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陶光永

赫章县林业局 贵州省 赫章县 553200

摘要

森林属于我国重要自然资源,具有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然而,早期国家在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导致林木资源遭受严重破坏。近些年,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但林木种植仍面临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林业部门唯有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对现存的林业种植问题加以改善,才能够确保林木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同时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林业种植需要遵循的原则进行简要叙述,分析林业种植的现存问题,并以此为基准,深层次探究林业种植问题的解决对策,旨在发挥林业种植的作用,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合理设计种植方案,提高森林资源的经济与生态效益,促进林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生态功能;林木资源;林业种植;现存问题;解决对策

正文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对林业种植逐渐提高了重视程度。然而,我国林业种植规划的发展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林业种植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在林业种植实践中,会存在很多的问题,进而制约林业种植质量的提升。为此,在推进林业种植工作的过程中,林业种植人员应当坚守严谨务实的工作准则,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应勇于探索创新,寻求更高效、更环保的种植方法。面对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当深入剖析问题的根源,追根溯源,挖掘其本质所在。在找到问题的症结后,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林业种植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升林业种植质量,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林业种植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经济性原则

在林业种植的过程当中,经济性属于相关人员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经济性原则要求在种植工作中,工作人员要考量种植成本与预期经济效益,寻求两者之间的和谐。通过细致筛选树种,确保选择具备高适应性、快速生长和显著经济价值的品种。同时,应不断优化种植模式,运用科学的种植技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有效降低种植成本[1]。如此,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林业种植的经济效益,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生态性原则

在林业种植中,生态性原则旨在要求相关人员在林木种植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在选择树种和种植模式时,相关人员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实际需求,确保植物的生长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并且,也需要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种植多样化树种,构建更加和谐的生态环境,为生物提供理想的栖息地。如此,不仅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更会促进生态平衡,有效改善我国生态环境。

(三)多样性原则

在林业种植工作中,相关人员需要遵循多样性原则。而多样性原则主要是指树种多样性、种植模式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多样性。其中,树种多样性能够显著提升森林的自然防御能力,增强森林在面对病虫害等自然威胁时的适应性,从而增强林木的生命力。种植模式的多样性有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推动生态功能的多样化发展。而生态功能的多样性则能够满足不同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多元需求,使森林生态系统更加丰富多样且稳定。经过基于多样性原则开展林业种植工作,不但能够显著增强林业种植的生态效益,提高森林的自我恢复和生态平衡能力,还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二、林业种植存在的问题

(一)树种结构较为单一

在林业事业建设中,林业种植属于基础性工作,主要目的就是对生态环境加以改善,促进林业经济的增长。在实际开展林业种植工作的过程当中,会注重兼顾其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2]。然而,结合实际来分析,林业种植在生态效益方面的追求,会落后于经济效益。早期为了追求造林成活率和降低造林成本,往往会选择适应性强、价格便宜的树种,选择面窄,树种单一,形成纯林多、混交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的局面。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保证了造林成活率和成林率,但从长远来看,会严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的发挥。

(二)树种选择不够科学

现阶段,之所以我国林业事业发展水平没有很高,主要是因为我国林业方面的起步比较晚。当前,很多地区在实际开展林业种植工作的过程当中,并未对当地的生态条件、土壤特性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充分调研和了解,盲目引进树种进行种植。这种做法导致很多引进的树种无法适应当地生长环境,成活率低下,甚至出现大面积枯死的现象。如此,不但会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还会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导致林业种植工作的成效大打折扣。

(三)种植技术较为落后

实际上,若想对林木的种植质量加以保证,就需要引进并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然而,我国在林业种植技术和种子培育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实际开展林业种植工作的过程当中,因种子、植苗以及种植技术的相对缺乏,导致林业种植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3]。很多地区的林业种植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种植模式上,对现代科技的利用程度不足。这种现状使得林业种植在面对病虫害、土壤肥力下降等自然风险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导致林木存活率低下,林业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会受到影响。

(四)种植管理不够到位

林木种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然而,当前有很多部门在实际完成林木种植工作之后,对后续的养护和管理工作却显得不够重视。部分种植人员认为,种植完成就意味着任务结束,忽视林木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的关注和照料。这种态度导致林木在生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养护和管理,进而影响林木的存活率和生长质量。若缺乏有效管理,会导致林木的生长环境逐渐恶化。并且,缺乏及时修剪和防虫措施,也会对林木的生长造成严重影响,影响树木的存活和生长,进而阻碍林木事业的发展[4]

