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倾听 童心同行——幼儿园开展一对一倾听的实践与反思
摘要
关键词
倾听;表征;实践与反思
正文
结合《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要求,幼儿园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一对一倾听活动,教师通过一对一倾听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拉近师生距离,了解幼儿所思所想和发展水平,为更好地改善教育活动奠定基础。但是在一对一倾听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反思和改进。
一、童画里诉说童话
幼儿表征具有多种形式,简单来讲,幼儿表征能力是通过绘画、 符号、语言等方式,展现幼儿自身学习的具体方法。幼儿表征能够很好地表现幼儿的认知发展路径和特点,也是教师了解幼儿的重要途径。教师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多种多样的材料,如纸笔、录音笔、iPad、拍立得等工具,鼓励幼儿使用多种形式记录自己在一日活动中的想法和感受,但幼儿最常用也是最方便的表征形式还是用纸笔绘画。于是教师在室内外准备了桌椅纸笔,以便幼儿在活动中自主记录。教师提供可移动推车、可移动铁网架子等工具,方便幼儿分类和展示表征记录。此外,教师们还发挥奇思妙想,和幼儿共同收纳表征记录,有的班级是每人一个文件夹,有的是每人一本活页本,还有的是每人一个塑料盒,也有的每人一个纸袋子;各个班级的老师和幼儿共同讨论,将表征记录分类,主要有一日生活、户外游戏、区域游戏、角色游戏等几类,有的用不同颜色的彩纸区分,有的用隔页区分,还有的用便签纸区分;老师们各显神通,有的直接把倾听文字记录在画纸空白处,有的将倾听记录于便签纸再贴在画上,还有的用便携式语音打印机打印文字再粘在幼儿画作上。除了幼儿自己的画作,还有照片、图片等作为辅助表征。
在每次倾听完毕之后,幼儿都能自主把倾听画纸放到属于自己的“小小收纳处”。一幅幅生动的画作、一段段真实的文字记录,幼儿的表征记录展示在班级墙面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自开展一对一倾听活动后,幼儿的绘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无论是平时的美术活动、美工区游戏,还是户外的艺术区游戏、美工室活动都深受幼儿喜爱,但常规的画画经常受教育目标和老师的要求限制,幼儿无法自由发挥,在一对一倾听中,幼儿的绘画是完全自由自主的表征表达,所以更受幼儿喜爱。幼儿可以在画画的时间、主题、地点以及使用的美术工具等方面有很大的自主空间,也不用担心画得好不好,要不要涂颜色,完全可以尽情发挥,自由创作。例如幼儿想表达滑滑梯游戏中发生的事情,那么他就会想滑滑梯是什么样子的,当时有哪几个小朋友在场,于是他把滑滑梯画下来,把主要人物画下来,久而久之孩子们观察得越来越仔细,画的人、物、景都越来越生动形象。画好之后由幼儿把画面内容讲述给老师听,由老师记录并复述。有的孩子一开始十分腼腆内向,不太乐意表达,只能说简短的几个字、一句话,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同伴的优秀榜样示范下,最不爱说话的幼儿也能滔滔不绝,大胆地讲述自己画了什么,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自己有什么感受。
二、用心倾听近儿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尊重和接纳幼儿的说话方式,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如何,都应认真地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师幼互动方法与实践》中将“倾听”定义为“在幼儿园各种活动中,教师在尊重幼儿、理解幼儿的基础上,耐心倾听幼儿的各种表达,包括言语表达和非言语表达,并对幼儿的表达做出恰当的反馈的过程。因此,倾听能力逐渐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一对一倾听活动中教师的倾听,不仅是用耳朵听,更要用心听。
(一)发现儿童,了解儿童
发现儿童,了解儿童才能更好地倾听儿童。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要用善于用发现的眼睛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和闪光点,积极参与幼儿的游戏,加入幼儿之间的讨论,和幼儿建立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喜怒哀乐。在倾听的过程中常常发现有些幼儿的思维很活跃,虽然画下来的内容不多,但可以饶有兴致地讲出游戏中十分丰富的内容,只有教师对开展的游戏十分了解,才能轻松理解幼儿独特的语言和“游戏术语”。也有一些幼儿画面内容很饱满,却不愿意讲述,这时候只有教师对幼儿充分了解,才能对症下药,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听懂幼儿“不太连贯”“不太清楚”“思维跳跃”的表达。教师观察到幼儿在游戏或其他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懂得幼儿的关注点,那么倾听时便能与幼儿产生更多情感共鸣,有助于增进师幼关系。
