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林业人工造林更新和管护的措施探讨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闵方亭

甘南州林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现代工业领域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踏入了快速增长的新阶段,随着工业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社会正在逐渐被高科技工业技术的阴影所笼罩,这也引发了人们对我国社会自然环境的关注。个人物质生活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自然环境的建设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这也导致了我国当前生态环境建设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表明我国社会环境建设正全面进入自然治理保护和环境修复的关键时期。当前环境保护中最主要、最基本、最可行的环保措施之一是人工造林。目前,人工造林仍是在保护森林资源方面采取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最有效的途径。该方法主要包括人工造林更新和自然林更新。科学合理的人工造林更新与管理对于实现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就现代林业人工造林更新和管护进行分析探究,供参考。


关键词

现代林业;人工造林;更新和管护

正文



随着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和科技不断发展,城市现代化和新型工业现代化的迅猛推进,已经对林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被持续消耗。因此,为了更有效地科学保护全国森林资源,我国各地已陆续推行一些天然林保护区的建设保护改造工程项目。这样就为森林群落的持续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空间,促进了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此同时,人工栽培森林的经济功能逐渐凸显,成为保护国家森林资源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

一、现代林业人工造林的主要作用

首先,它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人工造林可以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空气质量,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水源地,防止沙化,为生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态平衡。

其次,人工造林对于经济有着重要影响。通过种植具有经济价值的树种,如橡胶树、桉树等,可以获取木材、果品、药材等多种林产品,促进林农增收。同时,林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如木材加工、家具制造等行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1]

第三,人工造林还具有社会文化功能。林木可美化环境,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森林公园和生态旅游的发展,使人们更加亲近自然,享受绿色生活,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

最后,人工造林在科学研究方面也有其价值。它为研究林木生长规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气候变化对林业的影响提供了实验基地和数据支持。

总的来说,现代林业人工造林是一项多效益的生态工程,它既满足了人类对于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需求,又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同时带动了经济发展,提升了社会的文化素养,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随着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未来人工造林将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管理,以实现林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

二、现代林业人工造林的现状

1、规划不够合理

眼下,我国林业的人工绿化造林进程中仍存在诸多技术难题,尤其是人工绿化造林系统的整体规划方面存在明显不够充分合理之处。人工造林项目设计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必须从整体社会视角出发进行规划,综合考虑当地生态气候、新造林技术、造林期间树木种植更新需求和气候变迁等多方面因素,在确定造林树种种类及种植面积范围时,必须从整体社会角度制定详实可行的更新计划,以确保人工造林和更新树种的效果有效可靠。然而,在实际的人工绿化与造林更新方案设计过程中,技术人员未能充分考虑我国当地需求特点,缺乏深入系统规划实施,导致部分人工造林更新技术方案不符合国家实际应用要求,无法确保工程最终效果[2]

2、资金不充足

在大规模实施造林和更新建设项目时,必须获得充足的政府资金支持,及时保证这些必要的资金,才能有效完成规划的造林工作。然而,在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人工造林新工作,却存在资金储备不足这一结构性难题,导致大量人工造林更新工作的进展缓慢,政府资金需求一直得不到完全满足。此外,一旦完成人工造林工程,后续的生态林业系统管理及维护工作,以及更新建设都需大量资金。显而易见,资金短缺已严重阻碍了人工造林和更新工作。

3、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在森林资源保护和人工绿化栽培工程的执行过程中,技术人员扮演着人工绿色栽培工程和后续技术管理的主要角色,因此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加强技术责任心至关重要。在开展人工绿化造林等项目时,林业工人干部的实践能力有待提升,缺乏对植树历史责任的意识,未明确自身责任,对工作目标缺乏正确理解,影响了造林项目效果。

4、更新开发不够

目前我国林业人工造林抚育更新速度较慢,无法满足社会对大量绿化树木需求,这可能是影响人工抚育造林创新成效的一个关键因素。尽管我国目前积极倡导支持大规模人工造林,但近年来,林木资源的人为开发和利用方式快速发展,若未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林业措施,则会带来诸多挑战,在大规模生产和使用人工林木过程中,可能会再次导致大量资金被浪费。此外,不及时、不合理地开发和使用人工林木,缺乏节制和平衡,可能导致当地林业资源严重损失,对整个人工造林开发工作产生严重长远影响[3]

