅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影响学习效果。

3.3 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还未形成稳定的基础。很多时候,学生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相关计算任务,但是在遇到一些较为复杂的计算题时,往往不能准确地解决,这是因为学生学习数学缺乏耐心,没有端正学习态度。对于计算题而言,其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学生需要仔细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强调认真审题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的态度会直接影响最终的计算结果。但是现实情况却与之相反,部分小学生虽然口头上答应认真对待数学学习,但是实际行动上却缺乏耐心,常常在计算题中犯下低级错误。比如:有的学生在填写计算公式时,只记得最后一步而忽略了中间几步;有的学生在计算乘法运算时,会漏写除数或商,导致最终计算错误。这些都是由于学生对自己的计算能力缺乏信心,才会出现这种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计算态度不正的问题,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起信心,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能力,并通过多做习题来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3.4 忽视算理算法讲解

很多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对学生进行算理算法的讲解,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计算公式和算法。而有的数学老师则是以“题海战术”为主,大量刷题,但这种做法往往会使学生陷入题海式学习困境,从而失去对知识的兴趣,影响计算能力的提高。此外,还有一些数学老师对学生的计算练习太过看重,不管学生是否理解或者掌握,直接给出答案,使学生产生一种消极情绪,认为只要背熟了就可以应付考试,导致学生计算马虎[3]

3.5 计算练习量不足

小学生的计算练习量太少,导致学生在计算时容易出现错误。学生在进行计算时需要运用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才能将题目中的信息转化为具体的数字进行运算,因此计算训练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手段。而部分教师认为只要通过反复地计算就可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但如果缺乏足够的计算训练,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很难得到应用。例如: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但是没有经过系统地训练,那么其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很有可能会遗忘。另外,当学生进入初中之后,需要用到更多的运算技巧来解决问题,如果学生不具备熟练地运算能力,那么很难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计算练习量,既要让学生认识到计算训练的重要性,又要让学生意识到练习量不足对计算能力提升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4.1 创新趣味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创新趣味教学方法。要想让学生们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要采用趣味教学方式。比如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以趣味十足的算式为基础,调动起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趣味游戏,比如将加减法运算作为基础,通过制作卡片或者小黑板等形式,引导小学生们进行学习。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们学习的趣味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数学知识。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景式教学,把抽象的计算过程变成具体形象的实物,引导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与思考来实现计算目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他们在游戏中掌握数学知识,并在实践中强化计算能力。

4.2 设计针对性练习

学生在进行计算训练时,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例如,在教学“减法”时,可以给学生设计一道口算题:“6+4-2=?”让学生边读题边在草稿纸上进行口算,并大声说出答案;随后教师指出正确答案,并再次询问学生是否会做,若发现学生出现错误,则利用所学知识及时纠正。这样既能增加学生计算的自信心,又能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变式训练,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4]

4.3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激励法”、“情境教学法”等手段来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比较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其次,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所以需要教师的教育和指导。另外,教师还要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4.4 强化算理算法教学

算理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方法和策略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算法知识的掌握,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以达到对计算过程深入地认知,从而强化学生对运算规律的认识。如在教学《数与形》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如何将分数转化为小数?(2)怎样才能得到3650×4的结果?教师以这两个问题为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分数化简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5 保证充足计算练习

计算练习是检验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加法算式》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计算5+3、6+4、8+7等题目,然后再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对这类题目进行整理和归纳。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计算经验,从而提升计算能力。

4.6 培养学生认真习惯

“认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习惯。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认真的学习习惯,例如在上课前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课上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等,课后及时完成作业并对错题进行反思,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5]

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是一项基础性的知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计算水平和能力。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肖燕.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与创新网络总结年会论文集(二).[出版者不详],2022:3.

[2]闫小东,师晓惠.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策略浅析[C]//新课程研究杂志社.“双减”政策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论文集(二十六).[出版者不详],2022:2.

[3]崔姗姗.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社会形态 基础教育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2:3.

[4]胡丽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社会形态 基础教育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2:3.

[5]叶欣. 如何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协调推进 基础教育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