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辛志芳

广州市荔湾区华侨小学510150

摘要

音乐教育在小学的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音乐教育的学习与实践,实质上是知、情、意、行的过程。本文旨在通过强化小乐器教学在小学中的应用,强化学校的小乐器课程建设,丰富小乐器品种,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接触到它。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加强音乐教育,增设小乐器课程,丰富小乐器品种,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受影响。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提高,进而实现对艺术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育;小乐器教学

正文

前言

在新时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是教育工作的头等大事。在音乐教育的推动下,创造、想象、沟通、合作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学校肩负着培养优秀人才的任务和职责,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机构。音乐教育在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结合小学的实际情况,说明了在新世纪教育背景下,促进小乐器教学的发展。

一、小乐器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一)优势

1927年,中国首所高等音乐专业学校“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成立,但它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都是从欧洲传入的。沿袭着欧洲音乐教学的传统,如弦乐教学有一套完整的指法、弓法和技巧训练模式,即一般称为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在这之后我国建立的许多音乐院校,大多采用了这一形式的教学方式。因此,在“音乐学院”的模式下,人们对科学的训练方法、完美的演奏技巧和演奏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就大提琴专业而言,大卫·波佩尔作为一名著名的大提琴教育家、演奏家,他的音乐理论对他的教学与表演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专门为大提琴创作了48首独创的练习曲,把所有的大提琴技术都融入进去,并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和探讨了大提琴的左手与右手技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大提琴技巧的训练主要依靠口授和心教的形式,但这些措施使得大提琴技巧的逐步提高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这种培养方式为当时特定国家、特定地区、特定时期的小乐器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1]

(二)劣势

第一,固定的教学方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仍未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制约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影响到音乐教育的质量。第二,机械的教学方式。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目前小学的音乐教育普遍采取机械式的教学方法,重视乐器演奏技术,而忽略了学生情绪的激发,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第三,理论大于实践。音乐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使用小乐器教学模式,教师只注重理论层面的叙述,不注重实践教学,势必影响学生的高效学习。

小学小乐器教学一直沿用这种传统的小乐器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表演技巧的提高,表演的基本功会更加扎实。同时,更方便教师组织教学,能够快速发现学生在学习技巧上的错误并进行纠正和调整。可以说,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这种传统的小乐器教学模式是有其优势的,它为一大批专业的演出机构和团体提供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的演奏人才。小学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多种多样,适应和满足社会各层次的职业需求。如果我们仍然照搬这种传统的小乐器教学模式,我们主要追求的就是纯粹的演奏技巧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水平和多元化就弊大于利。

二、多元化的小乐器教学方法

小学音乐教育由于其教学目的的特殊性,在教学上也表现出了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多样化特点。这种多样性并不局限于音乐的范畴,而是在学习其它学科时,产生了一些交叉的趋势,例如心理学、生理学等。

(一)心理学研究作用于小学小乐器教学

近年来,心理学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得到了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工作者的关注。在小乐器教学中,应该将演奏技术与心理学相结合,从技术习得、情感体验到最终的完整演出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剖析,从而使其教学更具科学性。比如,大多数小乐器学习的学生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舞台上表演时,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克服自己的恐惧。从心理学的角度以及长期的小乐器教学经验来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基本演奏技术的掌握不到位;表演者的连贯性不足,无法流畅地背曲子;其演奏的难度大于其本身的表演水准;学生主观表现欲不足等。另外一种情况也很常见,比如一个学生演奏的时候,音准、节奏、音色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左手和右手的配合不够好,更重要的是他的耳朵没有经过足够的练习。因此在此状况下,应先强化学生的听力练习,强化其内在听力[2]

(二)自我预期值作用于小学小乐器教学

每个人都会在演奏时对自己的做出评估,学生也不例外。在演奏前,他会对自己做出一个大概的估计,这个估计是一种心理上的自知之明。当你演奏时,你的自我期望会对你的演奏有很大的作用,你就会有更好的心态去表现你的表演。反之,如果该数值较小,则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自信,从而导致他们在比赛中低估自己、紧张过度,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日常表现。因此,尽管“自我期望”是一种心理上的观念,但是它在大学生的表演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在日常练习与表演中,如何让学生在练习和表演中达到自己的期望,从而达到充分的心理状态,成为小乐器课的一个关键部分。该活动若能完成,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有助于学生在演奏过程中的心理稳定、技术发挥和情绪表达。

(三)人体构造理论作用于小学小乐器教学

把身体结构学的知识引入到小乐器教学中,不同的动作所产生的不同的肌肉、骨骼、大脑对演奏的控制和一系列的响应,对于学习小乐器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前小学小乐器课,例如,在弦乐器揉弦时,除了对音色的判断,多数老师是从外在的肢体动作、手型、动作等方面来判断学生的揉弦技能熟练度和熟练度。这种以老师的感觉和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解释曲目中的技术要领,是一种主观的、不完整的、难以明确的判断。利用人体结构原理,引导弦乐中左手手指的放松及灵活性、右手拉弓的平稳性,使学生的身体达到最佳演奏状态,从而使老师能够更好地掌握和掌握正确的教学方式。比如:琴弦的运弓需要肩膀、手臂、手腕、手指,所以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要有一个客观、详细的解释,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自己的动作。因此,将人体结构学与其相结合,将会更具有科学性。

