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力系统典型场景与协同控制措施研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王昊宇

国电内蒙古东胜热电有限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017000

摘要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成为提升能源效率和保障供电安全的关键,传统电力系统面临着稳定性、经济性和环境影响等多重挑战,因此需要借助先进技术和创新方法来应对这些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新型电力系统的典型场景与协同控制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新型电力系统典型场景与协同控制措施。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协同控制;分布式能源;智能变电站;储能系统

正文


引言: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分布式能源的广泛应用,传统电力系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新型电力系统的出现为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由于其高度复杂性和多元化的结构,电力系统运行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增加,传统的控制方式难以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的要求,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引入协同控制措施,特别是在智能变电站、风电和光伏发电协同调度、储能系统的充放电策略等典型场景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协同控制在新型电力系统典型场景中的意义

1.1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传统电力系统主要依赖集中式的发电模式和单一的控制策略,难以有效应对现代电力系统中分布式能源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新型电力系统引入了大量的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和光伏发电,这些能源的输出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给电网的稳定性带来了挑战。协同控制通过实时监测和调整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实现对发电、负荷和储能系统的协调管理,智能变电站能够基于实时数据进行负荷预测和调整,确保电力供应与需求的平衡;储能系统则在电力负荷高峰时提供调节支持,减少对电网的冲击,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协同调度策略能够平衡不同类型发电资源的输出,降低系统的波动性[1]

1.2优化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传统电力系统中的能源利用通常存在较大的浪费,尤其在能源供应和需求不匹配时,电力调度和发电效率难以得到充分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则整合了大量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光伏和储能系统,这些资源的特点是具有间歇性和不确定性。协同控制通过智能化的调度和管理,能够实现能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例如,智能变电站通过实时监测电网负荷和发电情况,优化电力流向,减少输电损耗;风电和光伏发电通过动态调度策略与储能系统的协作,能够在电力需求低谷时储存多余电能,在需求高峰时释放储存的电能,从而平衡供需,协同控制还可以通过精准的负荷预测和调节,减少能源浪费和过度发电,提高系统的整体能源使用效率。

1.3促进分布式能源与电网的深度融合

随着分布式能源如风电、光伏和微型燃气发电的广泛应用,传统电网面临着如何有效整合这些具有间歇性和分布性的能源资源的挑战。协同控制通过实现对分布式能源的动态管理和协调,推动了它们与主电网的深度融合。例如,智能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和预测分布式能源的发电情况,并通过先进的调度算法优化电力输出,确保这些能源的稳定接入电网,储能系统的集成进一步增强了电网对分布式能源的适应能力,在风电和光伏发电高峰时储存多余电能,在发电不足时释放储能电能,缓解电力供应的波动性对电网运行状态和分布式能源的动态协调,协同控制不仅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还优化了电网的负荷分配和稳定性。

1.4提升电网应对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的能力

现代电力系统日益依赖于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和光伏发电,这些资源的输出具有较高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对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协同控制通过综合运用实时数据采集、预测分析和动态调度技术,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智能监测系统能够实时获取各类能源的发电状态和电网负荷信息,通过高精度的预测模型,对可能的波动进行预警,并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基于协同控制的电网可以灵活调整发电和负荷,利用储能系统在电力需求高峰期释放储备电能,或在发电高峰期储存多余电能,从而平衡供需波动。

2.新型电力系统典型场景与协同控制措施

2.1智能变电站基于实时数据的负荷预测控制

随着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进程的推进,传统变电站的运行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电网对动态负荷管理和稳定性的需求。智能变电站利用先进的传感器、通信技术和数据分析工具,实时监测电网中的电流、电压、功率等关键参数。通过对这些实时数据的深入分析,智能变电站能够准确预测电网负荷的变化趋势。这种实时负荷预测能力,使得变电站能够在负荷高峰或异常情况下,及时调整电网的运行策略和负荷分配,优化电力流向,从而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例如,智能变电站可以通过分析历史负荷数据和实时气象数据,预测短期内的负荷变化,并根据预测结果调整变压器的分接头位置或电网的拓扑结构,确保电网负荷在安全范围内运行,智能变电站的负荷预测控制还能够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动态优化,减少由于负荷波动导致的电网过载或电压不稳问题,提高电力供应的可靠性[2]

智能变电站基于实时数据的负荷预测控制不仅提升了电网运行的稳定性,还优化了电网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通过精准的负荷预测,智能变电站能够提前识别和应对电力需求的变化,合理调度电网资源,减少电力损耗,在负荷预测显示即将出现电力需求高峰时,智能变电站可以提前启动备用发电机组,或调整电网中的功率因数,提高电网的负荷能力和效率,智能变电站还能够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实现对分布式能源的有效管理,协调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输出,降低其对电网负荷的冲击。

2.2风电与光伏发电在电力系统中的协同调度

风电与光伏发电在电力系统中的协同调度是新型电力系统中重要的协同控制措施,旨在优化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风电和光伏发电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能源,其发电特性具有较大的间歇性和不确定性。风电的发电量依赖于风速的变化,而光伏发电则受到太阳辐射强度和天气条件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导致发电量的波动。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两种可再生能源的优势,电力系统必须采取有效的协同调度策略,对风电和光伏发电数据的实时监测和预测,电网调度中心能够获取准确的发电预报信息。这些数据包括风速、光照强度、气象预报以及历史发电记录。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和预测算法,调度中心可以预测短期内的发电趋势,并结合电网负荷情况,制定最优的发电调度方案。这种调度策略不仅能够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比例,还能降低对传统化石燃料发电的依赖,从而减少碳排放,推动绿色能源的发展[3]

