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中的康复训练方法与应用效果
摘要
关键词
老年康复训练;老年人;康复护理;应用
正文
前言: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医学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为提升民众生活质量构筑了坚实的健康防线。在这一进程中,医学护理的核心逐渐从单纯的技术操作转向了对患者深层次的老年康复训练,这标志着医疗服务理念的深刻变革。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传统的护理模式因其局限性而日益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在某些方面成为了医疗服务进步的桎梏。
在此背景下,将老年康复训练融入常规护理之中,不仅是医学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医院践行人文价值、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具体体现。这种转变,要求我们在提供医疗服务时,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生理健康,更要深刻理解并尊重他们的心理需求、情感状态及社会背景,从而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护理体系。我认为,老年康复训练的精髓在于“共情”与“尊重”。医护人员需具备高度的同理心,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患者的痛苦与不安,用温暖的话语、细致的行动传递出关怀与安慰。同时,尊重患者的个人意愿、隐私及选择权,让患者感受到自己作为医疗过程中的主体,而非被动接受治疗的客体。
此外,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还应积极探索将老年康复训练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新路径。比如,利用智能设备监测患者的情绪变化,为个性化心理干预提供依据;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减轻患者的治疗恐惧与疼痛感受;或是建立在线交流平台,让患者之间、医患之间能够更便捷地分享经验、相互支持。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将老年康复训练深度融入医学护理之中,不仅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的关键所在,更是推动医学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不断创新护理模式,深化老年康复训练内涵,为构建更加和谐、高效的医患关系贡献力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参与本次对照实验的60例老年康复患者,是我院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观察组老年康复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为65~91之间,平均年龄为(72.34±3.21)岁,小学文化水平10例,初中文化水平8例,高中文化8例,大学文化4例;对照组老年康复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在63~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3.21±2.24)岁,小学文化水平8例,初中文化水平10例,高中文化水平5例,大学文化水平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在对照组中,老年康复患者遵循的是一套标准的常规护理流程,而观察组则采用了更为人性化和细致的老年康复训练护理模式。为了确保这一模式的有效实施,首要任务是对护理团队进行全面的老年康复训练理念培训。这一培训不仅旨在让护理人员深刻理解老年康复训练的核心价值,还强调提升他们的基础护理技能,并通过定期考核机制,激励护理人员持续自我提升,确保护理质量稳步上升[3]。
在护理实践中,护理人员需展现出高度的专业素养与亲和力,以温暖的笑容和耐心的交流构建与患者之间的信任桥梁。通过深入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病情进展及个性需求,护理人员能够定制化护理计划,确保每一份关怀都能精准触达患者心田。此外,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也是老年康复训练不可或缺的一环,定期通风消毒、精心布置空间,力求让患者感受到家一般的温馨与安宁,促进其身心放松,有利于夜间休息与整体康复。
针对老年康复患者常见的行动不便问题,护理人员主动出击,提供个性化辅助,如协助日常活动、进行肢体按摩等,有效缓解患者的不适与焦虑。同时,药物管理被提升至关键地位,护理人员需严格监督患者用药,根据康复进展灵活调整药物方案,确保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更进一步地,老年康复训练护理强调情感支持与心理疏导。护理人员通过分享成功康复案例,为患者注入正能量,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与信心,促进患者从生理到心理的全面康复。这种深层次的交流互动,不仅拉近了护患距离,更构建了一种基于理解与尊重的和谐关系,为患者的康复之旅增添了无限温暖与希望[4]。
综上所述,老年康复训练护理模式以其全面、细致、个性化的特点,在老年康复护理中展现出了独特优势。它不仅关注患者的身体康复,更重视其心理与社会层面的需求满足,是推动医疗护理质量提升、促进患者全面康复的重要力量。
1.3疗效判断标准
对于本次对照组与观察组的疗效判断标准,主要采用SAS、SDS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数越低,患者情绪改善情况越好,以及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调查[3]。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的统计学处理软件采用SPSS2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满意患者15例,非常满意9例,总满意度为(80%),其SAS、SDS评分在护理前分别为(51.34±6.12)分、(50.24±5.14)分,护理后下降至(32.45±4.87)分、(29.74±4.62)分;而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的对照组,满意患者10例,非常满意患者7例,总满意率为(56.66%),护理前SAS、SDS评分分别为(52.12±6.34)分、(51.45±5.74)分,在护理后降至(48.24±5.62)分、(45.17±6.24)分,并无较为明显的效果,且两组数据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老年群体因岁月的累积,面临着身体机能的显著衰退,特别是记忆力减退与情绪波动等心理特征的凸显,加之现代社会的变迁导致空巢现象普遍,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与关怀,这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罹患心理问题的风险,进而可能阻碍其康复进程。在当前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民众的思想观念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传统的护理模式因过分聚焦于生理层面的护理,而忽视了患者深层的心理需求,其局限性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患者全面康复的瓶颈。
因此,将老年康复训练融入老年康复患者的护理实践中,成为了一种时代的需求与医学进步的体现。这种基于常规护理的老年康复训练护理方式,不仅强化了对患者生理健康的维护,更将心理层面的关怀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实现了身心并重、全面护理的目标。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疏导与情感支持,护理人员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绪,提升其心理状态,进而促进身体机能的更快恢复。
从本研究的对照实验结果来看,采用老年康复训练护理模式的老年康复患者,在SAS(焦虑自评量表)与SDS(抑郁自评量表)的得分上均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分别降至(32.45±4.87)分与(29.74±4.62)分,这一结果不仅反映了患者心理状态的显著改善,也彰显了老年康复训练护理模式在促进患者心理健康方面的独特优势。同时,高达80%的患者满意度进一步印证了该护理模式的受欢迎程度与实效性。
相比之下,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在心理状态的改善上则显得较为有限,SAS与SDS的得分虽有下降,但幅度不大,且整体效果并不显著(P<0.05),这再次凸显了老年康复训练护理在老年康复护理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综上所述,老年康复训练护理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为老年康复患者提供了更为全面、深入的护理服务,不仅提升了护理效率与质量,更在促进患者心理康复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化对老年康复训练护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不断完善其理论体系与操作方法,为老年康复患者带来更多福祉。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老年群体的关注与支持,共同营造一个关爱老人、尊重老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据本次研究表明,对老年康复患者采用老年康复训练护理具有明显的效果,能够促进患者身体的快速恢复,且有利于提高我院在该方面护理质量的提升,有助于我院医疗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晓铭,温清秀,林立. 老年康复训练在老年冠心病康复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8(05):32-33.
[2]戴志慧,孟露,胡耀. 老年康复训练在老年康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探析[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9):30.
[3]《基层医学论坛》杂志2012年第16卷下旬刊主题词索引[J].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36):4921-49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