三、小乐器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小乐器教育的特征首先表现为:学生必须是教育的目标和主体,教师要发挥指导和挖掘的功能;在这方面,世界上已经有过先例,例如日本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铃木。他改革了过去单纯以技术为主的小提琴教学方式,提倡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他发明了许多新的练习曲和音乐,作为新的教学手段,不但在日本和东亚,甚至在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影响最初是以小提琴为主,但后来被广泛的小乐器老师所接受,他的影响也逐渐扩大到其他乐器的教学,成为了世界知名的乐器老师。

(一)生动有效的教学方式

学习小乐器的学生,虽然都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在教学中可以多用一些比喻举例说明,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所讲的技术。首先学生能很容易地模仿教师所做的动作。模仿是一个简单的行为,我们可以通过真实的场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比如在学拨弦时,可以让学生把右手食指的感觉像是在缓慢划水,并区分“拨”与“扣”的动作区别,这样就能让学生有更多的直觉来演奏拨弦。同时也要注意要求学生学会听,听伴奏、听律动,并根据音乐情绪的体会演练自己拨弦的触点是否在旋律的节点上,从而掌握音准、节奏、音乐情感。再次演奏时,会觉得很自然,很有活力,而且不会使拨弦有生硬僵硬的触感[3]

在教学班的构成上,既有理论课,也要有室内乐课,合奏课。这样的课程组合可以使水平相近的学生一起上课,提高小乐器教学的效率。在此基础上,还应允许这些班级的学生跨班自己组合室内乐形式的乐队,让不同小乐器或相同小乐器的学生定期一起上课,提高他们对演奏的兴趣,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在教学形式上,还应结合各大高校已经普及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在玩的同时多看、多听、多想。

(二)开展多元小乐器教学

在信息时代与知识时代并行的社会中,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离不开多元化教学方式的支持。相应地,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依托多种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小乐器的演奏特点和技巧,熟悉小乐器组合中旋律的脉动”。

提高学生对小乐器的学习兴趣

小乐器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比如,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小乐器教学氛围,并让学生欣赏相关小乐器演奏的优秀视频,通过视听盛宴,提升学生对小乐器学习的兴趣,使其真正感受到小乐器的韵律美,从而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由于小学生年纪小,在一些领域还不够完善,在理解和思考上,还停留在初级阶段。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再利用小乐器将其演奏出来,让学生在欣赏教学中感受小乐器的魅力[4]

加强基础训练

在进行小乐器的教学时,首先要对小乐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演奏方法这是最基础的要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引导学生加强基础训练,熟练掌握小乐器相关技能。例如,在口风琴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基础训练。口风琴也是一种吹奏乐器,演奏一首优美的曲子的前提就是气息练习,可以模仿吹蜡烛,均匀地吐息,不能用力过度。因此,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学生学习口风琴的一大难题,这是对老师教育能力的一种极大的挑战。在进行指法练习的时候,老师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纠正学生的姿势和手型,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指法进行演奏,注意不能折指。最关键的还要学生们学会基本读谱、唱谱方法,能够自主识谱并进行口风琴演奏,可以边唱谱边抬起相应的手指进行练习。要消除“乐器难学”的疑虑,信心是成功的开端,让学生在没有心理障碍的情况下,一步一步地学习,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口风琴的教学并非单纯练习口风琴,它要以发声来表达感情,用口风琴来强调其震撼与情绪的影响。总之,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引导学生将这些技能掌握扎实,从而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展示学习的成果,使学习更愉快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提高其教学质量、推动小乐器与小学音乐教育的有机融合等方面,还需要给予学生多样化的表现空间。比如: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团队表演;组织“彩色周末”的文艺晚会,为广大师生带来更多的表演;或通过与社区、敬老院的沟通,达到道德教育的渗入,让孩子们为孤寡、失独老人们进行一次文艺演出,提高他们的小乐器演奏水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突破传统的课堂一本正经地进行教学的自我约束,让学生学习中更用心、更细心,并能主动地去找教师和比较擅长小乐器的同学沟通交流。通过对作品的呈现,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使他们能够体会到音乐的美妙提升其乐感

)提高音乐实践的作用

音乐实践是学生将所学技能运用到音乐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因此,给学生创造各种小乐器表演的机会和舞台,是艺术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形式的练习中,我们不断积累舞台表演经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更喜欢小乐器,更有动力去学习。现在乐团排练课已经是小乐器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合奏课的学习与演出经历,对演奏的体验将有很大的提高。

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引入小乐器教学传统的音乐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其呈现出更多的精彩局面,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和学习乐器。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积极探索小乐器教学策略充分利用它,提高其在小学阶段的乐器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顾晓敏.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小学小乐器课堂教学有效性[J].启迪与智慧教育2021(11):58

[2] 程斯.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上乐器进课堂[D].华中师范大学,2022.

[3] 刘晓丽.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小乐器教学的实践探究——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第一完全小学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212):25.

[4]杨佳纳.小乐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新课程(小学),20212):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