在协同调度过程中,储能系统的集成发挥了关键作用。储能系统可以在风电和光伏发电高峰时段存储多余的电能,并在发电不足时段释放储备电能,平衡电网的供需波动,当光伏发电由于阴云或夜间降至低水平时,储能系统可以及时补充电力供应,减少电网的不稳定性,当风电发电量由于风速过高或过低而发生波动时,储能系统也可以发挥作用,确保电力供应的连续性,通过智能控制系统,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发电输出可以与电网负荷需求进行动态匹配,优化电力资源的配置。这种协同调度不仅提高了电力系统对可再生能源的适应能力,还增强了电网的灵活性和鲁棒性,确保了电力供应的稳定性综合运用先进的预测技术、实时数据分析和储能系统,风电与光伏发电的协同调度能够显著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可靠性,为实现可持续能源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3储能系统的高效充放电策略与电网负荷平衡控制

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系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平衡电网负荷和提高系统稳定性方面,储能系统的高效充放电策略主要包括优化充放电时机和调整充放电功率,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电能利用效率。在充电过程中,储能系统应优先在电网负荷较低或电价较低的时段进行充电,不仅有助于减少电网负荷,还能降低能源成本,在充电过程中需要考虑储能设备的充电效率和电池寿命,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时调整充电功率,避免过度充电对电池的损害。在放电过程中,储能系统应根据电网负荷的变化和电力需求的波动,灵活调节放电功率,当电网负荷较高时,可以迅速释放储存的电能以缓解电网压力;而在负荷较低时,则可以调整放电功率以避免不必要的电能浪费。

电网负荷平衡控制是确保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核心任务。现代电力系统中的负荷平衡控制策略涉及到需求响应、发电调度和储能系统的协同调控。需求响应技术通过调节用户的电力使用行为,平衡电网负荷,在电力需求高峰期,通过价格信号或激励措施,鼓励用户减少电力消耗或推迟非紧急的用电活动,从而降低电网负荷压力,发电调度系统需要根据负荷预测数据和实时监控信息,调整各类发电机组的运行状态,确保发电能力与电网负荷的匹配。通过智能化的储能系统,能够实现对电网负荷的动态调节。

2.4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力系统故障自动检测

基于人工智能(AI)的故障自动检测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模式识别能力,正在成为提升电力系统故障检测效率的重要手段。该技术主要通过应用机器学习算法和深度学习模型,对电力系统运行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从而快速识别潜在的故障迹象,AI系统通过采集来自电力设备的海量数据,包括电流、电压、温度等参数,并利用数据预处理技术清洗和整理这些数据,基于训练好的深度学习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CNN)或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对这些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和异常检测。AI技术还结合了数据挖掘和预测分析方法,能够预测潜在故障的发生并采取预防措施,通过对历史故障数据的分析,AI系统能够识别出常见的故障模式和触发条件,并在发生类似条件时提前发出警报。更进一步,集成了智能优化算法的AI系统可以自动调整系统参数,优化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减少故障发生的概率。

尽管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力系统故障自动检测技术具有显著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AI系统的性能依赖于大量的高质量数据,而电力系统的运行数据往往复杂且动态变化,如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是一个关键问题。数据采集和传输过程中的噪声、缺失或错误数据可能影响AI模型的训练效果和故障检测的准确性,电力系统的故障模式复杂多变,AI模型在面对新型或未知故障时可能表现出较低的识别能力,持续的模型更新和自我学习能力是确保系统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2.5跨区域电网调度中的实时负荷调整优化

在现代电力系统中,跨区域电网调度的复杂性要求高效的实时负荷调整优化,以确保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经济性。跨区域电网调度涉及到不同电网区域间的电力交换和负荷平衡,必须充分考虑区域间的发电能力、负荷需求和传输约束。实时负荷调整优化技术主要通过引入先进的优化算法和实时数据监控系统,动态调整各区域的发电和负荷配比,以实现电网的最优运行,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和监测系统,获取电网各区域的电力负荷、发电状态和网络运行参数。

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后,会输入到优化算法中,如线性规划(LP)、整数规划(IP)和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LP),以求解最优的负荷分配方案。智能控制系统能够自动调整发电机组的出力水平,根据实时负荷需求和电网状态,灵活调整各区域的发电和负荷分配。预测分析技术则通过对负荷需求、发电能力和电网状态的预测,提前制定调整策略,减少因突发负荷变化而导致的调度冲突。利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技术,预测模型能够提高负荷需求和发电能力的预测精度,减少调度决策中的不确定性。量子计算和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有望提高大规模电网优化问题的计算效率,从而实现更快速的实时负荷调整,随着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调度系统将能够更准确地预测负荷需求和发电能力,提升调度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区块链技术在电网调度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数据透明度和安全性,为实时负荷调整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结语:

在新型电力系统的研究中,典型场景与协同控制措施的探讨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优化算法和智能控制系统,我们能够有效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储能系统的高效充放电策略和电网负荷平衡控制优化了能源利用,实时负荷调整和故障自动检测技术则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响应能力。这些措施不仅优化了电力资源的配置,还促进了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发展。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电力系统将更加智能、灵活和可靠,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阿卜来提·伊敏尼亚孜,郭云刚.基于特征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网源荷储协同控制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24,(05):67-69.

[2]毕亚雄,方九兵.新型电力系统典型场景与协同控制策略[J].水电与抽水蓄能,2023,9(06):1-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