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正文
引言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伴随着生理的健康发展和心智的快速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必然会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受到负面的影响和冲击。很多学者做过调查,结果发现目前在中国,心理卫生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学校教育责无旁贷,要在中学阶段开展健康教育,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改善。除了心理教育课和团体辅导、个别辅导等多种教育形式外,心理教学的课程渗透方式也是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之一,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选择。它在初中语文课程的内涵和特色上,以极大的优越性渗透着心理和健康教学。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开发智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初中语文教学是一门富有实践性的学科,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个人心理问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培养优秀的心理素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首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面临的问题,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性很强。语文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帮助学生解决困惑、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现实问题,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做好相应的调整,使初中语文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利用语文教学课程来帮助学生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不受不良情绪的影响,从而使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在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得到提高,在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中,使学生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最后,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具有很强的特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对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益的。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特色很强,教师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为目标,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多的应对人生的优秀人才。
二、初中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1.与父母的矛盾渐增
因为中学生大多已进入青春期,所以内心状态变化较大,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向往自由,也开始多了些桀骜不驯、桀骜不驯的样子。学生急于摆脱家长的控制,与家长的矛盾随着心态的变化越来越大。除了因为学生逆反的心态而使得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冲突也逐渐增加,另外在初中的时期,因为学生们更加渴望自由,并且想要摆脱家长的,也因此使得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这也是造成国学生与家长之间冲突也逐渐增加的主因。因此,在初中这个阶段,很多的学生都会发生和家长的冲突加剧的状况,大多是因为学生的心态发生了问题,而父母和教师也不能及时合理地指导学生走上正确的方向。
2.早恋
随着年纪的增加,学生的身体在不断地改变,到了初中阶段,当学生的身体也在不断地发展的同时,学生的心灵也在不断的改变,在这个时候,学生们开始关注异性,也开始要抓住异性的眼光。因为很多的学生不能准确地理解到爱情的概念,因此就会容易把自身对异性的关心看作是恋爱,因此就产生早恋的状况。初中学生,无论生理或心智都未长成,无法以精准成熟的心态看待恋爱,因此会有早恋的情形发生。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方法
1.改变教学观念,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人格
在新课改下,要确认语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承认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以此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对学生的主体活动意识起到启发作用。同时教师在课堂中创造有助于学生得到自主感受的情景,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求知欲"和"审美欲,促使他们自主地感受教学。教学的成功感使其自信心增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归属感,并最终建立或重建于心灵世界,这是通过学生主体的思辨和参悟而获得的。这一连串积极性主动性的心灵感受也更利于培养独立自主的性格。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该向人们传递生活的气氛",所以教学之"育"就必须从尊重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充满爱心与尊敬的教学也将唤起学生内心的关爱,使学生学会去关爱别人,尊敬他人。
2、对语文素材进行解剖,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
如果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和解析这些美丽的文字,就像是与作者面对面交流一样。每种语言教学都是师生与作者的交互作用,与作者的思想产生了冲突,而许多思想正是教师进行心理教育的主要材料,因此,在课堂上,语文老师不妨敞开思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能力,让作者的思维陶冶和培养着学生的品格,让作者的情感和思维影响着学生,让他们享受更积极的心理教育。同时正面健康的文章内容也是学生非常重要的,体现了作者的所思所感,所以正面健康的文章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既要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作品,也要引导他们认真体会。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还不够透彻,所以很难理解那些反映社会的事实。要让学生认识到一篇好的作品必须要有一种表达方式,而不能只关注它的表现形式,忽略它的内涵和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 随笔作文,使学生的情感与思维得以积淀与升华
在语文教学中,指导老师也可倡议学生撰写随笔,而这种随笔一般又包括两种,一种是不确定选题,直接写出自己要写作的具体内容,这一种随笔隶属于学生的隐私权,没有经学生允许,教师无权查阅;另一类随笔则是由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来写,然后老师再来批阅讲评。这两种随笔都在学生心理发展的轨道上,起到了不同的效果。
第一类短文成为学生情感宣泄的最佳工具,是因为它的隐私性。学生把自身的喜怒哀乐、迷惘烦恼、生活体验等都记录下来。记录的过程并不只是记录,而是对问题不断进行反思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情感得到发泄,心情得到平复,喜悦得到分享。这些文章对学生的心路历程进行了刻画,对学生来说将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有的学生视老师为知己,乐于向老师分享随笔,期待老师提携。而老师用诚恳的心态在随笔中与他进行了沟通,老师简短的几句批评就能够引领学生走出不良清绪,重新发现自己。同时,心理教师往往能在一段时间内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从而提出有利于学校心理教学工作开展的蛛丝马迹,从学生的心理随笔入手。
4.渗透挫折教育,培养顽强精神
老师在学生遇到挫折的时候,应该以平常心来引导学生在逆境中应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只有塑造坚毅的内在品格,才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因此,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同一位教师也要吃透课文,在讲授基础知识时,通过开展挫折教学,潜移默化地因势利导,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全面发掘教材中蕴含的坚韧不拔的精髓,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中,通过挫折教学,使学生告诫同学们“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艰难挫折,在同学们面对逆境和困境的时候,根本算不了什么。他们不过是你通往成功之路的一块敲门砖而已!"不经风雨,又怎会见彩虹"这些名句告诫着人们,要具有坚强的信心、高远的志向,以坚实的脚步坚强前进到底,弘扬顽强生生不息的奉献精神,最终战胜就会在不遥远等着你。而经过如此的教导,学生们对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有全新的理解,对理想、坎坷就会有更高的认知,当然也会对前进途中的坎坷有更加充足的准备。
5.教学评价的渗透
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成效,是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还可以起到保持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传统的教学评估存在目标单一、方法过于简单化等缺陷,教学评估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通常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衡量学校好坏的标准,这种方法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受到影响。所以造成了很多心理上的困扰。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情感、心态和人生观,而不是单纯的学习过程、方法和经验;不能只看学生的成绩,也不能只看他们的考试,还要根据他们的学习目标,选择不同的测试方法,比如观察,提问,习作比赛,学生的自我评估。坚持以促进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同时,要注重对考核结果的解读和反馈,以达到让学生信服、真正形成一种评价的目的。
结语
初中语文课本上还有不少心理健康教学的经典案例,老师们要合理运用。我们作为中国的教师,在心理教育方面承担着很大的责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教学时机,巧妙地将心理教育融入其中,才能使初中学生的心理得到提升,健康成长。这是一个很长的路要走的。
参考文献:
[1]王娟.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基础教育研究,2015(1).
[2]汤占民.让翅膀不再沉重: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