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故事教学法策略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陈钰

靖江外国语学校

摘要

故事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运用故事教学法的原则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利用故事讲授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以及通过创造故事来演绎知识点,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故事教学法;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但注意力容易分散。故事教学法以其生动性、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将从小学低年级语文故事教学法的运用原则和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故事教学法运用的原则

小学低年级语文故事教学法是一种将故事融入语文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的教学方法。故事内容应简单易懂,语言应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故事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传递正面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进行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故事教学应与语文知识的学习相结合,通过故事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如词汇、句型、修辞等,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此外,故事教学还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机会。

二、小学低年级语文故事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故事导入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孩子们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而故事正是满足这些心理需求的绝佳方式。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开头可以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故事导入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故事,更是一种艺术,它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能够将故事讲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这是一个经典的童话故事,非常适合作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导入材料。在讲述这个故事之前,教师可以首先设置一个悬念,比如:“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个小女孩独自走在街头,她手里拿着一盒火柴,你们知道她为什么要卖火柴吗?”这样的问题可以立即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会迫切地想要知道故事的答案。接着,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和表情讲述故事的开头部分:“小女孩的脚冻得通红,她的衣服破旧不堪,但她的眼中却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她点燃了一根火柴,微弱的火光映照着她的脸庞,她看到了什么?”在这里,教师可以适当地停顿,让学生猜测小女孩看到了什么,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随着故事的推进,教师可以逐渐揭示小女孩的困境和她的梦想,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你会怎么做?”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和创造力。在故事的高潮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和肢体语言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让学生感受到小女孩的绝望和希望。同时,教师可以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深层含义,比如:“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那些美好的幻象?这对她意味着什么?”在故事的结尾部分,教师可以总结小女孩的遭遇,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故事导入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地思考和讨论。一个好的故事导入应该是引人入胜的,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应该是有教育意义的,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教师在运用故事导入时,应该注意故事的选择和讲述方式,使之既有趣又有教育价值。通过故事导入,教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故事讲授,加深理解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故事教学法的运用策略之一是故事讲授,即通过讲述故事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故事讲授中,教师需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故事,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将故事内容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故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思想启迪。

在一次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上,教师选择了《小马过河》这个故事进行教学。教师首先用生动的语言和表情讲述了故事的情节,让学生对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小马、老牛、松鼠等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对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提出了几个问题,如“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小马在过河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小马最后是怎么过河的?”等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故事内容。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还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情感体验环节,教师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小马,面对困难时会有什么感受,会怎么做。通过情感体验,学生对小马的勇敢和坚持有了更深地体会,也明白了面对困难要勇敢尝试,不要轻易放弃的道理。

故事讲授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故事讲授中,教师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故事,运用生动的语言和表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灵活运用故事讲授的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造故事,知识演绎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创造故事,知识演绎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与知识点相关的故事。故事应该具有吸引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要能够自然地融入知识点。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将知识点穿插进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知识。

在教授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教学法,设计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故事的开头可以是这样的:“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池塘里的小蝌蚪们醒来了。它们发现自己的妈妈不见了,于是决定一起去寻找妈妈。”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小蝌蚪们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入课文中的知识点,如“小蝌蚪”“妈妈”“池塘”等词汇,以及一些简单的句型,如“小蝌蚪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它们遇到了一只青蛙,问它是不是妈妈”等。在故事的高潮部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小蝌蚪们遇到了一条大鱼,大鱼告诉它们,它们的妈妈就在这个池塘里,但是需要它们自己去找。小蝌蚪们于是开始了一段冒险之旅,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如蜻蜓、乌龟、鸭子等。在与这些动物的交流中,小蝌蚪们学到了很多知识,也逐渐明白了自己的特点和成长的过程。在故事的结尾部分,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温馨的场景,让小蝌蚪们终于找到了妈妈。这个场景可以是这样的:“经过一番努力,小蝌蚪们终于在一片荷叶下找到了妈妈。它们激动地围在妈妈身边,听妈妈讲述它们是如何从一个小小的蝌蚪,慢慢长大成为一只美丽的青蛙的。小蝌蚪们听得津津有味,也为自己能够找到妈妈而感到自豪。”

通过创造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教师可以巧妙地将知识点融入其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同时,这种方法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故事教学法,创造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掌握语文知识。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故事教学法将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提供更加丰富和有效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张瑞青.故事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35.

[2]张忆旋.故事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2019(31):49-50.

[3]郭海鹏.故事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9(10):9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