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以广西岑溪市大隆镇那蓬小学为例

期刊: 时代教育论坛 DOI: PDF下载

莫萧

(岑溪市大隆镇那蓬小学,广西 岑溪543205)

摘要

培育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应当从激发学生的课外兴趣开始,农村小学生所处的语文教育环境中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应当合理使用网络信息资源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为学生开辟更多培育自身课外阅读兴趣的路径。文章简述影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形成的因素,提出尊重阅读兴趣、提供趣味读物,设计趣味活动、激发阅读兴趣,把握学生心理、强化阅读效果等教学策略,为培育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提供建议。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阅读兴趣;农村小学

正文

阅读能力是小学生应当具备的基础能力,在现代语文教学中,阅读模块所占比重逐渐提升。阅读有助于小学生拓展文化视野、提升语文知识储备量、形成良好的理解能力。农村地区阅读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家长在阅读教学中的参与度也不高。教师应注重发挥不同教育资源的作用提升阅读教学实效,为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奠定良好基础。

一、影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形成的因素

首先,阅读环境影响着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形成过程。农村地区有许多留守儿童,这些儿童缺少父母陪伴,家庭教育存在显著缺陷。部分学生甚至整日忙于劳作,无暇完成学业,课外阅读更是无从谈起。其次,学生家长的态度影响着其课外阅读兴趣形成的过程。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家长认识不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同时,家长在课外阅读教学中的参与感不强,家校联合的教育氛围尚未形成。最后,课外阅读指导的效率影响着农村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缺乏指导,学生阅读却不见成效,在阅读中获得感较弱,这对他们形成阅读习惯造成不利影响。

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策略

(一)尊重阅读兴趣,提供趣味读物

兴趣是影响小学生学习成效的最关键因素,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在阅读中才能产生主动需求,从而做到主动了解阅读素材的内容,学习语文知识。教师可通过创建具体的阅读场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具体场景中将学生的阅读兴趣转化为稳定的习惯,引导学生自觉进行阅读,培育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广西岑溪市大隆镇那蓬小学正在推进阅读教育的改革,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增添校园文化氛围,力求在校园中营造良好阅读环境。

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读书。小学生处于兴趣和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他们营造无拘无束的阅读环境有助于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学生打破对阅读教学的刻板印象,在阅读中才会表现得更加积极。然而,为学生开辟广阔的阅读空间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干预学生的阅读过程。教师应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有效指导,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阅读能力。面向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选择图文并茂的读物进行阅读,此类读物图片、色彩丰富,学生可通过直观的图片理解文本内容。同时,图文并茂的读物故事情节相对简单,低年级学生阅读时不容易产生障碍。面向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鼓励他们耐心阅读整本书,感受阅读整本书的获得感,逐渐积累阅读信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选择读物,遵循个人兴趣爱好开展阅读活动,充分展现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随着阅读范围的拓展,学生将感受到个人知识能力质的变化,形成正向的阅读反馈。随着正向阅读反馈的形成,学生会产生持之以恒的想法,阅读的内在动能感更强。

其次,语文教师应当寻求家长的帮助与配合。如今,许多农村地区文化教育资源逐渐增加,各类知名的阅读杂志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传递至农村小学,为学生提供新的阅读素材。农村小学可加强与政府、杂志社的活动,利用地方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为学生引进一批儿童文学杂志,丰富学生课外阅读的素材。同时,要求学生家长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与学生共同阅读,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广大农村地区,许多小学生的家长外出务工,陪伴学生的时间并不多。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鼓励学生组建阅读小组,通过相互监督的方式养成阅读习惯。定期鼓励学生家长参与到阅读分享会中,利用微信、QQ等工具打破家长参与阅读活动的时空界限,增强家长在课外阅读教学中的参与感。学生会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许多独到见解,在家长、同学的鼓励下,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沟通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二)设计趣味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设置悬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给学生带来新颖的阅读学习感受。广西岑溪市大隆镇那蓬小学语文教师正在通过集体探究的方式研究小学生最感兴趣的课外阅读活动,通过设置悬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学生阅读书籍时向他们提问:“后来主人公怎么样了?故事情节是怎么发展的?你对这个人物有什么看法?”一方面,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阅读,阅读的目的性增强,这对他们提升阅读注意力有所帮助。另一方面,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还能引导学生遵循正确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记住书本中的关键人物、情节,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学生进行趣味探究时,教师还可向他们介绍常用的阅读工具,辅助他们总结阅读内容,增强课外阅读的可持续性。如向学生介绍“思维导图”这一工具,鼓励学生在阅读时利用这一工具梳理文本情节、人物特征,形成完整的阅读网络。思维导图是一种学习工具,但隐藏在其背后的是一种学习思维,学生学习这种阅读思维,逐渐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的正确方法,增强记忆效果,这对提升课外阅读教学的可持续性有所帮助。学生的阅读思维还可应用在写作、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促进个人语文学科素养的综合提升。

