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农村资源 开展“一村一幼”本土化区域活动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李晓蕾

河北省迁安市大崔庄镇步步川幼儿园 064400

摘要

农村资源挖掘对于开展“一村一幼”本土化区域活动至关重要。通过深入了解当地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源,如地理环境、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可以有效挖掘出丰富的乡土材料,为区域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这不仅可以增强幼儿对家乡文化的认知,还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

农村资源;幼儿园;乡土材料

正文


引言

在开展“一村一幼”本土化区域活动中,农村资源的深度挖掘成为关键点。这不仅是对当地文化、传统以及环境的尊重,更是为幼儿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通过深入挖掘农村独特的自然风光、手工艺传统、民俗文化等资源,我们能够为孩子们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促使其在活动中获得更全面的成长。

1.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中乡土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1.1缺乏系统性规划

农村幼儿园在乡土材料投放上的缺乏系统性规划是一个明显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对幼儿园活动的整体规划和目标定位不足。

投放的材料随意性较大,缺乏统一的标准。这导致了每个幼儿园的活动区材料种类和数量有着巨大差异,难以形成统一的活动标准,给教师们带来了困扰。在活动区材料的投放过程中,缺乏明确指导,导致了材料投放的盲目和随意。教师们可能凭借个人的经验以及主观意识来选择材料,而缺乏系统性规划。其次由于缺乏系统性规划,乡土材料投放也显得缺乏目标性。在活动区材料的投放中,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求和教育目标来安排材料,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而由于缺乏系统性规划,教师们可能无法有效地把握幼儿的发展需求,导致投放的材料没有针对性。这可能导致活动内容的单一,无法满足幼儿的多样化需求,影响了活动的深度[]

1.2缺乏持续性创新

缺乏持续性创新是农村幼儿园在乡土材料利用上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长期运营中,缺乏持续性的创新会限制其发展。

农村幼儿园在乡土材料的利用上缺乏持续的创新意识。尽管在投放乡土材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尝试,如利用自然材料和废弃物品进行活动,但缺乏持续不断的创新。部分幼儿对活动失去兴趣,这可能是由于投放材料的创意性不足所致。因此农村幼儿园需要更加重视持续性的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材料应用方式,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同时农村幼儿园在投放材料时较为保守,缺乏对材料的多层次利用。例如,一物多玩的材料使用较为有限,缺乏在不同区域、不同年龄段设置的多样性。这种故步自封的投放方式可能导致活动的单一,无法充分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阻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1.3资源利用不充分

资源利用不充分是农村幼儿园乡土材料利用面临的重要问题。尽管农村环境资源丰富,但在乡土材料的利用上存在着一系列挑战,主要体现在资源过度利用、资源浪费以及资源利用不平衡等方面。

首先存在着部分材料被过度利用或浪费的情况。农村幼儿园可能会过度依赖某些常见的乡土材料,例如树叶、稻草等,而忽视了其他潜在的资源。这样一来,一些常见的材料可能会因为被过度利用而逐渐减少,导致资源的枯竭情况出现。而且由于部分材料被过度利用,可能会导致材料的质量下降,影响了活动的效果。另外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资源未被充分挖掘利用的情况。农村环境资源丰富,但是在乡土材料的利用上存在着一定的盲区。例如,一些地方可能存在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缺乏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导致这些资源未被充分利用。这样一来,不仅浪费了潜在的资源,也限制了幼儿的体验范围,影响了他们的综合发展。最后还缺乏对资源的系统性管理。在农村环境中,资源的分散性需要更加精细管理。一些幼儿园可能缺乏对资源的全面规划,导致资源的管理不善,资源可能因未经妥善保存而流失或损坏,造成资源的浪费。

2.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中乡土材料投放原则

2.1多元化体验原则

在农村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多元化体验原则是十分重要的。该原则强调了对当地乡土资源的充分挖掘,以确保材料的丰富性与多元性,从而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感官体验,并激发他们的观察、想象以及创造力。这一原则不仅在理论上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在实践中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教育潜力。

多元化的体验可以通过引入不同材质来实现。在农村环境中,幼儿园可以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如土壤、树叶、枝条等,作为活动材料。这些材料的多样性可以让幼儿在触摸、感受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从而增强他们的感知能力。而且多元化的体验也涉及材料的颜色和形状。通过引入的乡土材料,幼儿可以在活动中感受到色彩的丰富性和形态的多样性,从而拓展他们的感知能力。比如,在游戏中使用不同颜色的树叶,可以激发幼儿的审美意识,让他们在色彩和形状的世界中自由探索。此外多元化的体验还可以通过创造多样化的活动场景来实现。农村幼儿园可以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村庄文化特色,打造丰富多样的活动场景,如田野探索、农作物种植、手工制作等。这些活动场景既能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到乡土文化的魅力,又能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其综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2环境融合原则

