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视角下语文阅读能力助力数学教学效果提升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章丽玲

福建省永春县蓬壶中心小学

摘要

从学科融合视角出发,对小学语文与数学学科如何进行交叉融合进行讨论。小学语文学习中阅读能力能够应用到数学学习当中,教师可以从语文阅读策略出发,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在面对数学文字描述时的分析判断精准度。


关键词

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学科融合;阅读能力

正文

    学科融合教学是目前教育改革的基本形式,通过融合形式将不同学科的内在逻辑进行联合,实现学科边界的拓展,引导学生从全局化、全面化的视角进行问题看待。小学语文与小学数学两门学科中,在学习方法层面彼此相同,语文当中的一些学习技巧和学习策略,可以应用到数学学习当中,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其中较为典型的学习能力便是阅读能力。通过引入语文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在面对数学知识、数学信息、数学题目时的分析、理解和解读,能够更好地提升数学认知,实现文字语言与数学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

  一、学科融合教育模式的背景

  传统教学模式以分学科形式进行,利用不同学科属性来进行分别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近一百年来现代化教育的基本逻辑构成,对于专业性、精度教学来说意义重大。学生在分学科学习中,能够形成相对完善、内容异质性高、逻辑思维清晰明确的学科认知,进而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省时省力。但是随着发展,传统分学科教学模式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因为世界事物与问题本身并非具有独立学科属性,问题特征更多呈现出多元综合的特征,这便导致单独的独立学科思维无法对既有的真实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学生必须要具备全科视野,从更为综合的层面来尝试分析和判断,最终找寻到问题的解答思路和解决策略。学科之间尝试进行相互融合和沟通,成为目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

  在教育实践层面,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并不仅仅是学科彼此之间的相互较差,而是要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要能够注重人的多元智能特性。一方面,学科融合需要讨论是否真正面临真正的问题,是否在问题当中涉及到了学科差异,最终导致思想片面;另一方面,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要围绕一个十分明确的核心目标展开,要将某一个融合点作为契机,尝试通过各种教学实践尝试,来带动教育教学体制的全面升级,催动教学计划的进一步完善,使学科融合能够真正的发挥融合交互的作用,感知人类在世界认知和世界改造中的综合实践特性。

  二、小学教育中语文与数学学科的彼此融合的意义

  毫无疑问,语文与数学是小学教育当中的两大支柱,同时也是面向不同领域的两门基础性学科。其中语文学科更加注重人文性,强调人文社会特征;而数学学科则强调自然逻辑,来源于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掌握。二者之间一般存在着天然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规律的屏障,在此前的教育教学中,鲜有教育研究者尝试进行二者的相互融合实践。但是在学科融合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与数学之间的学科融合能够有助于学生综合思维的形成。

  (一)利用语文知识提升数学表达

  语文是对于语言表达方式的探求,通过语文学习,人们能过对所思所想找寻到更为精准的表达策略。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由于缺少对于语文表达方式的训练,导致他们在对数学严谨的逻辑表达中,出现了语序、语用方式的歧义,最终影响了数学表达的精准性。对于面向学生的教学来说,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避免这种不严谨表达习惯在学生身上重现。教师采用学科融合机制,能够帮助学生尝试从语文的表达形式方面吸取经验,了解到什么是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数学语言中文字表达与数学知识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最终实现对于数学知识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全面强化。学生在不断地进行数学表达中,利用语文知识尝试对语序形式进行精简,最终简化成为精准无误的数据信息,最大程度降低数学歧义,使数学的内容表述更为精准。

  (二)强化数学的阅读能力

  通过语言表达的训练,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如何进行语言表达,怎样进行因果逻辑、主谓宾关系建构等有了清楚的认知。长时间的训练中,学生掌握了数学语言的语感,意识到了数学语言表达如何实现精准无误地数学表达,形成数学判断。通过语文阅读学习能力,学生能够在不断的数学语言表达转化当中,形成数学阅读能力,能够在各种数学表达形式当中找寻到最为准确、最为关键的内容信息,从而判断某一个具体语段当中的关键性数学内容。

