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崖州看鉴真东渡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武靖佳 朱志明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5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崖州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西部,是海南历史最悠久的城郡之一,历来具有“诗礼之乡,文化重镇”之称,被誉为千年人文胜地。历史上,有众多文人墨客、圣贤学者及流放的达官名流等在崖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本文聚焦于唐代高僧鉴真在第五次东渡时漂流崖州的历史事迹,通过发掘鉴真大和尚在崖州的活动轨迹之于当代崖州文化遗产的留存现状,以期推动崖州文旅融合的多样化发展。

鉴真(688-763),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因东渡至日本讲律传法,被奉为日本律宗初祖,也因其曲折的航海历程而被称为“过海大师”。鉴真生平共六次起航东渡日本,其中在第五次航行过程中,因航师迷航,又遇台风,漂船到海南岛上的振州(今三亚市崖州区)。并在振州居留一年,弘扬佛法,成为一千二百多年前海南岛佛教思想的传播者,也成为开拓海南岛文化教育的先驱,其事迹在海南文化史上书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一、鉴真前四次东渡简述

天宝元年(742年)冬,鉴真于扬州大明寺讲授戒律,彼时,两位日本僧人荣叡、普照前来拜访,邀请鉴真前往东瀛传授戒律,鉴真随即着手准备第一次东渡。天宝二年(743年)四月,第一次渡海准备基本妥当,但突生意外。鉴真随行弟子道航说:“今向他国,为传戒法,人皆高德,行业肃清,如如海等少学,可停却矣。”如海听后十分气愤,转而向官府告发道航,诬陷道航与海盗有染。官府遂缉拿道航等人,将其投入狱中,并没收鉴真一行出海的船只,第一次渡海失败。

天宝二年(743年)十二月,鉴真一行又正式开始第二次东渡。船行至长江入海口的狼山时,遭遇风浪,将船击破,冬季凛冽的潮水淹没到腰的位置,众人挣扎上岸,方才保全性命,第二次东渡就此失败。

修好船只之后,鉴真一行第三次出海,船到下屿山(今嵊泗列岛上川山与下川山)时,整顿月余,再次出发,但在舟山海面,船只因触礁而再次破损,众人侥幸上岸,但“水米俱尽,饥渴三日”。所幸有百姓施以水米,后鉴真一行被官府安置在明州(今宁波)的阿育王寺。暂居明州时,越州(今绍兴)、杭州、湖州、宣州(今宣城)等地皆延请鉴真开讲授戒。此间,越州僧人得知了鉴真东渡的计划后,向官府状告日本留学生荣叡诱惑鉴真出海,山阴县尉派人搜捕荣叡,并押解到长安,行至杭州时,荣叡称病,之后设法又回到了鉴真身边。荣叡、普照“为求法故,前后被灾,艰辛不可言尽,然其坚固之志,曾无悔退”,鉴真为之感动,并下定决心要帮助他们完成心愿,遂派人到福州买船,准备渡海一应物资。

天宝三载(744年)冬,鉴真辞别了明州,由陆路前往福州,在台州境内时,江东道采访使派人前来遮拦,鉴真一行人被押送到采访使驻扎的苏州,第四次东渡尚未出海便告失败。

鉴真前四次东渡未果都不曾消磨他前往日本的意志,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置身死于度外而弘扬佛法的坚定决心。

 

二、鉴真第五次东渡至海南岛

 

鉴于前四次东渡的失败,鉴真在五次东渡前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但因天气等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突遇台风,致使鉴真一行漂流到海南岛,这一次东渡是行程最长、历时最久、遭遇艰难险阻最多的一次,鉴真和尚也在此次行程中不幸失明。

