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
摘要
关键词
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
正文
做好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新形势下高校党支部重点工作之一。如何健全大学生党员立足专业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应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方法,使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体现时代性、先进性。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的新特点
(一)关心关注个性化需求
个性化的价值追求是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身上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与往届学生不同,他们对物质条件和精神自由的欲望要远低于个性化呈现。个体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实现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最重要的追逐目标。大学生党员作为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的突出群体,他们:入党前,认为党组织的存在能提供更多的平台和选择去实现他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入党后,乐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党员的身份去解决非党员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主打主张自助式学习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00后”大学生,他们的父母多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与过去相比,这一代人亲子关系更为平等、开放和互动,在教育问题上,理解和尊重更为突出;与此同时,受时代影响、政策制约和经济转型刺激,劳动者无论是劳动时间、劳动内容还是劳动强度都发生了变化,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和督促孩子的学习但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供孩子上兴趣班,因此,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且从小有机会根据个人兴趣和意志规划个人成长;此外,赶上技术发展的浪潮,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多为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对网络的依赖前所未有的严重,在学习平台和内容上也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选择权。成为党员后的大学生保持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对学习方式和内容有自己的见解和坚持。
(三)依托依赖网络化生活
身为“数媒土著”,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无不体现出他们是“移动互联网一代”:无论在组织生活的参与中还是在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时都呈现着对网络的依赖和执着。可能面对面交流时他们羞涩腼腆但在线上对答却能侃侃而谈;脱离网络开展活动他们局促不安不知所措,线上活动他们却能思维敏捷花样百出;日常谈吐语言匮乏神情冷漠,互联网上激情澎湃遍地“家人”。
(四)冷眼冷耳冷静式处世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党员,具有年轻人的冲动和执着,又有着其他时代年轻人不具备的“理性”和“冷静”。例如,有一些“90”被网友戏称为咖啡店的“氛围组”,他们愿意花费较高的价格去享受一种“小资”的情调,物欲相对较高,新形势下的大学生主打一个实惠,这成就了一批性价比高的品牌,也助推了一些国货突然走红网络。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党员在这一方面也有突出表现,例如,由于他们更了解网络媒介的运营方式,对普通的宣传他们嗤之以鼻,不容易激发认同感,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又如,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他们对积极分子的评价更为公正客观,个人情感和党员义务能够很好的协调,在做决定时也很少呈现情绪化。
(五)求真求是务实化追求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关注眼前多于未来,他们拒绝画饼,更愿意相信真实的存在。大学生党员在这方面表现也很突出:他们愿意积极付出帮助身边人解决实际困难,但抗拒为抽象而远大的理想行动;他们感受到了解决个人问题的紧迫,无法沉浸式体会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现实期待。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
(一)入党前后表现不一致,后劲不足
入党前:担心表现不积极不被支部认可,在理论学习和活动参与方面都干劲十足;对党组织的期待值拉满,想象着入党后能拥有广阔的舞台、丰富的资源和庞大的并肩作战队伍,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可以有巨大且完美的同时实现。入党后:在放松对个人要求的同时发现了落差,呈现出入党前后变现的不一致,后劲明显不足。
(二)组织认同感不足,学习自觉性不高
党组织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模式与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的舒适区格格不入,当组织不能提供满足大学生兴趣、特长和价值呈现的平台或组织生活时,往往陷入被动或尴尬局面,组织生活参与度下降,组织活力不足。此外,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党员自动、自觉、自主学习新思想、新政策的自觉性明显不足,难以达到支部“原原本本学、逐字逐句学、对照联系学,学出忠诚信仰、学出使命担当、学出本领素养”的要求。
(三)执着于线上,参与线下活动积极性不足
突发的“疫情”给线上活动带来了发展契机,本就对线上开展活动有强烈依赖的当代大学生党员更是难以摆脱网络投入到线下组织生活。“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谈心谈话,大学生党员们都倾向不见面完成各项动作。
(四)群体理性,感情培养困难
“树立明确目标,合理分工,用简单有效的方式快速完成任务”这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的理性化思考成果和追求,但与此同时,充分互动才能培养出的感情随之淡化。对线上开展活动的诉求又直接减少了许多党员间线下沟通、交流的机会,不利于人与人之间通过面对面接触才能激起的情感萌发。
(五)着眼个人眼前发展,支部贡献薄弱
一些毕业班党员以实习、备考为由尽可能规避参加组织生活,对入党积极分子疏于培养考察;受发展时间限制,非毕业班党员往往也是高年级党员,相比于支部发展更在意个人的学业和未来发展。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路径思考
面对新特点新问题问题,以“‘五四’青年大学生党员培养计划”为抓手或能开辟一条新路径。
(一)形成五个机制
1、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培训机制。科学制定学习目标,以学期为度量,在学习内容、学时上做出要求,在学习地点、方式方法上允许一定程度上的自由选择,从学习积分、感想分享、打卡签到、学习心得等方面检验学习成果,适当给予奖惩,在约束和激励中完善培训机制。
