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声唱法为基础的中职声乐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摘要
关键词
中职声乐;美声唱法;实践策略;音乐素养
正文
声乐是一门复杂、抽象的课程,也是音乐素养深度发展的基础,在中职音乐教育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如何提升声乐教学的实效性成为常谈常新的话题。美声唱法不仅是一种演唱风格,也是一种声乐技巧,展现出美学思想,对于我国的音乐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也为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但是美声唱法作为一种舶来品,如何与本土音乐教育有机融合不失为撬动教育转型的有力尝试。对于广大一线教师而言,立足课程特性与学生发展需求,寻找美声唱法与声乐教学的共通之处,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是亟待探讨的关键问题。
一、美声唱法的特征解析
美声最早起源于欧洲,是17世界在意大利诞生的混合声区唱法,以庄重严肃的态度、浑厚饱满的声音演唱,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美声唱法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发生科学、丰富、辽阔,音色优美,音量可塑性强。声音特点概括为“通、实、圆、亮、纯、松、活、柔”八个字,其中“通”指声音通透、通畅;“实”指声音夯实、有力量、有穿透力;“圆”指声音的处理圆润;“亮”指音色明亮,“纯”强调声音空灵、纯净;“松”侧重于声音的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给人以松弛舒适的感觉。“活”指向音域、音色的变化灵活;“柔”是发声细腻柔和。第二,声部区分明确,强调音区的和谐统一,语言表现力强。美声唱法与其他唱法最大的不同则是注重混合声区,通过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式,调动全部的共鸣腔体。发音位置随着音高的变化而变化,中低音区以真声为主,通过声带的机能运动实现;高音区则以假声为主,声带的震动区延伸到边缘。第三,气息和声音保持高度一致,连贯性强,要求吐字清晰,不掺杂任何杂质,声音之间连接自然平滑。美声唱法通常采用胸膜联合的呼吸模式,即为将胸部呼吸和腹部呼吸联合起来,让胸部呼吸换气各为轻松流畅,而又兼顾腹部呼吸饱满深入的特点,大大增强了声音的穿透力。同时,追求嗓音的至真至美,让声音和气息保持应有的流程性和连贯性,增强歌唱的美感、舒适度和表现力。
二、美声唱法的训练要点分析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掌握美声唱法并非易事,科学、严谨、有序的训练显得至关重要。根据美声技能特点,训练要点包括共鸣、气息和吐字咬字。
(一)共鸣调节
共鸣在美声唱法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借助腔体的共鸣才能够发挥洪亮、有穿透性、有层次感的声音,更好的将作品情感传递给观众。因此,共鸣技巧训练是美声唱法不可获取的重要环节。第一,胸腔共鸣训练。站在美声唱法角度,胸腔是一个大容量的容器,这就要求演唱者的上胸腔要保持松弛的状态,让各个腔体联合到一起,保证气息的平稳,音色的统一。在训练时,微微张开自拔,放松喉头,保持声带闭合,像金鱼吐泡泡一样轻轻的发声,体会胸腔的震动。第二,咽腔共鸣训练。咽腔共鸣是对咽喉、口腔、咽鼻腔的训练,是气息冲击声带产生的基音经过咽腔共鸣产色产生的共振效果。训练时首先要稳住身体,由前向后、由后脑向上、由脖子向下、由里向外用力,将全身肌肉的震动力量集中于最小的支点上。其次是要保证咽腔共鸣管呈现竖立状态,通过咳嗽、打哈欠等方式感受喉部括约肌自然收缩的感觉,并加强母音发音练习,感受舌根与口咽腔的配合。第三,高位置共鸣训练。高位置共鸣是由鼻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组成的,通过训练让声音能够快速的进入高位置共鸣的焦点。一是声带的声波分离,让上不共鸣变为无气息共鸣;二是软腭的逐渐提起和鼻咽腔配合,控制声音由低渐高或由强渐弱。通过分解共鸣训练,提升共鸣控调节力,使各声区实现和谐统一,让发声变得均匀、流畅且优美。
(二)气息运用
气息是发声的核心动力,美声唱法需要强大的呼吸支持,对于气息的运用方法和技巧提出了较高要求。气息的运用能力是在长期的积累中塑造起来的,是美声唱法的基础训练内容[1]。气息训练可以从器官的控制和气息的支点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强化气息器官的控制力。通过口鼻以及其他气息器官的互动配合,展开深呼吸练习,控制气息向胸腔方向移动,让背部、颈椎、胸骨等部位感受到扩张,并记住气息的位置。同时,要找到自己最为舒服的深呼吸位置,如果呼吸过多会引发身体僵硬,如果用气过强,容易造成声带的收缩,致使声音发紧,甚至会造成声带的损伤。在练习时要挺胸阔肩,身体笔直站立,让气息能够流畅的出入,然后进行深呼吸,在此过程中感受横膈膜下降,气体逐渐丰盈的感觉。在呼气时,则小腹向内伤收缩,感觉横膈膜向上运动,气体从肺部挤出。通过感受气息进出时器官的变化,提升气息的控制力。第二,气息支点控制训练。美声唱法的关键在于能否将气息能量转化为声音能力量,这就需要演唱者找到气息的支点,达到扩展音域的目的。针对气息控制训练,可以用一面镜子作为道具,将镜子放在距离口腔一寸的位置,用元音发声,观察气息效果,如果镜面上出现了哈气则说明发出的气息过多,造成压力过大。通过加强呼气与吸气协调训练,为歌唱提供良好的气息支撑。