三、人工造林更新与管护措施的优化

1、合理选择苗圃强化土壤管理工作

林木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遵循特定规律,与其他自然产品不同,其生长依赖外界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土壤水分等自然资源的支持,确保顺利生长。不同植物种类的个体对周围环境需求各不相同,即使在相同资源环境下,个体的生长情况也会有所不同。在人工造林或更新林木管理中,必须特别重视林木土壤基质的自然养分、温度气候的环境控制,以确保与森林生长环境的高度协调,提高天然林木的生存率和生长速度。为了确保当地森林资源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在选择适合种植的树木种类之前,不仅需考虑土壤条件,还应根据森林树种的生物特性选择具有更强抗病能力、更高存活率的天然树种。确保有效管理多样化的森林树木和种子资源相互转化关系,构建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加强森林病虫害和杂草的防治工作,促进本地森林资源环境的基本生态格局改善。

为了满足上述要求,在选择造林苗圃区初期,应综合考虑各项制约因素,找到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广阔、水资源充足可靠的适宜地点,以便进行浇灌、育苗和管理指导。苗木整理为林木苗木栽培过程中关键一环,应确保土壤质量自然丰富且保持适度干燥,尽量选用沙土进行育苗准备。利用分区方式对林木各种经济类型的苗木培育区进行管理,同时设立较小的实验种植区域,采用多种不同品种的林木培育技术,以识别适合我国林木苗木生长需求的最佳培育技术。在试验期间,要深耕播种和整地翻耕,尽量采用多种绿肥、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以保证苗期土壤的湿润和富饶。一些土地可能因自身质量问题而难以通过施肥改良,可采用客土法继续种植。在这种土地上混入多种其他特殊质地的土壤类型,使其有机结合,形成更稳定、更适合育苗方式的复合土壤质地。选择合适的苗圃土地后,应优先确保种子的自然发芽率传统种植技术主要依赖土壤肥力目前,通过检测激素的荧光特性,可以实现种子浸泡后荧光促进种子萌发的效果。在进行种子浸泡药剂处理时,需合理控制药剂用量,避免药液浓度过高,以确保荧光促发效果的有效实现[4]

2、做好人工造林更新阶段的施肥工作

施肥是贯穿整个造林植物生长繁殖周期的重要技术环节,要在造林育苗前严格施肥,确保土壤湿润肥沃。在整个树木幼苗成长发育过程中,同样需要消耗大量土壤养分以确保健康成长。因此,在树木种植初期,应根据土壤特性制定恰当施肥方案,以促进根系生长稳定、健康发育。为了确保各种树木获得充足和全面的营养,需要合理控制不同树木之间的发展间距和栽植密度。必须避免由于过高的栽植密度而导致森林树苗无法及时获取充足的营养而发生大面积枯死落叶的情况,确保各种森林幼苗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当然,树木密度过低也不利于大树幼苗的健康生长和成材。在自然生长过程中,大树苗缺乏竞争意识和安全危机意识,导致根系无法向深处延伸。根部发育不充分强壮时,整个根系难以抵御风雨袭击,更不利于快速茁壮成长。林木的密度大小不仅直接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还会对大树根部的部分枝干发展造成潜在威胁。若施肥密度不合理有效,植物施肥综合效果将显著降低,导致养分资源相对过剩或浪费严重。这不仅不利于整株树木根系的健康生长,也对树木种植初期的施肥管理方案制定和执行规范带来负面影响。

