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深度融合视角下黄河流域(山东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文旅融合;黄河流域(山东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文
一、创新发展路径,打造特色品牌
1.挖掘文旅资源,丰富旅游业态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通过对黄河流域(山东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梳理、挖掘和整理,从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社会风俗等方面构建起“黄河流域(山东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2]。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以弘扬黄河流域(山东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目标。通过举办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2.打造精品项目,突出地域特色
黄河流域(山东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缩影和体现,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应充分发挥山东地域优势,将黄河流域(山东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整合和规划后打造精品项目。如结合当地民俗、节庆活动等特色开展非遗展演活动;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等契机推广“黄河国家战略”;在开发黄河流域(山东段)旅游资源时注重发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特色旅游资源。
3.融合发展新业态
黄河流域(山东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应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作为重要发展路径。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对体育非遗项目进行宣传、推广和销售,通过“直播带货”“云旅游”等形式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吸引其来到现场进行参观体验和购买。同时应积极借助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对体育非遗项目进行传承与发展,建立黄河流域(山东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立黄河流域(山东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数字档案等。
二、加强保护与开发利用
1.抢救性保护
黄河流域(山东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多、分布广、内容丰富,很多体育非遗项目面临着传承人缺失、传承范围狭窄、传承状态不佳等问题[3],在现代社会中存在濒危情况。因此,要加强黄河流域(山东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对民间体育非遗项目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建立档案,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对于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体育非遗项目,结合时代需求,采用多种方式对其进行活态传承;对于濒临失传、濒临消亡的体育非遗项目,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对于具有独特价值的体育非遗项目,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通过合理利用实现其保护和发展。
2.适度开发
黄河流域(山东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发要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在遵循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流域(山东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确保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充分发挥[4]。加强体育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开发,通过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拓展体育非遗项目的经济价值,促进非遗项目传承与发展。在政府主导下,发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结合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体育非遗资源。
三、提高传承人的培养质量
1.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在黄河流域(山东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明确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的目标,引导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教育和培训和交流等多种方式培养并留住人才。政府应加大对传承人的培训力度,包括对其技艺进行学习和训练、对其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加强其对黄河流域(山东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的理解和认知等。
2.高校进行体育非遗项目的学术研究
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学术优势,结合黄河流域(山东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在高校内部开设专门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培养专门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人才。依托高校现有学科优势,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加大对黄河流域(山东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研力度。通过组织专题研讨会、学术讲座、学术考察等形式,吸引更多的年轻学者参与到黄河流域(山东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中来。
3.积极开展国际交流
近年来,山东不断探索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方式。邀请国际体育组织到山东调研,举办了多次武术、太极拳等项目的国际赛事,提高了山东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举办“黄河流域(山东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印度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和代表参加,并就黄河流域(山东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举办“黄河流域(山东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素养、较强国际交流能力的体育非遗项目传承人。
四、健全发展体系,强化保障
1.强化组织管理
各级政府应成立由文化部门、旅游部门、体育部门组成的黄河流域(山东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导小组,建立由政府领导牵头,部门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整合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
2.加大人才培养
根据黄河流域(山东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点和实际需求,从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三个方面着手,培养一批专业水平高、职业素养强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人才。
3.拓展资金渠道
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利用好山东财政专项资金、彩票公益金等资金渠道,加大对黄河流域(山东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充分发挥政府购买服务和公益岗位等政策工具的作用,拓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资金来源渠道。
4.加强宣传引导
借助融媒体平台加大对黄河流域(山东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营造黄河流域(山东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良好氛围。
五、结语
黄河流域(山东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需要在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发挥其时代价值、产业价值和人文价值。通过创新发展路径,加强对黄河流域(山东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通过加强传承人的培养,提高传承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健全发展体系,激发黄河流域(山东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中强,黄山鹰,刘昊.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体育非遗的创造性转化路径[J/OL].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8[2024-04-02].
[2]闫树人,郝美丽.黄河流域河南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空间格局与旅游开发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墙报交流(体育史分会).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23:3.
[3]刘戈.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J].体育文化导刊,2024,(02):58-64.
[4]赵馨,常媛媛,刘耀龙.黄河文化旅游带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23,42(06):85-93.
项目:此文系2023年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项目《2023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3SCT128,负责人:韩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