(二)尊重儿童,信任儿童
倾听过程中,教师需要蹲下来,充分尊重儿童,信任儿童。教师不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更要用心倾听,听出幼儿的情绪、情感、语调,用心去体悟相关信息,走进幼儿心灵深处去解读每个幼儿。面对胆小内向的幼儿,给予尊重,发现他的闪光点,夸夸他的画,鼓励他“慢慢讲”“再说说”,纵向对比,表扬他的进步,激励他下一次做得更好;面对活泼能干的幼儿,给予充分的信任,引导他尝试用iPad、便携式语音打印机等工具自主记录,鼓励他在大家面前分享倾听,为大家树立好榜样。倾听中教师要“放低”自己,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遵循幼儿发展规律,让幼儿自由地表达自己;倾听中教师要原本真实地记录幼儿的表达,倾听幼儿的表述,从而才能客观地了解幼儿的想法;“一对一倾听”是需要持续跟踪的,教师应该在关注幼儿集体的同时,更努力地追踪幼儿个体的表达表征,获取更丰富、更全面的倾听信息,从而更好地、更完整地解读每个幼儿。
三、倾听背后的倾听
自一对一倾听活动开展以来,教师和幼儿都忙于实施,急于获得成果。这时候我们更该慢下来,追本溯源,倾听幼儿和教师在一对一倾听活动中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一)倾听儿童
观察并倾听儿童对一对一倾听的感受,幼儿是否喜欢一对一倾听、是不是愿意记录下来并由老师记录、是不是越来越信任老师,有没有更愿意与老师互动。我们得到的答案是,大多数幼儿喜欢一对一倾听,乐意把有趣的事情画下来,讲给老师听,觉得自己画画越来越快,画得越来越好了,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老师听,觉得老师和自己越来越亲近。但是也有小部分幼儿不太喜欢画画,觉得天天画画很无聊,甚至产生了厌烦心理,画完要排很长的队,等很久才轮到自己,单独和老师讲话有点紧张。
知道倾听背后幼儿的心声之后,教师对一对一倾听活动进行了调整。首先,教师应尊重理解幼儿,让幼儿了解一对一倾听是自主自由、轻松愉悦的,可以用多种形式表征,没有好坏、多少之分,一切基于自愿,出于本心。其次,通过使用不同的记录方式,尽量减少幼儿等待时间,在倾听记录时,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尽量消除幼儿的紧张心理。
(二)倾听教师
一对一倾听活动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教师虽然都明确“一对一倾听”的目的和意义,但在实践中还是有一些困惑。教师们主要遇到了以下问题:首先,学生数量众多,一个个倾听下来,耗费时间长精力多;其次,倾听环境复杂且嘈杂,教师无法在倾听时兼顾其他幼儿,尤其担心发生安全问题;此外,幼儿的个体差异很大,个别幼儿实在说不出什么。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们进行了研讨交流并作出改善。其一,教师引导幼儿了解一对一倾听是发自内心的记录,而不是完成任务,而是有选择性地记录一日生活中精彩而有意义的事情;其二,教师可以运用视频、语音等电子设备功能,录制幼儿的语音,之后再帮助幼儿梳理逻辑并进行记录,确保不错过每次倾听;其三,教师可以把倾听与分享渗透到游戏现场,还可以在集体分享时用照片、视频等方式帮助幼儿从不同角度展开交互动交流,从而实现集体分享与倾听、小组分享与倾听和个别分享与倾听的有机融合;除此之外,引领转变教师观念,通过主题教研活动,帮助教师发现幼儿的巨大潜能和学习能力,阶段性地开展“我的成长故事”“我发现的精彩儿童”分享会,让教师谈谈各自在实践中的感悟和改变,鼓励大家都在自己的节奏上逐步前进,帮助教师树立更加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被倾听是幼儿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不仅关系到幼儿一日生活,而且会影响到其今后成长;在师幼互动中,教师成为优秀的“倾听者”,是发现“伟大儿童”的基本要求,更是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主要通道。从幼儿学习与发展看,有效的一对一倾听,有助于更完整地了解每个幼儿,支持他们向着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魏恢欣.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倾听行为研究——以幼儿园小班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2019.
[4]姜泓伯.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师幼对话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哈尔滨市城区幼儿园为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5]陆红霞.让幼儿学会倾听与表达[J].读写算,2014(11):98-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