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与构建

期刊: 时代教育论坛 DOI: PDF下载

刘亚蓉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摘要

思政教育作为办好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需要夯实青年学习内容,拓宽学生学习阵地。构建起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专业教师为支点,从而推进“专业课+思政课程”模式;与辅导员协同合作,通过党团活动、日常管理、就业指导中融入思政元素,推进“辅导员+思政课程”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各个方位;以“高校+学生+家庭+社会”四方协同保障课程思政模式的有效完成。


关键词

课程思政;工作模式;创新;构建

正文

“专业课+思政课程”教学模式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与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方式、内容还是平台都与之前发生了变化,只有将专业课与思政课两者有效融合,才能共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

(一)教学过程中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互动

实现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教学过程互动可以很好的弥补大学生在学习中困惑,无论是在思维培养还是价值观素造等方面在专业技术领域培养与引领,都将起到促进作用。两者的良性互动可以打破高校种制度管理轻文化培育的固有模式,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层递进,同时又使得专业技能学习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过程中的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环环相扣。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首先要了解各专业的学科特点,才能紧密结合各专业,寻求思想政治教育与不同专业的契合点,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在教学过程中“专业特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学生政治能力的拓展,让教学过程不再千篇一律,让铸魂育人实现水滴穿石、润物无声的效果;同时各专业课程教学在梳理和准确把握各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规律与特点,结合不同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在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其中的思政元素,在课程目标设置、授课过程等的各个环节同向同行。

(二)教学内容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互动

在教学内容互动方面,学校要统筹好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互动的规划,结合不同课程进行分类推进,汇集学校各方面力量,做到因课施策。

对于文学、历史等课程,教学内容的着重点应当时在加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教授,以历史与逻辑的角度,让学生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结合,在历史案例、文学故事的解读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记进行解析,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之处,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对于经管法学类课程,要在课程教授内容中加入构件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关行业法律、政策、未来走向与国际形势等,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提供规划与指导。对于教育类课程,加强师风师德教育内容的比重,引导学生规范从教、立学为师的职业素养;面对艺术类学生,激发学生对全民身体素质提升的责任教育,全民美感的提升;对于理工科类课程,课程内容要加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并与科学精神结合起来,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辅导员+思政教师”实践模式

大学生课程思政除了课堂教育之外,实践活动同样尤为重要,它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手段。而在这个环节中,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党团建设、就业指导”作为一个有机体,有效开展会让大学生的课程思政在实践中事半功倍。

(一)日常管理

一方面辅导员要利用网络平台做好日常管理工作,通过网络平台的载体,辅导员要洞悉大学生在校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建立预警机制,面对大学生思想活跃、眼界开阔但又独立性不足、分辨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意识较强等特点,解决大学生遇到的日常疑惑;另一方面面对新媒体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多时候会遇到舆情混乱,如果不及时对大学生进行疏导势必会损害社会稳定。有效管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需要做好网络舆情分析工作,实时掌握网络舆情动向,关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思想动态,针对性的进行思想引领和素质培育,使其建立良好的媒体素养;最后,要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要及时通过心理气象员、宿舍长、班干等力量通过组织开展线上班团辅导、个性化咨询等措施,给与需要帮助的大学生及时的关注,指导其科学防范各种心理问题。

(二)党团建设

高校的党团活动建设具有实践性、多样性的特点。高校各级党组织、团组织的各种党团宣传活动与志愿者行为倡议的开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供了契机,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道德品质提供了土壤。一方面,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升了高校在各种活动中的育人水平,让学生在党团活动中对社会责任感与青年人的担当有了深刻认识;也让更多的学生党员在志愿者活动中践行中国共产党员吃苦在前的奉献精神。另一方面,增强了高校的校园建设,繁荣了校园的文化,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生活;最后,提升的学生对党的知识的深入学习和对国情、制度等知识等认知,增强了凝聚力和班团活动能力,更好的发挥了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

(三)就业指导

所有不理因素的叠加,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和用人单位的择才,让大学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在此情况下,辅导员与高校发挥各自的渠道优势、经验优势来应对。一方面,辅导员通过线上推送有效招聘信息,并主动对接用人单位,同时将党中央的优惠就业政策为毕业生全面分析,帮助大学生解读政策与规定,为他们的择业提供直接帮助,另一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就业指导中去,鼓励学生参军入伍、特岗教师应聘、落实好基层就业学费补偿等的优惠政策解读,号召大学生到中国更需要的地方去锻炼自我,实现价值;最后,辅导员着力帮助“双困”毕业生就业,就业苦难与家庭困难的学生,辅导员对其进行精准帮扶,了解不同学生的专业特长,针对性的开展就业信息推送,精准就业帮扶咨询,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进和心理辅导工作。

 “高校+学生+家庭+社会”四方协同模式

大学生的课程思政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必须实现高校、大学生、家庭与社会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才能更好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平衡好思想政治理论与鲜活的榜样感人事例;平衡好线上理论教学与线下实践指导;平衡好讲授课程与“体验”式的教学。首先,在教育内容上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要用鲜活的感人案例、多样的创新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次,在教育方法上,积极运用大数据、全媒体的全新方式,依托线上课堂、党团活动、线上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网络宣传等,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最后,在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方面,要提升高校全员的政治素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高校在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本位场域的重要作用,培育有时代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接班人。

(二)全面塑造大学生综合素养

自我培育是形成教育良好育人生态的关键因素。多种因素下大学生不能因为外界影响就放松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修养,要做到: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导向,面对外界发生的危机与纷扰敢于承担时代使命与社会责任,勇于担当时代赋予自身的重任。第二,以科学知识提升与专业技能提升为任务,勤于专研,修炼“工匠精神”才能在未来的就业道路上脚踏实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第三,以提升全面素质为己任,提升自己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素养,在时代变迁中从容应对,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内心调试能力,提高人文素养,自觉抵御纷乱复杂社会中的美与丑。第四,以加强思维能力为核心,要不断加强自己的底线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在面对网络纷繁复杂的信息时,有能力辨别真伪并修养自身媒介素养,做一个智慧、睿智的新时代大学生。

(三)家庭主动对接高校实现教育协同发展

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要主动对接学校、社会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法规等方面的教育。首先,在教育理念上。牢牢把握家庭的最根本作用是提供学生心态健康、情绪稳定的坚实后盾。其次,在教育内容上。家庭要注重培育良好的家风,俭以养德、爱国爱家、相亲相爱的风尚,传播中国传统家庭美德,引导子女为参与家庭活动,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关心国家大事并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最后,教育方法方面戒除“家长作风”,更注重言传身教,悉心培养,注重在家庭中的身体力行、注重家风建设和传承,帮助学生迈过重要台阶。

(四)营造社会利好环境保障教育成果

社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土壤”,在大学生政治素养、价值观培育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首先,社会管理者要加强环境治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要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备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改革,提升社会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管理共同体。其次,以制度为保障,不断优化外部文化环境。围绕提升大学生政治素质、道德水平、大局观念、担当精神与专业知识综合能力与素养,推进全社会人才选拔制度与改革,更好以激励大学生积极投入到建设中去。第三,社会各方要同向同性,合力搭建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管理机制,配合高校试下你共同培育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沈壮海著:《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版: 8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