(三)咬字吐字
美声唱法对于声音有着严苛的要求,只有遵循发音规律,才能够让歌唱变得有力量、有韵味,注重咬字吐字练习至关重要。通过强化咬字吐字技巧把握音乐节奏,传递音乐情感,让声乐作品更加生动、立体,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美声唱法是一项舶来品,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在咬字吐字方面容易出现不清楚、不到位的问题。针对此情况,在训练之前,需要引导学生明确美声唱法咬字吐字的一般规律,并根据汉语的发音特点探索出本土化的咬字吐字规范[5]。美声唱法要求发声的连贯性,字音尽量要快,在口咽腔把母音站定,使其不受口、舌、唇咬字动作的影响,咬字和吐字时要注重声音的掩蔽性,根据母音的音域状态做出调整。根据美声唱法的基本要求,结合汉字的发音构成,探索咬字吐字练习方法。汉字的发音包括字头、字腹和字尾,对应声母、韵母和韵尾。字头作为发音的开端,发音要短而轻、灵活而干净,这就需要唇舌的灵活配合,发音点到即止,快速的向字身体过度;字身是发音的主体,发音应做适当的夸张处理,做到字正腔圆,根据音乐的韵律合理的调整音高和持续时间,承担其歌唱的实质。字尾要做好归韵,位置要高,与字头、字腹保持一致,而且收音要快、足、轻。通过咬字吐字练习将声音之美和语言之美融为一体,体现声乐的魅力。
三、美声唱法在中职声乐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强化声乐技巧
音乐技巧是歌曲表演的基础,声乐技巧的培养能够促使学生以恰当的形式呈现音乐作品,更为精准的表达音乐情感,是提升学生演唱水平的有效途径。虽然美声唱法发展过程中呈现一定的地域特征,但是在音乐技巧方面存在一定的共通性,主要是声音的走向、气息的力度和声音的密度三大要素[2]。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三大要素作为支点,组织学生展开实践练习,达到美声的最佳演唱效果[3]。第一,气息的力度。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存在气息不流动、不稳定、沉不下来等问题,究其原因是无法控制呼吸肌肉群的协同参与。因此,教师加强气息力度方面的训练,增强呼吸肌肉群的力量感和灵活度,促使学生能够在演唱的过程中时刻保持气息的稳定,控制声音的力度。第二,声音的密度。美声唱法强调声音的集中,而集中实质是声音密度的大小。密度越大声音越集中,穿透力越强,反之则声音出现泛、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契合的声音密度训练,如不闭合声带的情况下长吐气,坚持时间越长越好,在此过程中,更感受胸腔保持开展,小腹的推气感,循序渐进的训练,直至至少能够稳定坚持十五秒以上,再进行声带闭合档气能力,在反复的训练中让学生学会如何集中声音。第三,声音的方向。虽然声乐对声音的走向提出了准确的概念,如脑后音、喉下音等,但是声音的方向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每一位学习者有着差异化的自我感觉,在教学指导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主体认知。例如,教师向学生讲解“小裙子理论”,引导学生感受气息向下声音向上的高音技巧。
(二)丰富情感表达
对于声乐表演而言,如何更好的传递情感,引发听众的共鸣尤为关键。但是受制于知识本位观念的影响,中职声乐教学容易出现重技巧、轻情感的问题,情感表达往往是学生较为欠缺的关键能力。针对此情况,教师利用美声唱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解读音乐,通过调整和装饰声音,提升声乐表达力,更为精准、丰富的传递音乐情感[4]。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准确的音高。音高的准确性是声乐演唱的基础,美声唱法对音高的控制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过耳训练,提升学生对音准的感觉。例如,设计单音、音组、和弦的模唱,教师给出一个音阶、音程或是一段旋律,让学生通过手敲口念的方式模仿出来,锻炼对音高的敏感度,在演唱的时候能够保证音高的准确性。第二,音乐的变化。音色是指声音的质地和特点,不同的音色诠释出来的音乐情感不尽相同,根据音乐作品特点适当调整音色能够增强演唱的魅力。但是通过实际观察发现,中职学生对音色的概念较为模糊,缺乏感知和控制音色变化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将音色变化作为声乐指导的重要内容,以同一个音乐作品为载体,引导学生对比美声唱法不同音色的感觉。例如,运用头腔共鸣让声音变得轻快,表现愉悦欢乐的情绪;运用口腔共鸣让声音直白、质朴,展现叙述性的内容;运用胸腔共鸣展现悲愤或痛苦的情绪等等,放大音色的变化对音乐风格的影响。同时,以美声唱法为例,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调整喉咙、口腔和嘴唇改变音色,解析如何根据音乐情感特点选择适合的音色,提升声乐表现力与感染力。