三、林业种植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优化种植结构

之所以会对林业种植结构进行优化,主要是为了构建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进一步提升生态的稳定性。为此,在实际开展林业种植工作的过程当中,要想对种植结构单一的问题加以解决,相关部门也就需要注重根据当地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对林业种植结构进行科学规划。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不同树种的生长习性和互补性,确保选择的树种之间能够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并且,要根据林业产业的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合理配置植被种植比例,划分种植区域,确保种植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5]。具体而言,相关部门可以引入更多的乡土树种和生态树种,增加林业种植的多样性。如,贵州省赫章县的乡土树种主要包括桦木、栎类、檫木、柳杉、杉木、华山松、火棘、杜鹃等。这些乡土树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此,相关部门在进行造林设计时,结合土壤、气候、海拔等因素综合考虑,营造针叶混交、阔叶混交、针阔混交林,以此对单一的种植结构加以改变。此外,在规划种植结构时,还需要注重林业种植的可持续性。通过引入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先进理念,实现林业种植与农业、畜牧业等其他产业的有机结合,以此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林业种植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二)科学选择树种

在选择树种时,相关人员注重确保所选的树种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土壤条件以及其他生态因子。为实现这一目标,相关部门需要深入了解本地区的自然条件,结合土壤分析、气候数据等科学资料,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树种选择方案。同时,在树种的选择上,应注重多样性和稳定性,避免过度依赖某一类或某几种树种,以防止因树种单一而引发的生态风险。具体而言,相关部门在实际开展林业种植工作之前,需要对当地的气候、土壤、海拔、植被等自然条件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当地的生态类型和特点,为树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而后,优先选择适应当地生长条件的乡土树种和经过驯化的外来树种,这些树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态环境。如,在贵州省赫章县地区,因其气候湿润适合多种植物生长。为此,相关部门在树种选择上,可以分区域选择树种,在海拔高、坡度陡、土壤贫瘠的区域,优先考虑华山松、柳杉、栎类等适应性强的树种。对于海拔低、坡度缓、土壤肥沃的区域,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经济树种和菌材树种,如油茶、核桃、板栗、桦木、栎类等,以增加林业种植的多样性和经济效益。在树种配置上,应注重不同树种之间的互补性,选择能够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树种组合,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在树种选择时,还应考虑其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选择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的树种,以实现林业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6]。通过科学选择树种,不仅能够提高林木的存活率和生长质量,还能够保证生物的多样性,构建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

(三)引进先进技术

以林业种植行业的发展角度来分析,不仅仅需要对更加正确的林木种植规划方案加以制定,也需要进一步提升林业种植技术水平。那么,相关部门也就需要积极引进和研发先进的林业种植技术,以提升林木的种植效率和生长质量。其中,种子作为林业种植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林木的存活率和生长质量。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种子研发与培育的投入,通过引进或自主研发的方式,培育出高质量、高适应性、高存活率的树木种子,确保其能够在不同的种植环境下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从而有效提高林木的种植效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种植技术为林业种植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相关部门应结合赫章山区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并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以提高林业种植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以此在降低种植成本的同时,提高种植效率,满足林木生长的需求,进一步提升林业种植的质量和效益。此外,病虫害是影响林木生长的重要因素。为有效防治病虫害,相关部门应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针对性开展抗病虫害药剂的研制工作,同时考虑药剂对种植区环境及原生生物的影响,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经过综合使用化学、生物、物理等防治方法,以此提升防治效果。

(四)强化种植管理

林业种植工作需要长期进行管理和维护,做到一分种九分管。强化种植管理,是实现林业种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种植之前,相关人员应深入调查种植地的实际情况,了解土壤质地、水分状况、地形地貌等信息,并据此制定科学的种植规划和设计方案。种植规划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确保种植的林木品种能够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种植过程中,应注重林木的种植密度和布局[7]。合理的种植密度和布局,不仅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够促进林木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同时,还应加强对林木的抚育管理,及时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确保林木的健康生长。种植后,相关部门则需要建立长期的管理和维护机制。可以雇佣当地农民参与林木的管理工作,通过培训提高其林木管理水平。相关部门还应定期开展实地调查工作,了解林木的生长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针对性管理方案。通过引入先进的监测技术,如遥感技术、无人机监测等,对林木的生长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确保林木的健康生长和生态环境的稳定。在强化种植管理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通过组织培训班、开展交流学习等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此过程中,应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监督和考核,确保其能够认真履行职责,进而提升林业种植的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业种植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变单一的种植结构,提高林业种植的可持续性,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唯有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更加科学合理以及可行的林业种植方法,才能够实现林业种植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张彦.林业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22,(01):93-94+96.

[2]赵建江.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林业科技情报,2022,54(01):111-114.

[3]曾光成.农村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西农经,2021,(13):124-125.

[4]王海祥.林业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技服务,2021,38(06):87-88.

[5]翟光耀.林业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1,(06):129+132.

[6]于见丽.林业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机,2021,(02):24-25.

[7]秦素燕.我国林业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0,11(24):72-7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