  (三)强化知识关联性认知

  传统分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习效率,学科划分所展示的内容信息并非外部知识的真实状态,任何一个问题都无法直接使用某一个学科知识来进行完全解释,因此学科之间的关联作用,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核心。小学阶段学生接触最多的学科便是语文和数学,两门学科之间的知识信息和相互关联,成为教学质量的关键。其中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往往是双向的,小学教学不应当区分某一种学习方法是语文学习方法或是数学学习方法,而是运用同一种学习方法形成同一种学习能力,最终形成具有较高一致性的学习策略。

  三、数学学习能力中阅读能力的语文特征   

  (一)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人类通过语言文字阅览来获取关键性信息知识,形成思维,并完成对于世界的认知的活动方式。但是在传统的社会观念或是在教育教学环境中,人们对于阅读的认知更多停留在文学阅读层面,对于数学阅读能力关注度不高。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要求,现代教育应当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中心,强化核心素养培养。小学阶段学科教学需要体现出核心素养的学科特色,其中数学的阅读能力培养是实现核心素养的重要前提。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小学数学阅读教学存在两个方面的 问题,其一是教师以及学生并没有形成对于数学阅读的重视,没有意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实际的数学问题面对当中,无法通过阅读来获取重要信息。其二是教学发展中,数学教师本身缺少阅读能力培养的路径,无法切实有效地以精准教学方法来针对学生进行阅读培养,导致即便教师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也难以从教学实践角度出发,来带动阅读升级,形成阅读系统教学构建,帮助学生打造有效的阅读能力。

  (二)语文学习中阅读能力的基本情况

  阅读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中的精髓和核心,也是语文教学当中的主要手法。从小学中年段开始,阅读学习模式便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通过组织开展文章阅读来进行课文学习。学生需要在阅读学习当中,以内容分析、阅读理解为主要策略,尝试对文章加以分析,了解文章在行文当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某一个句段在文章当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等。通过较长实践的阅读训练,学生逐渐形成了从阅读当中获取信息、感受情感的阅读方法,在语文阅读当中能够较好地完成与阅读任务,形成阅读解答的能力。

  但是相关研究表示,拥有较为突出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学生,并不一定在其他阅读领域表现出较强的阅读水平。小学阶段语文学习较好的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相对突出,但是在数学应用题等方面,却未能表现出阅读优势,对于应用题的内容理解程度一般。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全然依靠学生语文学科的阅读能力积累,来直接完成对于数学学科学习的移植和对接,教师仍然需要进行数学阅读教学的充分调整,尝试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作为基础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水平,带动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聚焦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情况

  (一)对于数学阅读能力的理解不甚

  大部分小学学生和教师并没有真正接触到数学阅读概念,对于阅读的理解停留在较为狭隘的读书、看报等阅读层面。数学教师普遍认为阅读能力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培养工作,对于学生的人文社科能力培养来说有着一定的作用。这种认知的形成来源于分学科教学长久以来养成的观念和认知,最终导致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新的知识概念的接受。观察发现,大部分教师在此前教学中并没有了解到数学阅读概念,有部分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开始有意识地认识到学生需要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并没有将其落实到教学行动当中,也不清楚究竟要怎样开展教学活动,导致教学当中并没有真正投入阅读教学。

  (二)对于教材内容的关注情况

  部编版小学数学教材当中设置了阅读材料,希望教师能够在教学当中以阅读材料为引导,尝试进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普遍认为这个环节的设置增添了教学乐趣,其中一些趣味的数学故事对学生的数学兴趣提升有显著影响。从教师访谈中看到,教师只是将阅读材料与趣味教学进行联系,希望借助阅读教学方式带动学生产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并没有将阅读内容与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相互联系。

  (三)数学阅读的指导能力不足

  目前小学阶段数学内容更多以汉语文字的形式进行表示,但是在进行问题解读中,学生需要将文字形式表述的内容通过解析,将其转化成为数学中的符号语言,形成数学理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指导阅读转换的理解能力,教师自身对于文字的精准把握能力不足,在进行语言叙述中存在一定的漏洞和歧义,导致在教学指导中很难形成语言意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在阅读当中找寻到关键词,筛选出题目内部隐含的信息等。