(三)支持创意演唱
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与本土音乐相融合,碰撞出别具一格的音乐火花。以此作为出发点,组织中职声乐教学,提升学生音乐技巧的同时,建立多元化的音乐观,提升音乐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第一,美声唱法与民族音乐的融合。随着美声唱法在中职教育体系融入程度的加深,学生对于其特点的认知不再局限于“厚重”、“高音”等方面,开始关注美声独特的音色、稳定的气息和丰富的情感,推动学生音乐审美向着多元化发展。教师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美声唱法与民族音乐融为一体,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感受音乐的魅力,学会采取多种形式诠释音乐作品,促进创意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例如,运用美声唱法演唱《妹妹的山丹花儿开》,通过高音技术的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在民族唱法下,高音区通常采取延长音的表现手法,学生很容易出现声音“狭细”的感觉。教师引导学生融入美声唱法,充分运用头腔共鸣,加入少量的胸腔共鸣,在保留民歌原有韵味道的基础上,让声音更加丰满、有力量,增强歌唱表现力。第二,典例分析,拓展音乐思维。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对立统一的探讨方兴未艾,如何理解不同艺术的价值,应给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外来音乐是中职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认知,也是支持音乐素养深度发展的关键。因此,教师利用声乐课堂,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两种演唱风格进行对比,借助典型的人物和具体的案例,向学生传递多元化的音乐观念,促使学生建立起辩证、包容、创新的音乐态度。例如,我国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是将中国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融为一体的代表性人物。以她的经典作品《绣荷包》为案例,组织学生分析吴碧霞处理语气的方法,是怎样通过增加语气层次展现歌曲热情活泼的情绪。借助具体的案例促使学生由特殊典型向一般规律拓展,理解如何利用美声唱法处理民歌。通过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对比分析,给学生的声乐学习带来启示,促使学生明确艺术没有明确的界限,声乐演唱一个灵活创造的过程,歌唱机能展现出极强的可塑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大力深化教育改革的新时期,对于中职声乐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实现教学的提质增效,为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赋能是教师需要深入探究的重要议题。以美声唱法为载体,遵循声乐认知规律,探讨适合中职学生的训练模式,不失为夯基固本、能力发展的有力举措,值得教师立足实践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与尝试。
参考文献:
[1]慕渊渊.美声唱法中气息与演唱技巧的研究[J].参花(上),2023(08):52-54.
[2]戴龙月.声乐美声唱法表现技巧与训练方法[J].艺术大观,2023(20):28-30.
[3]郭兰鲜.探索声乐演唱中音乐素养的重要性——以美声唱法为例[J].名家名作,2022(19):86-88.
[4]刘威.美声唱法在演唱及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陕西教育(高教),2021(06):77-78.
[5]董剑.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与运用[J].艺术品鉴,2020(32):179-1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