3、人工造林更新后的管护技术

技术措施的研发和推广过程严重依赖于“人”工作主体单位完成。因此,在技术整体管理实践中,管理人员的主观管理思想对新技术措施的研发设计和成功实施具有重要心理影响。唯有采用科学管理技术,树立正确管理理念,引导员工积极实施高效的经营方式,从科学、多元、有效的管理理念出发,全面提升管理技术。在培育苗木发芽生长阶段,需保持苗床周围环境水分充足,及时进行中耕排水,防止土地结板,保证苗木顺利进入正常生长状态按照规定,进行除草和松土工作应在树木幼苗长出真正叶子后开始,而对苗木病害进行全面筛查和鉴定工作要在苗木长势趋于规整的前一个月落叶后进行。在这个阶段,应剔除生长状况较差的幼苗,仅保留生长状况较好的幼苗,并有效控制幼苗的生长和密度,确保为幼苗留足合理生长的空间[5]。在育苗过程养护管理中,关注施肥的时机、用量及频率,初次施肥宜在苗木生长健壮一个月后进行,主要策略是在适当时期施加少量氮磷肥配合,并间隔半月再进行第二次施肥和除草。当苗木生长周期达半年后,开始第三轮施肥。历次施肥和除草均采用相同的肥料用量。

成活后种子苗木的日常管理工作,为完善树木培育技术体系的重要部分。目前,树木育苗在减少局部水土风蚀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大部分优良树种主要种植在山区风沙严重的地区。为了全面提升这些树木的生态抗风能力,不仅需要科学选择抗风能力强的树种,还需要大量应用人工技术加强其抗风能力,以增强其抵抗各种风险的能力。防风具体实践操作主要包括利用植物分枝与树干连接,并用草绳或硬物缠绕,初步实现防风效果,同时保持树木内水分。在树木栽培过程中,务必重视水源保护。夏季湿热凉爽,雨水充沛,应有计划地浇水,避免频繁浇水导致树木依赖自然水源,也不可间隔时间过长,以免造成树木干枯死亡。

5、加强森林灾害预警

为了更有效合理地预防和减轻森林灾害,必须认真了解引发各种气象灾害事故的基本原因、条件变化以及采取及时的预防减灾措施。以减轻病虫害防治为例,森林技术人员应当重点关注中耕施肥、松土、除草、灌溉、修剪枝叶等防治工作,并创造良好的条件来促进森林正常生长活动,增强森林的抵御性,减少主要森林病虫害的风险。另外,森林管理机构应更加关注定期监测和全面调查森林树木的有害生物发育生长规律。一旦发现某种树木病虫害问题,首先应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更有效和安全的病害管理方案,以减少灾害损失。其次,森林技术人员通常通过实施药物剂量管制技术来紧急解决树木病害问题,如及时喷洒化学杀虫剂和除草剂。尽管该技术方法有时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施药,但实际上它仍然会对森林周围地区的气候环境产生显著影响,尤其是在大面积林区发生时。为了快速提高森林虫害预防控制科学技术水平,工作现场人员需持续喷洒大量药剂,这将不可避免地扩大杀虫剂的影响范围。因此,必须选择替代杀虫剂或新药物,效果更好且影响范围更小。此外,森林专家需不断加强提高森林效能的科技基础,积极倡导和应用病虫害生物、物理措施等有效防治技术来保护森林生态环境[6]

结束语

总之,为了提高科学造林项目的成活率和种苗保存,首要关注适地适龄树木,合理选用造林苗木,加强后续管理和科学抚育,并禁止放牧、砍伐和烧荒。同时加强病虫害防控、林区防火检疫。加强林业调查队伍整体科学专业水平,确保造林项目审查人员定期接受科学培训和考核。秉承最科学方法进行采伐更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有效的采伐更新模式,注重妥善护育幼苗,实现采伐与培育的合理结合。

参考文献:

[1]赵雅琳.人工造林技术现状与问题思考[J].种子科技,2021,39(03):65-66.

[2]吴敏高,朱静宁.现代林业人工造林更新和管护的措施[J].南方农业,2020,14(35):76-77.

[3]龚建华.论林业造林方法在实际营林造林工作中的应用[J].农家参谋,2020,(13):128.

[4]桑小强.提高人工造林积极性的措施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10):85-87.

[5]李佳杰.林业造林方法及营林造林工作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0,(09):154+157.

[6]吴敏高,朱静宁.现代林业人工造林更新和管护的措施[J].南方农业,2020,14(35):76-7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