(一)鉴真第五次东渡史实

《东征传》记载了鉴真第五次东渡的庞大规模:“天宝七载春,荣叡、普照师从同安郡至扬州崇福寺大和上住所。大和上更与二师作方便,造舟、买香药,备办百物,一如天宝二载所备。同行人僧祥彦、神仓、光演、顿悟、道祖、如高、德清、日悟、荣叡、普照、思託等道俗一十四人,及化得水手一十八人,又余乐相随者,合有三十五人。”但此次出行亦不顺利,鉴真一行于“六月二十七日发自崇福寺,至扬州新河,乘舟至常州界狼山,风急浪高,旋转三山。明日得风,至越州界三塔山,停住一月。得好风发至署风山,停住一月。”到十月十六日,鉴真有感于夜间所梦,鼓舞众人:“昨夜梦见三官人,一著绯、二著绿,手岸上拜别,知是国神相别也,疑是度必得渡海。”但前行之路依然坎坷,船只“去岸渐远,风急波峻,水黑如墨,沸浪一透,如上高山;怒涛再至,似人深谷。”面对白浪掀天的疾风峻雨,船上众人出于对佛教的信仰与对神灵可护佑平安的信念而度过此劫,船上“人皆荒醉,但唱观音。舟人告曰:‘舟今欲没,有何所惜?’即牵栈香笼欲抛。空中有声言:‘莫拋、莫拋!’即止。中夜时舟人言:‘莫怖,有四神王,著甲把杖,二在舟头,二在樯舳边。’众人闻之,心里稍安。”宗教所具有的神圣性、权威性和内生动力性,可以在信徒的内心产生很大的精神力量,宗教的教义以及宗教偶像的存在激发了鉴真一行人在遭遇磨难时所进行的宗教想象,使得他们在航海的苦难旅途中找到了可以坚持下去的强大精神力量。

 

鉴真一行在宗教所赋予的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撑下,终于结束了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漂泊的艰苦航行,抵达振州,《东征传》记载:“夜发,经三日,乃到振州江口泊舟。其经纪人往报郡,其别驾冯崇债遣兵四百余人来迎,引至州城,别驾来迎,乃云:‘弟子早知大和上来,昨夜梦有僧姓丰田,当是债舅,此间若有姓丰田者否?’众僧皆云无也。债日:‘此间虽无姓丰田人,而今大和上即将当弟子之舅。’即迎人宅内,设斋供养。又于太守厅内,设会授戒,仍入州大云寺安置。其寺佛殿坏废,众僧各舍衣物造佛殿,住一年造了。别驾冯崇债自备甲兵八百余人,送经四十余日,至万安州。州大首领冯若芳,请住其家,三日供养。若芳每年常劫取波斯舶三二艘,取物为己货,掠人为奴婢。其奴婢居处,南北三日行,东西五日行,村村相次,总是若芳奴婢之住处也。若芳会客,常用乳头香为灯烛,一烧一百余斤。其宅后,苏芳木露积如山,其余财物.亦称此焉。”

鉴真羁留振州期间,并不因海难而消沉,世不因置身天涯而愁苦,而是处之泰然,热心于佛教文化的传播。随从鉴真东渡的共有水手十八人,弟子十四人。这些弟子既是佛门精英,又是具有建统、雕刻、绘画等高超技艺的能工巧匠。在振州,他们为纯朴的民风所感动,主动提出了在州内修造大云寺的建议,深得州民的支持。

 

(二)鹧鸪茶:与鉴真关联的民间叙事

鹧鸪茶又名“老爸茶”,是海南岛特有的一种使用野生植物叶子制作而成的茶叶(图1),其茶质醇厚,品之甘辛香温,是地方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必备的饮品。鉴真在海南岛旅居一年的时间中,与鹧鸪茶这一当地特色茶饮产生了相关的民间叙事。据村落居民的口头叙事,相传鉴真和尚在海南讲经弘法的过程中,偶然间发现生病的鹧鸪鸟啄食鹧鸪茶叶后便可痊愈,于是鉴真和尚上山采摘鹧鸪茶叶泡茶喝,并分给染上时疫的村民饮用,此后当地居民便常饮用此茶,流传至今。受这一民间叙事的影响,现今海南民众在谈及鹧鸪茶的实际功效时,大都表示:鹧鸪茶具有降火消暑、排毒养颜之功用。如今,海南多数人在被问到鹧鸪茶有什么传说时,都会给讲述这段故事。

 

 

