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联合阿魏酸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观察

期刊: 国际医学研究 DOI: 10.12428/gjyxyj2023.02.007 PDF下载

郑会城

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医院 河北保定071600

摘要

目的分析丁苯酞联合阿魏酸钠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于本院治疗的96例IC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8例。给予对照组丁苯酞治疗,观察组接受丁苯酞联合阿魏酸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DNS)、血小板聚集(PAL)、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 观察组DNS、PAL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丁苯酞与阿魏酸钠联合治疗ICD患者效果确切,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丁苯酞;阿魏酸钠;神经功能

正文

缺血性脑血管病(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D)是因-支或多支脑血管动脉受阻,致使供应局部脑组织血流量不足,进而导致的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属于临床多发的中枢系统疾病。ICD 具有起病突然以及致残率高等特点,多伴有头晕、昏迷以及恶心等症状。目前临床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案,在患者发病早期采取积极治疗措施以缩小病灶区域,减少梗死面积是临床治疗重点,以最大限度改善患者脑功能以及预后效果。鉴于此,本研究将分析丁苯.酞联合阿魏酸钠在IC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于本院治疗的96例IC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56 ~81岁,平均(65.84士3. 03)岁。观察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58~79岁,平均(65. 25+3.14)岁。两组一般资料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 ,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1.2.1纳入标准(1)经临床影像学检测确诊为ICD;(2)签署知情同意书;(3)无其他脑血管疾病。

1.2.2排除标准(1) 对丁苯酞与阿魏酸钠不耐受;(2)伴有其他严重躯体疾病;(3)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1.3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丁苯酞(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98)治疗,每次0.2 g,每日3次。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用药治疗基础上加以阿魏酸钠注射液(海南倍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794)治疗,将30mL阿魏酸钠注射液稀释于250mL质量浓度为9g.L-1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用药治疗10 d。

1.4评价指标

(1)治疗前后应用血小板聚集仪测量血小板聚集水平(platelet aggregation,PAL) 。(2) 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al function deficient scale,DN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共35项检查,每项0~4分,得分高则神经功能缺损严重。(3)依据患者临床症状以及病情转归情况判定临床疗效。基本治愈,即临床不适症状以及体征均消除,生活自理且可自行走动;显效,即临床不适症状以及体征均得到显著改善,患肢肌力提升>2级;有效,即临床不适症状以及体征均有所改善,患肢肌力提升>1级;无效,即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病情恶化。将基本治愈、显效、有效计入总有效。

1.5统计学方法

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用x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土标准差(x士s)表示,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1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1检验。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DNS评分和PAL治疗前,两组DNS评分和PA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DNS评分和PAL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DNS评分和PAL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NS评分和PAL比较

组别

例数

DNS评分

PA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48

11.02±2.1

8.02±2.10

67.25±5.03

60.23±4.36

观察组

48

10.98±2.54

5.71±1.69

67.63±4.88

52.47±3.42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2临床疗效观察组 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组别

例数

基本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48

13

14

8

13

72.82

观察组

48

20

16

10

2

95.83

X2






9.56

P






0.01

 

3讨论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一位致残与死亡原因,且受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影响,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ICD 临床治疗目的在于挽救患者生命,降低致残率,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与预后。但临床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患者以及医护人员的用药选择目。丁苯酞属于临床常用的抗脑缺血药物,可有效通过缓解脑血管痉挛,抑制血小板聚集等,进而促进患者脑部缺血症状的改善。研究结果证实,在临床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丁苯酞治疗ICD利于改善病理损害,保护脑部神经元,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且副作用较小。阿魏酸钠化学名称为3-甲氧基-4 -羟基桂皮酸钠盐二水合物,作为-一种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多用于治疗冠心病、肺动脉高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血管性疾病,可通过多种途径增加脑缺血区的血流量,使微循环得到改善,脑灌注提高,进而对缺血半暗带起到挽救的作用,并可对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起到促进作用。阿魏酸钠可通过对内皮素受体发挥竞争性拮抗作用,缓解由内皮素造成的血管收缩,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起到抑制作用,使血管内皮损伤减轻。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DNS、PAL检测结果优于对照组,表明丁苯酞与阿魏酸钠联合作用利于提升对脑部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缺血区域供血,改善脑神经功能。

综上所述,对ICD患者应用丁苯酞与阿魏酸钠联合治疗效果确切,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参考文献

[1] 杨玉梅. 丁苯酞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探讨[J]. 健康必读,2021(21):70.

[2] 张厚峰. 丁苯酞软胶囊与阿托伐他汀钙片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分析[J]. 系统医学,2021,6(7):66-68,7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