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差异视角下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调查
摘要
关键词
性别差异 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
正文
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The Innovation Fund Project For Graduate Student of Bohai University)。
一、引言
从古代“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区别中就已经体现了当时的一些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因身体构造、生理特点及心理认知方式的不同,在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知识的接受程度等方面也有所差别。李寿欣多年前的测验表明,高中阶段的男女生在各个方面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比如,男生的认知方式趋向于场独立型,而女生则更趋向于场依存型。
1974年,时任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的车可斯基,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他认为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为问题提供答案的技能。美国图书馆协会也分别于2000年和2015年发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中为信息素养提出了规范标准的定义:“对信息反思性的发现,对信息生成方式的构想以及整体评价的理解,利用信息进行创造,正确参与学习组织的能力”。
自从信息素养概念诞生以来,定义和评估信息素养能力的方式一直受到学界和业界广泛关注,相关组织一直通过制定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编制测量量表等方式推进。华东师范大学钱冬明教授及其团队早在2015年就开展了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并确定了相应的评价方法,即通过信息技术学科成绩检测评验、问卷调查、抽样访谈、线下测试等四种方法展开信息素养调查分级。
国内外专门从性别视角来进行信息素养研究的学者不多。目前统计整理出对信息素养中性别因素的讨论类别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多着眼于把性别作为影响因素之一,与年龄、设备、学习经验等因素并列考虑,并未单独对性别这一成分进行深入探究。如台湾学者黄雅君对台北市立国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选择了性别、年龄、任教年资、相关设备、之前的学习经验等条件作为影响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因素。第二种和本文的观点目的相仿,针对高校学生的性别与信息素养做出了一些统计与研究,但并未有其他学者对比发表深层看法。
有研究提出,男生的信息素养是高于女生的。刚好与此观点相反,阿塞尔等人的调查发现,女生表现出比男生更强更优秀的信息技能。西迪克采用元分析的方式印证了这一结论,并提出,虽然女生的信息素养是高于男生的,但二者之间相差不大。也有研究提出,男女性的信息素养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实施
各地区相关教育部门以及上级组织部门对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为了使信息素养教育能有序发展,提出行之有效的信息素养标准就变得异常重要了。为对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进行估测,钱教授及其同事对比国内外信息素养不同的评价维度,抓住信息素养研究热点综合调查,结合统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科技课程大纲,通过多轮专家论证,终于构成了如今的中小学信息素养标准框架。包含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表1简要呈现了该指标框架的一级、二级指标。本文基于该标准框架,以此为模板,设计了更适合从性别差异视角进行信息素养研究的问卷。
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刚刚接触信息科技课的时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调查问卷中对应指标的含义;而六年级以及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男女性别意识逐渐向成熟面发展,可塑性较强,信息素养能力尚处于形成阶段,是比较合适的研究对象。
由中小学信息素养指标体系标准框架衍生,本研究设计了中小学信息素养测评问卷。问卷均为封闭式问题,题型包含多选题、单选题等,共计14道。经过了信效度检验并修正后,正式展开问卷调查,由各个年级班主任在班级群内发送并督促学生完成填写。后续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筛选,剔除填写时间小于40s、大于1400s的学生数据,共回收有效问卷 167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3.85%。
三、调查结果与原因分析
根据本次问卷调查,学生信息素养的总体标准差为23.347,男性学生信息素养的标准差为26.323,女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差为21.754。总体上看,学生信息素养分数的平均值低于学生信息素养总分中位数,表明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总体水平为中等偏下。其他需要关注的是,男性学生信息素养分值微微比学生信息素养中位数和男性学生信息素养的中位数多一点,这表明男性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处于中等向上的位置,而女性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则处于总体向下的水平。由此可知,男性中小学生和女性中小学生在信息素养上存在着一些差距,男性学生信息素养的总体水平高于女性学生。对此,可以分析出的原因如下。
3.1 男女生大脑存在性别差异
男女大脑发育的差异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两个极端,而是一个宽泛的范畴。一般来说,女性学生偏向女性大脑范畴,男性学生偏向男性大脑范畴,但同样,也有一些学生拥有“双向发展”的大脑,他们的大脑中,属于男性及女性特色的区域几乎均衡发育。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古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发现了男女大脑在功能上的不同;加州大学的艾伦发现了男女大脑在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男性和女性大脑发育过程以及结构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女孩的大脑在大多数功能的发育进程上都会比男孩快一些,女孩也会比男孩接收到更多的感官信息。而男孩右脑中的一些区域会发展得更好,这使得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更强,比如度量大小,机械设计等。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利本认为,尽管男女之间的差别在一等程度上可以用文化差异来解释,但信息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却源于男性大脑中更为强悍的空间认知能力。
