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欺凌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摘要
关键词
青少年;网络欺凌;防治对策
正文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使青少年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同时,网络身份的虚拟性、网络传播的快速性也成为了一些青少年实施网络欺凌行为的主要途径。网络欺凌是个人或群体通过电子设备或者网络媒介对青少年实施的反复的、恶意的欺辱、威胁、骚扰等严重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行为。作为一种新的欺凌方式,网络欺凌正在青少年群体中蔓延,造成了青少年价值观扭曲、道德失范、心理疾病甚至自杀等一系列问题,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因此研究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十分必要。本文试从网络欺凌的特点入手,通过探究青少年网络欺凌产生的原因,提出遏制及预防网络欺凌的对策,以期为实践提供有益借鉴和指引。
一、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特点
(一)隐蔽性强
网络欺凌的隐蔽性体现在网络身份的隐蔽性、欺凌形式的隐蔽性两个方面。相较于面对面接触的、以暴力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欺凌而言,网络欺凌以互联网平台为媒介,通过虚拟的网络身份以非接触的形式即可实现网络欺凌。网络欺凌和传统欺凌行为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网络欺凌中的欺凌者身份大多是不明确的,即欺凌者往往具有隐蔽性。
如欺凌者在社交网站上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实施网络欺凌,实施完之后将账号进行注销[],这样就很难将网络上的虚拟身份与现实中的人联系起来,从而增加了欺凌者的隐蔽性。此外,网络欺凌的方式比传统欺凌更加隐蔽。与传统欺凌相比,网络欺凌形式多样,以起侮辱性的外号、取笑、恶意评论等为表现形式的网络欺凌,看起来似乎更像玩笑而不像欺凌行为,远不如以暴力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欺凌引人关注,从而使人们忽略它的危害性。
(二)传播速度快
与传统欺凌相比,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便捷性,使信息传播不再受时空的束缚和间隔,当以恶意评论、恶意散布他人隐私等为表现形式的网络欺凌行为发生时,人们的猎奇心理加上网络传播的快速性会使网络欺凌信息迅速扩散,从而加重对被欺凌者的伤害。同时,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 个体成为网络信息形成和扩散中心,这就容易造成网民传播权的滥用,对于网络欺凌信息的转载、评论甚至人肉等行为无疑加快了网络欺凌事件的传播,同时极易使个人欺凌转变成群体欺凌,增加网络欺凌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三)追责难度大
一方面,网络空间突破了物理地域的限制,不同于现实空间的人对人的直接接触,双方都互相知晓身份,网络空间的虚拟化使人们身份隐蔽化、无个性化,虚拟身份的难以确认性使网络欺凌发生后往往无法对欺凌者寻根溯源,无法及时确认欺凌者在现实中的真实身份,从而无法对欺凌者追责。另一方面,青少年群体年龄整体偏小,很多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因此,现有法律规定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约束力有限,这也造成对欺凌者的追责难。此外,在网络空间,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创造者、发布者和传播者,加之网络传播的快速性,与传统欺凌相比,网络欺凌更容易发展成为群体欺凌。俗话说法不责众,欺凌主体的群体性也增加了对欺凌者追责的难度。
二、青少年网络欺凌的成因分析
(一)青少年心理素质不成熟
心理素质包括个性、情绪、心态、认知等,一方面,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塑造期,认知、性格、情绪能力还不太成熟,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很多青少年实施网络欺凌是出于情绪一时冲动、报复心理、好胜心理等等,这表明青少年还未形成稳定成熟的心理素质,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往往具有逆反心理,情绪波动较大。从而在发生矛盾冲突时容易被情绪控制,做出网络欺凌行为。另一方面,网络上信息良莠不齐,由于青少年心理素质不成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被网络中形形色色的信息影响,尤其是暴力、色情等不良文化的冲击易使青少年本就不稳定的价值体系发生扭曲,产生以自我为中心、道德观念淡薄等心态,而这种不良心态和认知会间接促使青少年做出网络欺凌的行为。
(二)家庭引导功能发挥不足
从家庭层面来看,一是家长与孩子缺乏良性沟通与互动导致孩子将网络欺凌行为作为宣泄情绪的渠道。由于工作压力、经济压力、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家长更加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不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很少主动与孩子谈心。
而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诸如人际关系矛盾、考试失败等问题,如果家长不能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地引导孩子,孩子很容易把网络空间当做宣泄情绪、逃避现实困境的途径,在网络中通过欺凌行为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二是家长对孩子的监督不到位。诚然,网络可以快速地给我们传递丰富的信息,但不容忽视的是,还未拥有成熟价值体系的青少年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染,有研究表明,家长对孩子上网行为和上网时间的监督缺位会增加青少年实施网络欺凌行为的风险。三是亲子关系不融洽,情感支持不够。Ybarra 研究发现有高达44%的网络欺凌者表示自己和父母或抚养者之间缺乏情感上的依恋[]。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物质需求的满足,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心理需求的满足。如受“打是亲,骂是爱”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孩子遇到问题与困难时,往往粗暴地对待孩子,忽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从而使亲子关系紧张。而亲子关系的紧张会使孩子丧失向家长进行心理倾诉的渠道,从而增加了孩子利用网络欺凌进行宣泄的可能性。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情感支持有利于孩子人格健全发展。有数据显示,家庭情感支持良好的孩子,在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容易显示出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心理。当家长对孩子情感支持不足时,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可能很难正确处理遇到的问题,从而形成不健康的心态和不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增加实施网络欺凌的可能性。
(三) 学校相关教育不到位
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老师的引导都会对学生的观念的塑造、行为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学校往往把教育的重心放到了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上,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网络道德、网络法治、反欺凌等相关教育[]。就欺凌者来说,相关教育的缺失使学生对网络欺凌行为的违法性认识不清晰,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在实施网络欺凌行为时愧疚感和罪恶感低下。就被欺凌者来说,相关教育的缺失使学生在遭受网络欺凌时不能及时意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或者意识到了遭受了网络欺凌但不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从而不敢勇敢反抗,只能默默忍受。另一方面,学校对网络欺凌行为处理方式太过简单,未建立专门的反欺凌机制,起不到遏制、减少网络欺凌的效果。面对网络欺凌行为,很多学校只是对欺凌者进行简单地批评,并没有建立系统的处置机制,从而造成欺凌行为的代价过低,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