  五、依托语文阅读能力开展数学阅读教学培养

  (一)掌握语文阅读基本功

  小学数学教师在意识到阅读能力对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后,需要积极从语文阅读的阅读方式和教学方式当中吸取经验,尝试理解汉语语言的表述特征和对于某一个具体事项所采取的不同表述方法中存在的各种差异,强化自身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开始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但是这种语文阅读能力更多停留在感性的判断,并不能够直接运用到数学阅读当中来。数学教师在教学当中可以尝试请教语文教师,从语文教学中的分段阅读、关键信息浏览阅读等方面,获取教学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融合到数学文本阅读的教学当中,引导学生以语文阅读习惯出发,尝试对数学表述的文本内容进行拆解,从中找寻到重要的信息内容。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动笔划分段落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语文阅读中划分段落的策略,通过双斜线的方式,在数学的文本阅读当中划分不同的段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当中的大前提进行定位,找寻到哪一部分是数学公理,在这部分后面划线;随后,再在阅读当中找寻到题目信息,题目给出的相关数字和关系,在这部分后面划线。最后的部分便是提出的问题。通过划线分段的阅读方式,使得原本混乱的阅读内容开始呈现出了三段论逻辑结构,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所获得的信息也更为清晰准确。

  (二)组织开展精准的数学表达

语文阅读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语文写作,学生只有通过写作,才能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进而对阅读产生更强烈的体会。同样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文本描述的方式,将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以生活场景进行讲述出来。学生在不断描述中,能够在脑海内部形成文字语言和数学语言的关联,同时对文字怎样表述逻辑关系,又一个清晰的认知,在后面遇到数学文本时,能够调用这部分思维,尝试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例如在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所学习的语文语言,用最简短的方式,将直角三角形特征描述出来。随着不断地表述练习,学生最终能够通过“三角形三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这样的话语来完成对于直角三角形的描述。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从对于三个边和三个角进行分别描述,到对两个边一个角描述,最后到一个直角描述,实现了有限用语下内容精简的同时,语言内容可以拥有丰富的数学信息含量。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逐渐了解了简短话语如何对丰富信息进行精准表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为直角便可以判定为直角三角形,通过阅读,学生自然而然地能够判断出为直角的两个边相互垂直,与直角相对的第三个边为三角形的斜边等诸多隐藏于文字当中的信息。对于学生来说,将语文阅读能力应用到数学学习当中,能够降低学生的思维壁垒,使学生更好、更容易地将学习思维投入到学习认知当中去。

(四)导入古诗加强理解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运用语文的知识点能够缓解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情绪,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古诗作为小学语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古诗的节奏往往十分轻快,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记忆。数学中知识点与语文是存在联系的,例如古诗中也有一些句子涉及到了数学的知识点,教师通过对这两个学科的共同之处进行分析并且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理以及编排能够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进行物体观察这一节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导入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慢慢地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思考,这句古诗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之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观看所获得的形状不一定是相同的。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们发现语文和数学这两个科目在理论方面实现了共通,而这样的教学模式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点的理解记忆程度,激发数学课堂的教学趣味性。

(五)活用成语夯实知识

不同的成语背后往往都蕴涵着一个故事,而这也是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彰显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格魅力。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将成语运用其中不仅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最终确保课程教学质量,使得学生能够在快乐的氛围中积极学习数学知识点。通过将成语应用于数学课程教学之中,能够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进行朝三暮四这一成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加法交换律等一系列知识点应用其中。通过将成语进行拆分,最终引导学生得出数学结论。将两数相加并且对位置进行交换之后,最终的结果是不变的。通过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也能够将语文知识点应用于数学教学之中,充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夯实数学知识点,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对必然性以及可能性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瓮中捉鳖、揠苗助长等成语应用其中,引导学生判断哪些事件是必然会发生的。以成语作为教学的主题,故事作为教学的背景,提出疑问,使得课程教学更加具备趣味性。

 

参考文献

[1] 孙立会, 周丹华. 基于Scratch的儿童编程教育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构建——以小学科学为例[J]. 电化教育研究, 2020, 41(6):8.

[2] 刘加霞, 王秀梅. 读懂学科育人价值 提升教师学科育人能力①[J]. 中小学管理, 2019.

[3] 徐万军. 思维让数学阅读走向理性——浅谈小学数学阅读中积极思维策略[J]. 辽宁教育, 2011(3):2.

[4] 周梅. 巧阅读"克敌"拨审题"乌云"——小学数学阅读审题方法初探[J]. 安徽教育科研, 2021(13):2.

[5] 何淑仪. 关于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问题研究[J].  20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