3.2 男女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
与计算机使用密切相关的电子游戏需要右脑的快速反应,越是要求速度的游戏越是如此,因而女性的大脑结构不太擅长。越到了高年级,男生就越是喜欢符号、图解、图表等,比女生更喜欢这种符号代码的应用,而女生则更喜欢文字描述。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男性比女性更依赖图表这种学习方式,这也与图像对右脑的刺激相关。根据美国大学妇女联合会的统计数据,在选修电脑技术这门大学预科课程的高中生中,女性只占17%。在获得电脑技术大学本科学位的大学生中,女性只占28%,1984年曾一度达到最高峰37%,但之后一直连年下滑。而信息技术行业的专业人员中,女性只占20%。这种差距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3.3 男女生心理成熟度存在差异
部分学生过早依赖于电脑等机器的刺激,以至大脑的某些部位既不需要正常工作也不需要好好发育,比如左脑。这一问题对男性来说更为严重,因为男性的大脑在这几个部位天生发育就较迟缓。女性的身心发育是比男性更复杂的,男性心理成熟相比女性较晚,所以更容易受机器吸引,过多的视觉空间刺激,增加了大脑局部活跃的时间,却也侵占了不少全脑活动的时间,让大脑得不到全面均衡的发育。由此可见,男性信息素养的提升,也是在牺牲一部分对语言性课程知识学习的前提下才取得的。
四、建议与总结
4.1 单性别课堂
从幼年时期,孩子就具备按照性别分群活动的倾向,这样的行为会从小学一直延续到高中毕业,实际上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样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会使得他们把单性别课堂这一措施当作诸多提高教学效果的举措之一。多年来有众多研究数据表明,在女生班或者女子学校里,女生的成绩可以更好地提高,尤其是数学,科学等理科科目,信息技术自然也属于此行列。同样,在单纯的男生环境中,男生的语文等文科成绩也得到了改善。
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男女生在中小学时期经历认知及身体发育等巨大变化时,可能会因为不理解,以极端做法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这些做法有可能是影响上课的行为问题,比如自卑自怯、不肯举手,或者胡乱举手、故意违反纪律以获得他人的关注等。这些问题往往会给青少年的学习带来诸多压力,令他们达不到他们本来能够达到的学业成绩水平。因此,男女分班是有利的,在分班学习的过程中,社会心理层面的压力很大程度上被消除了,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竞争也被免除了。天生对信息技术等课程不那么感兴趣、不那么得心应手的女生们会更容易把握好自己的身心成长,进而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进行了很多男女分班的单性别课堂实践,这些研究性尝试证实了男女竞争及社会心理压力的确会侵害到学生们的学习。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允许学生随意选择座位,结果也常常会自然分群。在中小学阶段让男女生分群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更加有序、舒适、安全的环境,更好地帮助他们提高成绩、改进行为、提升自我。
4.2 人文关怀
针对信息技术等科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了,尤其是在帮助女生提高理科学业成绩方面,更是卓有成效。但在理科课程的最高端领域,如高等数学等,依然是男神稳居优势。由于男性大脑在结构上的特点,他们更偏重于右脑运作、更善于钻研高度抽象的概念和设计,很可能会一直呈现男性占据主导的统计结果。尽管如此,仍然存在弥补男女生由大脑差异和性别差异所带来的学习差异的办法。
提高点名中的女生比例,在理科课堂上多点名让女生发言,展现女生的能力。课外活动时,有意选择由女性担当科学技术任务的场所,让其他女生看到她们的榜样。以自身为表率激励学生上进甚至比传授知识本身更重要。女生是具备学好的能力的,只是需要不断地从心底里真正激发出自信。多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理科之于部分女生,需要教师采取多样化教学策略。不但要有清晰的指导,要一次次地给予学生透彻的讲解,还要配合多媒体设备、动手操作等感官刺激,才能更有助于大脑对知识的吸收。同时,也要配合小组讨论、图表展示、同学间相互辅导,学生越是能通过更多不同途径学习,效果就越好。学生之所以对理科问题里遇到的困难产生负面情绪,是因为大脑用这种方式来抵挡难以处理的信息,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击穿负面情绪,刺激大脑,让其活跃起来,使学习能真正进行下去。
4.3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创新
女性学生在信息技术等理科课堂上的学习比男性学生要吃力,固然与上课时教师对女性学生的关注不够有关,但也存在生物学上的原因。原因之一跟睾酮有关,在睾酮的冲击下,大脑的空间思维能力会得到加强。另一个大脑结构上的基本差异是,男性大脑天生更偏向抽象思维。调查表明,如果教师能多展示一些二维图表,一部分女性学生的成绩就相应地能够提高;而如果在课堂上能提供三维图像刺激、多重感官刺激并注重语言描述等教学方法的话,因此获益而成绩提高的女性学生会更多。
有些女性学生不愿意钻研最为复杂的电脑编程技术,是因为她们大脑中负责空间思维以及抽象计算的区域与大多数男性学生的大脑相比,更为迟钝。教师固然无法左右睾酮的分泌周期,但是可以根据脑科学知识,帮助女性学生发挥她们大脑的长处。已有很多教师通过增加趣味性和感知性获得了教学上的新成果。讲授信息技术课程时,教师越是能多给学生提供实体感官接触的机会,就会有越多的学生觉得学起来更容易。科学和技术是人类探索世界的手段,彼此相互关联,也与人类社会及日常工作息息相关。所以教师要学习如何把科学技术的教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随着青少年抽象思维能力的不断增长,他们的大脑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就越发需要这样的综合体验。通过全方位的大脑体验,抽象思维能力获得更大的提升。
4.4 总结
已经有科学知识以及大量实践证据表明,成长中的男性学生和女性学生在脑组织结构、神经系统发化学物质及激素等诸多方面有很多不同,教师需要开创出最有利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新方法,充分满足每一位中小学生的独特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