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与实践
正文
群文阅读是指学习者通过阅读多种文学作品,掌握阅读技能和知识,了解文化与社会,提高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的过程。小学语文课堂上,群文阅读设计于实践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通过系统性的文化阅读,探索文学价值和美学特征,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和实践,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教材的群文阅读教学。
1.转变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为了更好地引导小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应该培养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引导他们在思维方式上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基于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从自身入手,转变以往“群文阅读即大量文章通读”的理念,并尝试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群文阅读,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通过一定群文阅读方法讲解以及技巧指导,驱动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小学语文学习中,由于群文阅读内容较多,而学生无法独立选择,所以,教师应该充分整合已有的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效果。针对小学生可能缺乏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的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创造出相关的语言背景,拓展学生语文思维,提高阅读教学效果[1]。
除此之外,为了节约群文阅读教学的时间,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合理的分组教学模式。对于统编语文阅读教材的教学内容,一旦讲解已经完成,往往需要大量的阅读时间。所以,教师应当根据对学生以往阅读情况的分析,将擅长不同阅读理解方式的方式进行整合,再根据学生的特征推荐群文阅读的内容。在学生完成后续阅读之后,教师则需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在保证学生阅读量的同时,对课堂构建的“文本群”来进行剖析,以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高群文阅读的最终教学效果,使学生在群文阅读中获得更加真实的感受。
2.探究分析群文阅读议题
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深度思考和讨论,形成独特的见解,与其他同学和教师交流,并吸收他人意见,再将其融入自身,从而形成全新的综合体验,这种体验都具备重要的价值。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体,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阅读吸取有益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未来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力。
在阅读《阿长与<山海经>》时,通过分析语文文本可以得知,其不仅表达了对长妈妈的怀念、感激,更是通过长妈妈的故事来表现出当时社会的一种“阴暗”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避免使用固定的思维模式,结合当时的背景下探讨群文阅读议题,需要深入了解整体的环境和时代特征。
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观点,因此针对同一问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的思考和理解,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使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问题,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勇敢的倾听他人的想法,将其与自己的思考相互对比,从而互相借鉴、取长补短[2]。
3.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
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字运用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为了提升其应用能力,教师可以采用群众文化阅读的方法进行培养。在了解同一系列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通过积累和练习一定数量的例子,帮助学生最终将所学知识内化为他们可以自如运用的知识。
以《狼牙山五壮士》《七律·长征》《开国大典》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课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回忆”教学法。在课堂初始阶段,教师先让学生回想在学习过程中哪些文本中描绘的情境所产生的的印象最深刻,以实现对原有知识的回忆。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所回忆内容来书写读后感,尤其是对于印象较深的故事情节或是故事段落。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写作时,结合文章的结构形式或课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教师应该布置以生活为主题的写作作业。学生需要回顾自己生活中的难忘或深刻的经历,并在作文中尽可能地运用所学到的结构和表达方式。透过一系列群文阅读和创作练习,教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使他们不自觉地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4.结语
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文化,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而群文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和经验,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育需要不断拓展和完善群文阅读的教学设计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郑爱飞,曾艳.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设计理念下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J].新课程,2020(38):90.
[2]张晓敏.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才智,2020(12):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