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探索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达春霞

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五四小学 邮编:810001

摘要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以任务驱动为主的课前预习,以便为构建高效课堂打下良好基础。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重点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在新课标下的有效性。其目的在于探讨如何通过课前预习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语文;课前预习

正文



引言

鉴于小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知识储备,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采取课前预习的教学手段进行有效教学,显得尤为关键。为了保证预习的效果,教师应当努力让学生充分利用预习的时间,对文章进行深度阅读,以便精准理解文章的内容走向,并建立起初步的学习记忆。在此基础上,教师则可通过巧妙引导,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现状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课前预习状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而导致这些差异性的原因也比较多,如教师监督不足、学生自律能力不足、预习方法掌握不全等。课前预习对于学生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因为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强化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习方法的有效迁移,对于学生的能力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负担过重,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课前预习指导上,导致预习方式与步骤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得不到很好的养成。学生的预习习惯不足,导致他们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陷入了被动学习的境地,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这种情况阻碍了课前预习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也削弱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

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

(一)设置预习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为了鼓励学生在预备阶段的进行积极的思索,老师应该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试着制订一些有针对性的预习课题。此举不只是让学生清晰地理解预习的方向,同时也能协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高效、更加独立地完成。在制订预习课题的时候,老师应该依照学生的实际状态和学术水平来挑选合适的课题,同时要留出足够的思考余地,并且要保证课题的复杂度不会超出学生的理解层次,防止由于复杂度过高导致学生的热情被打击。另外,老师必须擅长洞悉并理解学生的需求、学习方式以及独特性,并且还必须掌握他们在上课之前的预习阶段,以便更深入地把握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困扰或经常出现的失误。

以《赵州桥》这篇说明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需要让他们对这篇文章进行深度阅读,进而理解赵州桥的基础信息和对应的历史背景。在鼓励学生积极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提出问题,从简单到复杂,按部就班地进行。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独特之处是什么?接下来,根据文章的主题提出问题:“赵州桥的这种设计是一个“创举”的含义是什么?请有明确理解的同学向老师阐述一下“创举”的意思。通过结合文章内容激励学生积极探索课本知识。同时,教师还应注意解释生字词,例如,“节省”是什么意思?“节省”中的“省”怎么读?在讲解完课文后,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回顾,并通过问题强化学习成果,例如:“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是这篇文章的什么句子?在构建问题的过程里,教育工作者可以试图运用层次化的教学策略,依据学生各个发展阶段的需求来制定各种问题的指引。这种做法能够保证全体学生的有效发展,也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明确预习目标

预习的含义是让学生独立地学习新的课程内容,初步理解文章的含义,激发更多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以扩大课堂教学的范围。因此,教师应该减少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干预。不过,对于自主学习能力有限的小学生而言,课前预习的技巧性较强,往往不能确保预习的多维度性以及深度,只能对文字内容有浅显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增强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教师应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文章的文体特点等因素制定适当的预习计划,明确预习的目标和学习的方向,使学生能够在预习活动中正常展开学习。以《雪孩子》的预习为例,在预习过程可将其划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学生需要开始阅读课本,理解故事的主旨,并寻找并准确地发音出新的词汇;接下来,他们需要带着“雪孩子从哪里来”和“来到小白兔的家看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对文章进行深度阅读,在理解问题的同时,也要寻找到文章的情感美和语言美;最终,学生可以收集课外的资料,以此来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和视野。

(三)指导预习方法

强化学生的课前预习教育和指导,能帮助他们学会预习的技巧和自我学习的策略,进一步增强语文课前预习的效果。在预习文章的过程中,学生首要任务是查找字典以处理文章中的新词汇。接下来,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词汇需要进行标注,这样可以方便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在深度阅读课文之后,学生需要将其分割为若干段落,并对每个段落的主题进行总结,寻找出每句话的核心词汇和每段话的主题句,以便迅速掌握文章的主题和故事情节。此外,学生还需要分析并模仿文章中的修辞技巧,摘录优美的句子,积累词汇量,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含义。最后,学生可以对比和解析以前学过的相似文章,缩小与作者的差距,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预习方式。

(四)检查预习效果

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分配预习的任务,也必须提高对学生预习学习成果的评估和反馈,这个时候可以适当融入教学评一致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自我预习的意愿。在授课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全程参与,并将学生的预备学习状态作为评估的一部分。比如,当新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他们搜集的课外信息,从而达到预习成果的共享,并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知识架构。在讲解关键和困难的部分,教师应该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课本内容相结合,指导学生顺畅地转换思考,让学生能够轻松理解学习的关键和困难。教育工作者也能够采取如情景教育和团队协作等多种教育手段,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让学生们共享他们在预习过程中自主思考的结果,并在思维的碰撞中点燃思想的火焰。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全面而实用的语文知识,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表现欲望和成功欲望。同时,教师的监督和评价反馈能够有效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进一步提升预习的有效性,推动学生的持续发展。这种良性循环最终能够实现预习的高效提升。

结语

预习课程的目标并非完全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反而需要增强对预习策略和路径的引导,同时也要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评估。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因此,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并处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保证学生的预习质量能够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婷.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探索[J].炫动漫, 2023(2):0022-0024.

[2]  杨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提升方法[J].新课程导学, 2019(36):1.

[3]  李长建.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研究[J].中华少年, 2016(25):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