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域下的高校音乐教育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多元文化;高校音乐教育;策略
正文
多元文化是指在高校教育课程中融合多种文化、思想的教育方式,以促进民族文化、国家文化的融合共通。多元文化教育是当代教育的新思潮之一,与更加关注演唱技巧与音乐理论知识的传统音乐教育模式相比,多元文化教育方式能够实现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的融合,形成新的曲风,拓展音乐的内涵,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一、多元文化教育概述
在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背景下,文化愈发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发频繁,如何平衡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实现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协调发展,是多元化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纵观我国历史,人们将“音乐”修养作为衡量君子品性的重要标准,古代青年必学的“六艺”就有音乐教育部分。现代音乐教育体系更多是吸纳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视角而建立的,在一定程度上为多元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也需要看到这些音乐文化、音乐理念背后的西方视角,过多地学习模仿西方音乐文化会使得学生逐步以西方理性思维角度阐释东方音乐文化,并最终导致本土文化音乐研究被忽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音乐教育不仅要走向国际化,也要关照到本土文化,实现融合发展。
(一)多元文化与音乐教育
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具有不同特点,也孕育出不同特点的音乐文化,这是不同民族和不同社会生活状态的反映,多元的社会文化也造就了多元的音乐文化。从世界范围来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文化存在着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使得人类社会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从这一角度来看,音乐教育同样是多元性的而非一元性的,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地、各国家之间的地理壁垒被打通,文化障碍逐步消解,人们更多从世界化、全球化的视角认识本土文化,以促进世界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流融合。将多元文化思想引入高校教育,能够推动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进步。音乐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状态的重要体现,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交流,而音乐教育是其中最为正式的方式之一,其能够传承包括音乐演唱技巧等在内的音乐实践技巧和音乐理论知识。借助音乐教育这一形式,学生也能够更加完整系统地掌握音乐文化知识,确保音乐文化的完整性。并且,在音乐教育课堂中,也可以开展多元文化教育,使学生能够聆听、体会不同音乐风格的音乐文化,从而掌握不同音乐文化的特点,丰富和拓展自身的知识体系。
(二)多元音乐文化的价值意义
在多元文化视角下,音乐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区,学生能够体会到不同文化的特色,感受文化的多元性与丰富性,拓展自身的文化视野,建立起世界性思维,有利于推动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同时,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承音乐文化中的人文思想,在音乐文化中融入多元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不同文化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张力,加深对世界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同时,多元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发展也有利于推动传统音乐教育的发展,使学生感受不同民族的精神特质,增强乐感、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音乐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在大学阶段,许多高校单独设立了音乐院系与音乐专业进行专业化教学与培养。但是,就当前的高校音乐现状来看,受到以往教育理念的影响,非音乐专业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积极性与兴趣不高,音乐课程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在多元文化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自身的多元特性,建立起生动有趣、系统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体现多元的音乐教育理念。还需要融合中西文化元素,吸收欧洲、非洲、美洲等地区的优秀音乐文化,打造世界性的音乐教育体系,以培养具备世界性发展视角的学生。
二、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现状
(一)缺乏充足认识
对于音乐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是音乐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受到以往教育理念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很多理工科大学将音乐作为一门“副科”来看待,音乐教育资源极为有限,甚至没有配备相应的教学乐器,学生仅仅将音乐课程作为一门娱乐性质的学科,而忽视音乐教育的育人性,导致高校音乐教育工作开展进程较为迟缓。
(二)缺乏科学课程体系
大学音乐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经过全面讨论与评估,进而设置科学的课程内容。但是,在各高校内,音乐课程内容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学校没有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与培养目标,盲目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难以提起兴趣,更无法培养其音乐素养。更为重要的是,不少高校音乐课程中缺少对学生音乐通识的教育,使得学生对于五线谱、简谱相关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为一般,更无法达到自主识谱的程度。
三、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策略分析
(一)确定教学目标
不同于专业性音乐院校致力于培养具备理论知识与演唱技巧的专门人才,普通高校更加强调通识教育,即通过音乐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尤其普通高校学生已有的音乐知识与音乐水平各不相同,因而普通高校在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时,需要更加注重课程内容的普适性与大众性,以符合不同学生的音乐水平。基于此,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应将音乐教育的目标设定为,其一,了解不同文化的形态与特色,了解世界音乐的发展特点。由于学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一元思维方式的影响,对音乐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通过接触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与音乐形态,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将更加全面,对于音乐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其二,认识到音乐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许多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过于肤浅,仅仅从作品的节奏、风格等角度去解析,在多元文化视角下,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音乐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自然、社会等密切相关,从而正确认识到音乐的社会价值与文化意义;其三,尊重并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树立正确的音乐价值观;其四,培养多元文化视角,建立起国际性、世界性视野。
(二)优化教学模式
要想改变学生以往的思维模式,就需要拓展音乐文化的广度与深度,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音乐文化的内核。
1. 文化为先,展示脉络。
将文化作为音乐教学的引子与切入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该地音乐文化形成的原因与发展趋势。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当地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相关的图片与视频,通过讲解地域文化特点、民族宗教知识等,使学生对该区域文化形成基本认知概念,并且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特点有更加直观的印象,为之后学习音乐打下基础。例如,在讲解东南亚、南亚、非洲、欧洲等地区的音乐作品时,教师要准备与之相关的音乐作品,加深学生的体验与认识,积累感性认识,最后逐步提升其文化素养。在学习和掌握音乐文化发展变化历程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从文化入手,引导学生从文化看音乐、从音乐看文化发展,逐步了解音乐文化的发展规律,从而提高对音乐的敏锐程度以及对于事物的观察与思辨能力。
2. 借助实践,深化体验
多元音乐文化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感性体验,深化学生的情感认知。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演唱、律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发参与到课堂互动当中。为此,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前,需要借助情境创设,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地民族文化,为之后参与实践活动打下基础。其一,创设情境。例如,在讲解非洲音乐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自由观看《凯特舞》《鼓舞》等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从非洲文化的角度总结非洲音乐的特点以及与其他地区音乐的不同、相同之处。此时,大部分学生发现非洲音乐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乐器就是“非洲鼓”,也有少部分学生发现爵士乐、踢踏舞中都有非洲音乐的影子。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补充,通过这种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非洲音乐的特征掌握得更加深入。其二,演唱。例如,在学习“民族风”相关作品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唱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先学习音乐理论知识、文化故事以及演唱方式、旋律、气息,再观看表演,由教师进行范唱、学生进行学唱,此时学生能够将自己代入到嘎达梅林的角色中,演唱出作品中的恢宏气势,体会蒙古族民歌的独有风格与魅力。其三,节奏律动。各个音乐体系对于节奏的理解与运用方式并不一致,例如非洲音乐有单线型与多线型两种节奏形态,教师可以通过规则与不规则节奏的混合练习,让学生体会非洲音乐特有的交叉节奏、复合节奏特点。
四、结束语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体系正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作为一门综合性、人文性课程,高校在开展音乐教育时要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引入世界各地、各民族优秀的音乐成果与音乐文化,以丰富音乐课堂,优化音乐教学体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世界性、一体化思维,使其在创编音乐的过程中既能够综合考虑世界音乐的整体发展趋势,又能够融合中国音乐特色,以实现学生整体音乐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殷钰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高校音乐教育研究 [J].戏剧之家 ,2023,(02):187-189.
[2] 舒颖 . 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 [N]. 中国电影报 ,2022-12-28(011).
[3] 李思华 . 论多元文化视域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J]. 红河学院学报 ,2023,10(04):122-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