图片3.png 

1:鹧鸪茶叶 武靖佳/摄

(三)鉴真文化的当代存留

在《崖州志》中,被列为古迹之一的开元寺便是鉴真主持修建的大云寺。大云寺是当时海南岛内规模宏大、造型精美的佛寺。唐代三亚称为振州,州治在宁远县(今三亚市崖城区水南村),大云寺就座落在离州治不远的宁远河畔。后来,大云寺改名为开元寺。宋后,三亚改称崖州,州治拓迁新址,开元寺因偏远州治 而经久失修,至明代废绝。开元寺自天宝七年始建、历经唐、宋、元.明诸朝代,约有六百多年历史。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三亚市文物工作者在第二次文物普查中发现大云寺遗址。经省博物馆文物考古专家现场勘查考证,这是一处年代较早(唐代)的建筑遗址。20028月,三亚市博物馆专业人员再次对该遗址进行调查,在茂密的荆棘灌木丛中采集到青砖、板瓦(图2)、筒瓦、滴水等建筑遗物。20151124日,大云寺遗址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图3)。

 QQ图片20230606170151.png 

2:大云寺遗迹 朱志明/摄

3:大云寺遗址 朱志明/摄

 

三、鉴真文化对崖州文旅资源开发之影响

 

(一)鉴真文化推动中日友好交流

199111月,日本群马县高崎市青海孝司小岛高僧夫妇到海南旅游,闻知鉴真和尚当年曾在三亚市崖城镇附近海滩泊留过,便专程奔赴崖城觅寻鉴真遗迹。在鉴真和尚当年主持修茸过的大云寺废墟荒土上,小岛高僧夫妇虔诚叩拜,泪涕湿裳。临行,还捡拾二块废墟砖头,包上一把黑土,一步三顾,恋恋不舍。他深情感慨到:“鉴真和尚是中日两国间的伟大和平使者,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备受日本人民普遍的、永久的推崇和爱戴。”鉴真和尚百折不挠,蹈海余生,双目失明后仍矢志不移赴日传播佛教文化,其“舍生忘死”、“本愿不退”精神的值得感怀。

 

(二)南山文化旅游区建设深受鉴真文化影响

1993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希望在三亚恢复唐代高僧鉴真所修建的大云寺,以纪念对中日文化交流起过重要作用的鉴真大和尚,鉴真属于律宗里的“南山宗”,故拟取名“南山寺”。这个想法得到了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支持,赵朴初与60余名佛教界、建筑界著名人士到三亚考察选址,选中了三亚崖城鸭仔塘村旁背山面海的一大片空地,正好这个地方的名字就叫南山。海南省委统战部及南山寺项目筹备组向中央有关部门汇报了南山寺规划大纲,经中国国务宗教局、中国佛教协会同意,海南省政府正式批准兴建南山寺(图4)。可以说,南山寺就是缘由纪念鉴真和尚曾在三亚弘扬佛法活动而兴建的。建成之后,对于传承鉴真文化具有莫大意义,日本高僧孝司曾于1991年到三亚南山南山景区谒拜凭吊鉴,这是以鉴真文化为基础的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当代实践。

图片4.png

4:南山寺 武靖佳/摄

 

小结

 

对鉴真一行在振州活动的史迹进行考据,可见其对振州倾注了佛教的大爱精神。在赴日行程匆匆,历经磨难而体衰力竭之时,在赴日成败未卜之际,鉴真一行仍安乐彼土,除报效一方佛土之外,也许鉴真一行在把振州看作是再生之地,养镜之地,砥励之地,成功之地。离琼之后,鉴真一行整装出发,第六次东渡成功,可以说,在与鉴真相关的众多的滞留地中,振州是鉴真文化与鉴真精神的荟萃之地。

但在数日的田野调研过程中发现,较为惋惜的是,今之崖州已难寻鉴真文化,甚至晒经坡已被挖掘机踏足,业已岌岌可危。此外,南山文化旅游区当初建成引据了鉴真东渡途中在崖城传经布道修建大云寺和观音“长居南海愿”的典故,但如今置身景区,可见其对鉴真文化的挖掘力度远远不够,鉴真和对观音文化之间的相关性阐述不明,诸如此种现象让人为之扼腕。而且,如今世人皆津津乐道于鉴真第六次东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第五次东渡的砥砺之行中鉴真所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的意志与精神。因此,鉴真文化作为崖州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需要进一步开发,以吸引旅客品鹧鸪茶,游晒经坡,深切感悟崖州鉴真文化的人文内涵。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