(1)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有机搭配。例如,线上学习上,结合学习强国app,从积分上体现学习量,从青年大学习、学习通、有声图书馆或结合个人兴趣习惯使用其他平台加强学习,从学习感想上体现学习成效。线下学习上,以党课为主,辅以讲座等其他类型学习方式,从签到上体现学习参与度。
(2)自主学与集中学有机结合。提倡自主学,尊重学习舒适区选择,从学习体会上呈现学习感悟;有规律的组织集中学习,营造学习氛围,提供交流机会,在互动中共同成长和进步。
2、严格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严格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是实现大学生党员有效教育管理的根本。
(1)抓好“三会一课”。从时间、内容、参与主体、开展形式上做好规划,既要符合组织建设要求,又要结合时事热点,还要兼顾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的特点和诉求。充分尊重学生党员的想法,激发学生党员的活力,让其感受到组织生活的必要和魅力,从规律到规范,从要我参加到我要参加,从要参加到想参加,以党员思想变化见证教育管理成效。
(2)开好“主题党日”活动。通过主题党日活动给学生党员打造平台、创造机会去奉献自己,在服务中感受党员的责任,在付出中享受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同时也让党员在活动举办和参与间多接触交流,培养同志间感情,增强支部凝聚力。
(3)做好谈心谈话工作。在制度上搭建党员间的联系,破除党员间的陌生感,在互相了解中汲取进步的能量,让优秀成为一种氛围。
(4)鼓励批评与自我批评。鼓励大学生党员做批评与自我批评,红红脸,出出汗,共同为支部发展和个人成长冷静大脑,做出改变。特别是在年底的时候,要以组织生活会为契机,做好民主评议党员,检查和评价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情况,对优秀党员的党员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不合格党员的党员给予批评甚至清退,提高党员整体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5)设定党费日。党费日的设定并对缴纳党费的方式、数量做出明确要求有助于培养党员良好的习惯、激发党员意识,从细节和习惯上养成党员主体责任感。
3、建立健全党员激励和监督机制
(1)实行责任激励。结合党员的年级、专业、特长分配任务,责任落实到人,通过提供岗位、创造条件、定期检查、民主评议等形式,督促大学生党员积极完成组织交办的任务,努力为支部做贡献。
(2)实行目标激励。对党员的学习和日常言行做出要求,完善大学生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避免大学生党员在网络时代发表不当言论,在年底民主评议环节考量目标完成度。
(3)严格党内监督。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每个党员履行党员义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支委会的监督,自上而下规范大学生党员的日常言行;通过支委会评议从下而上提升支委会成员履职能力。
(4)加强党外监督。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发挥群众的力量要求大学生党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防微杜渐,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查找不足,认真整改。
4、建立健全党员质量保障机制
(1)完善发展流程,严格把关入口。一般来说,在大学期间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到成为预备党员,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支部应充分把握时间,制定详细且完善的培养考察计划,从学习能力、日常表现、支部贡献、民主评议、志愿服务等多个维度进行培养和考核,不以选拔代替培养,从源头上不断端正入党动机,培养组织认同感,切实发展有想法、有能力、有时间为人民服务的合格党员。
(2)重视党员教育和管理,避免前重后轻。大学发展党员,往往前期是差额接收,后期等额转正,导致部分学生党支部非常重视前期的培训和考核,忽视入党后的培养和考核,完善教育和管理大学生党员的相关制度才能确保避免前重后轻。
5、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群众机制
一方面,党支部应从数量和方向上要求学生党员为身边的同学办实事好事,倾听声音,回应诉求。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党员担任团课教师定点到低年级学生团支部,为师弟师妹排忧解惑,在课堂上教学相长,在课堂外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搭建四个平台
1、把握数据,数字赋能
网络时代,不仅影响了大学生党员的学习和生活,也同样给支部发展带来契机,积极把握数字化时代的优势既有利于迎合学生特点,又能有效解决困扰。党建信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及泛在的发展需要,亟待建设全方位融合、要素间有机衔接、体系数智化的智慧党建生态圈。支部应遵循“数字化支撑的党建环境-融合智慧党建手段-智慧党建展现模式-培养智慧人才理念”这一“自下而上”的建设思路,构建基础夯实、内外部融会贯通、自调节的智慧党建生态圈。
2、党建共建,优势互补
以组织共建、活动共办、党员共管、人才共育、资源共享“五共建”为内容,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靶向,聚焦“七个有力”,满足大学生党员对于平台和资源丰富性有的渴求。
3、团建共建,实践锻炼
大学生党员在高校学生中的比例有限,但团支部遍布每个班级,团员遍布每个角落,党团共建既是对党建内容的丰富,又是是加强团支部建设的契机。整合资源,联动最青春的身影,牵手最热情的伙伴,团建共建为党员的实践锻炼提供了闪耀的舞台,满足大学生党员的个性化价值追求,也响应了广大团员务实化的人生理想,为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注入无限生机。
4、校地共建,社会服务
学生终将步入社会,大学生党员也必然是社会成员之一,提前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生活中找到存在感和价值是一件必然也应然的事。校地共建是学生党支部目前应该进行的一种战略新尝试,它可以帮助支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基于学科专业合作更有利于提高科研队伍的生产创造效率,提高科研成果输出的能力,这对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和成就自我是一个非常好的双赢选择。
【参考文献】
[1] 刘世斌、贺新元.新媒体介入高校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实践及提升策略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8(03)
[2] 王海建.“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10)
[3] 袁源.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6)
[4] 陈娟.关于加强我国青年大学生党员队伍教育与管理质量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12)
[5] 邵明英、吴佳睿.新时代高校发展大学生党员标准与质量现状研究——基于北京地区10所高校的抽样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 2021(04)
作者简介:唐玉婷,女,讲师,硕士,广州南方学院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学工办主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党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