(四)网络平台的匿名性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便捷性为人们充分而自由的表达观点提供了一个新渠道。一方面,网络平台的匿名性使欺凌者的真实身份难以核对,欺凌者身份的匿名性使其实施欺凌行为时减轻了心理顾虑与自身的道德责任感,从而增加了网络欺凌行为实施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网络平台的匿名性容易诱使人们在网络上表现出自己在社会中不方便表现出的另一面[]。一些欺凌者在现实生活中囿于身份、社交关系等局限,不便或不敢实施欺凌行为,但在网络空间,现实世界中的道德法律约束在网络世界几乎失效[],人们言行往往失去了约束力,从而造成欺凌者在网络上肆意地实施欺凌行为。
三、青少年网络欺凌的防治对策
青少年网络欺凌是全球性的普遍问题,如何防治网络欺凌是政府及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遏制及预防需要多主体的共同配合,共同发力。
(一)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水平
一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加强对青少年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正确的观念,而这种价值体系的塑造最终会反馈在青少年的行为中,正确的价值观念将有效规范青少年行为习惯,从而从思想上杜绝欺凌的萌芽。二是提高情绪控制能力。在面对问题和矛盾冲突时,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青少年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通过加强运动、转移注意力、向信任的人倾诉等积极的方式将不良情绪发泄出去,从而保持一个积极良好的心态。引导青少年正确与情绪相处,提高自身情绪控制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青少年将实施网络作为发泄渠道,从而降低青少年在网络上实施欺凌的可能性。
(二)增强家庭引导功能的发挥
家庭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要做好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护航者。一是家长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注重亲子关系的培育。有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可有效降低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家长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陪伴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主动观察发现孩子的所思所想,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及时帮助孩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孩子正确处理矛盾,以减少网络欺凌发生的概率。二是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网络行为的监督。一方面,要控制孩子上网的时间,减少孩子上网的频率,从而降低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密切注意孩子在网上浏览的内容及实施的行为,对于不正确的行为及时制止,并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教育,从思想上使孩子消除实施网络欺凌的想法。
(三)完善学校反欺凌教育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一方面,学校要切实增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法治教育,使学生意识到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在网络空间同样要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通过教育将相关法律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学生心中,切实增强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守法意识,规范自身在网络中的行为。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反欺凌教育。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维护自身权益意识,提升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辨别网络欺凌行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网络风险防范意识,从而达到面对欺凌时懂得合理有效的对自身进行保护。另一方面,学校要完善欺凌行为处置机制。通过制度的构建将对欺凌者的处置、对被欺凌者的心理疏导等内容明确下来,将反欺凌纳入制度的轨道,使学生看到学校对欺凌问题的重视,从而起到规范学生网络行为的效果。
(四)规范青少年网络行为
一是要完善网络实名制。通过完善网络实名制,将网络账号和真实个人信息绑定,达到通过账号即可关联到现实中具体人的效果,增加网络欺凌行为暴露的风险,从而迫使青少年在实施网络欺凌行为之前进行慎重考虑,进而减少网络欺凌行为的发生。二是要开启青少年保护模式,严格筛选青少年所接触到的网络信息。青少年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都处于不成熟的阶段,网络中的暴力、崇尚物质享受等不良信息易使青少年产生扭曲的价值观、畸形心态,从而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要加强网络供应商的责任,通过净网行动等措施给青少年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严格监管网络信息的推送,避免青少年遭受网络不良信息的荼毒,使网络发挥正面引导作用,进而降低青少年实施网络欺凌行为的可能性。三是要完善网络欺凌行为的惩罚机制。法律具有强制性、规范性,是解决网络欺凌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制定法律的形式将对网络欺凌行为的惩罚措施明确下来,对于实施网络欺凌情节特别恶劣并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制度上保护青少年远离网络欺凌的伤害。
参考文献
[1]王玉香,王彦颖.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特征及归因[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40(02):72.
[2]Ybarra M L, Mitchell K J. Youth engaging in online harassment: associations with caregiver- child relation ships, Internet use,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J].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4, 27(3):319-336.
[3]文潇雅.青少年网络欺凌及其对策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9:20.
[4]文潇雅.青少年网络欺凌及其对策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9:17.
[5]宁彦锋.青少年学生网络欺凌的特点、成因与防治[J].上海教育科研,2021(05):59.
[6]宁彦锋.青少年学生网络欺凌的特点、成因与防治[J].上海教育科研,2021(05):61.
作者简介:李妍,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教师,河北省保定市,邮编:071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