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野下高中历史德育教育渗透方法新思考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的实施道德教育,关键是要使学生在对历史的自我思索的状态下形成正确而持久的道德感。通过制定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德育教育目标,采取有效的方法把德育教育与历史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寓教于乐,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感需求,使他们在历史学习中思想情感得到升华。通过德育教育,有效落实历史教学的“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优化历史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学提出的三维目标,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但是由于高考备考的压力,导致历史教学的德育目标难以落在实处,出现了重知识传授、轻德育导向的现象,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淡化了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比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等,很难在课堂知识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教师要做到在每一节课程中都挖掘这些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产生情感的共鸣。在历史的教材中有许多德育教育的正面案例,为历史课德育渗透提供了很好的宝贵素材,教学时要抓住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去学习和理解,去反思和升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历史史实中吸取德育养分,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为国家的富强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立足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德育教学目标
历史教学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并依据里教学内容设计可操作性的德育教学目标,从而将历史教学的实效性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融合在一起,将德育教育目标与历史教学具体内容有机渗透在一起。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情来设计德育发展目标与历史教学的家国情怀目标,使学生可以在不同历史课程中获得深厚的核心素养与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其达到德育与“立德树人”理念的有机融合。历史教师也应根据历史学科的具体特点,通过多种手段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教师围绕改革开放的相关主题来进行历史教学时,通过简述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以及世界发展背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以史料展现的形式或者是播放纪录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向学生普及改革开放相关史实的同时,也唤起学生对发展与奋斗这一精神的理解与重视。并组织学生探讨改革开放在中国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与重要意义,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改革开放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与其反映的奋斗精神,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三、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历史作为一门典型的人文学科,对于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历史毕竟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难免存在时代隔阂感,导致通过教师单一的讲授无法使学生生成情感与认识,限制了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弥补单一讲授的不足,以情感道德的生成代替灌输式教学,落实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通过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在融入历史氛围、与历史人物相伴而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例如,在教学“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选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相关史料、图片、视频等材料,创设真实情境展示这一时期在长期动乱与短暂和平共存下的社会情形:百姓的悲惨生活、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融,以及最后走向统一的必然趋势等。通过感受到当时的时代演变,认识到民族团结对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逐渐升华,在有形与无形中渗透、强化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
四、充分利用课外历史读物,深化对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经典和精神财富。历史教材只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和经典性的精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作品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相较于教材中的逊色,只是局限于教材的篇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作为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教材中的知识,还应该给学生布置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课外读物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此同时,教师要选择一些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作品当作课外读物让学生阅读,从而使学生从中获得启发和感悟。家国情怀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当代青年人所必须具备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它是指“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相关的历史拓展,进行分析说明,适时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落实渗透。
五、以历史人物为切入点,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重视和搜集,拓宽育人渠道、丰富教学内容,让历史德育教学更科学、规范、实效。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着重抓住典型人物,以历史人物为切入点,让学生能够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历史功绩分析而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如《鸦片战争》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所做的爱国事件为切入点进行德育的渗透,让学生意识到文化才是强国的根本,只有新生代不断的学习文化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回馈祖国、建设祖国,才会避免悲剧的重现,让学生正视历史,吸取教训,从而激发学习动力,为祖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总而言之,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高中历史课堂的德育目标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要求历史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时不仅仅要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与历史技能的培养,更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历史课堂作为德育教育的核心阵地,更是提升高中生思想道德素质极为重要的文化载体,通过转标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帮助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陈士志.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探析[J].才智,2018(24):131.
[2]王智远.浅谈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06):36-37.
[3]李玉彬.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17(07):39-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