如在引导学生阅读《狼王梦》一书时,先要求学生大致了解书籍内容,列出书籍框架,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主人公紫岚的行动梳理“狼王梦”的奋斗过程。学生先梳理出“人物”这一一级标题的二级分支,它们分别是:紫岚、黑桑、黑仔等。然后要求学生梳理不同人物的相关要素,如“紫岚”这一分支后可列举出“梦想”这一分支,然后通过关键词总结出紫岚的梦想。不同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有所差异,通过梳理人物的相关要素,学生将形成对人物更全面的了解,为后续理解故事情节奠定基础。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依据课外阅读内容表演情景剧,在表演中学会与故事人物换位思考,感受故事人物所处的环境及具体的人物特征。农村小学生受限于生活环境,对自己的能力并不自信,许多学生内向、自卑,不愿意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教师将情景剧形式应用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学生可利用情景剧表演的机会突破个人思维、性格的局限性。在信息化教育时代,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工具营造情景氛围,并为学生理解课外读物的内容提供多种素材,辅助学生理解。学生在表演情景剧的过程中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形成对课外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表演后,教师还可鼓励他们就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文段进行分享,谈一谈自己的真实感受。小学生性格各异,关注点也有所不同,部分学生对人物形象印象深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探究人物的性格特征。部分学生则对激动人心的故事情节印象深刻,并结合自己读过的其它书籍探究情节设计的目的与作用。学生在快乐的分享环节表达自我,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学则进行提问或补充说明。班级中逐渐形成互动阅读的氛围,学生更愿意主动阅读、分享,养成阅读习惯。

(三)把握学生心理,强化阅读效果

学生会在不自觉中受到教师积极态度的影响,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与尊敬感,从而形成坚定的上进心与学习信心,语文教师应在引导农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应把握期望与激励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广西岑溪市大隆镇那蓬小学尝试将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融入课外阅读教学中,打造更符合小学生学习特征的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寄予学生真诚的期望,给学生更多支持与鼓励。尤其是对农村小学生而言,教师的鼓励和支持将起到较强的激励作用,使他们坚定发展自我的信心。学生专心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可竖起大拇指给学生“点赞”,鼓励他们坚持阅读,将阅读转化为一种生活习惯。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未必要通过具体的语言表现出来,教师的行为也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如定期在课堂中与学生分享阅读感受,鼓励学生参与到分享阅读感受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阅读感受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评价,师生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学生阅读兴趣倍加。

此外,教师可利用现代化媒体增强课外阅读的宣传效果,使学生及家长理解阅读的益处。如今,各类公众号被应用在小学教育中,教师也可使用这一工具为课外阅读教学造势,瞄准宣传时机,借助舆论强化阅读教学效果。如在世界读书日利用公众号宣传课外阅读的作用,使学生家长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教师开展的各项工作。

综上所述,课外阅读能够为农村孩子了解更广阔的的世界开辟新路径。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形成良好文化感知力,感受阅读的乐趣,逐渐突破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限制,走向更加丰富的知识世界。在丰富多彩的知识世界中,农村学生将获得更多发展自我、实现梦想的机会,为个人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景艺. 关于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几点思考[J]. 语文课内外,2020(7):198.

[2] 管艳艳. 论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策略[J]. 文渊(高中版),2021(6):660-661.

[3] 甘雪梅. 浅谈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J]. 教育界,2010(19):108.

[4] 黄万礼.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J]. 小学生作文辅导(看图读写),2019(1):18-19.

[5] 杜平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J]. 课外语文(下),2018(11):5.

[6] 李敬彪.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有效策略[J]. 新丝路,2020(14):0269-026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