环境融合原则在农村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一原则强调了将乡土材料有机融入自然环境,使其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协调,以及在投放乡土材料时考虑材料的本地性,保持环境的自然和谐。通过环境融合,幼儿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到自然与乡土文化的融合,培养对家乡环境的独特情感。

一方面,环境融合原则要求将乡土材料有机融入自然环境。这意味着在设计和布置幼儿园活动场景时,应该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布局,将乡土材料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其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协调。例如,在自然树林中设置以树叶、树枝等为材料的游戏区域,或者在田野边布置以稻草、土壤等为材料的创意活动区域,这样可以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感受到乡土材料的融合,增强他们的亲近感。

另一方面,环境融合原则还要求在投放乡土材料时考虑材料的本地性。这意味着选择与当地自然环境和乡土文化相适应的材料,以确保活动场景的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例如,在农村山区的幼儿园可以利用当地特有的石头、柳条等材料,而在农村田野地区的幼儿园则可以利用当地的稻草、土壤等材料,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持环境的自然和谐,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家乡环境的文化底蕴。

2.3参与性设计原则

参与性设计原则在农村幼儿园的乡土材料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该原则强调幼儿参与乡土材料的选择和设计过程,以调动其参与感。通过让幼儿参与农村材料的采集、整理和运用,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还能使活动更符合幼儿的实际需求。

参与性设计原则注重幼儿在乡土材料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活动开始之初,可以通过与幼儿共同探讨、选择乡土材料,了解他们的需求。例如,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幼儿一起讨论并决定使用哪些材料,从而激发他们对活动的兴趣。这种参与性的决策过程不仅能够增强幼儿的主动性,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同样,参与性设计原则还体现在乡土材料的采集整理过程中。农村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参与乡土材料的采集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自然环境中的丰富资源。在采集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识不同的材料,并与他们一起进行分类整理。这样的活动既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同时也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

3.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本地化乡土材料的投放策略

3.1本地资源调查与挖掘

本地资源调查与挖掘是确保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中乡土材料投放有效性的关键步骤。通过深入了解当地资源,包括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源,可以有效发掘潜在的乡土材料,从而丰富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提升幼儿的学习体验。

深入了解当地资源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通过与当地村委会合作、走访农户和探索自然环境等方式来实现。与村委会合作可以获得对当地资源的详尽了解,包括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信息,为乡土材料的挖掘提供重要线索。走访农户可以直接了解农村的生活方式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从中发现可用的材料资源。探索自然环境则是发现自然资源的重要途径,例如采集树叶、花草等自然物品作为乡土材料。此外挖掘潜在的乡土材料还需要综合考量当地环境与文化。这意味着要选择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材料,符合幼儿园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例如,在山区地区可以利用石头、树枝等材料,而在水多的地区可以利用水草、芦苇等材料。也要考虑材料的安全性,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材料,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3.2季节性变化考虑

季节性变化考虑是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中乡土材料投放的一个关键原则。通过根据季节变化与天气情况灵活调整乡土材料的投放,可以确保幼儿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够安全、舒适地参与活动。这一原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更涉及他们对自然变化的理解,有助于培养他们对环境的敏感性。

夏季的活动材料应当注重清凉爽薄。在炎热的夏天,幼儿在户外活动容易出现中暑或不适,因此投放清凉、遮阳性强的乡土材料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可以选择凉爽的草席为孩子提供一个凉爽、通风的活动环境。同时水源也可被巧妙地纳入,让孩子在清凉的水中玩耍,增加夏季活动的趣味性。冬季的乡土材料则需要考虑保温性。寒冷的冬天,幼儿在室外活动容易感到寒冷,因此需要选择保温性好的材料,确保孩子在活动中能够保持温暖。例如,利用厚实的毯子、软绒布等材料搭建温暖的角落,为孩子提供一个遮风挡寒的活动场所。还可以考虑引入一些温暖的色调,如橙色、红色,通过视觉上的温暖感受增加活动的温馨氛围。

而关于春秋两季的变化,可以灵活调整乡土材料的投放。春季时,可以选择花草等生机勃勃的材料,激发孩子对生命力的好奇心。而在秋季,可以考虑使用秋叶、干枝等富有秋天气息的材料,让孩子感受自然的变化[]

3.3关注地理空间感知

引入能够模拟当地地理环境的乡土材料,如模拟农田、山川、树林等,可以帮助幼儿建立对家乡地理空间的感知,促进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模拟农田的乡土材料可以让幼儿了解农村的主要生产活动。在农村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可以使用稻草、小麦等农作物的模拟,搭建起小小的农田景观。幼儿在与这些材料亲密接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更能够了解到农村劳动的辛苦以及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而模拟山川的乡土材料可以拓展幼儿的地理知识。在农村幼儿园的户外区域,可以利用土堆、石头、枯木等材料模拟山川地貌,创造出一个小型的山水景观。通过观察和探索这些模拟山川,幼儿可以了解到地形地貌的特点,认识到山水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知和探索兴趣。此外模拟树林等自然景观的乡土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自由地玩耍和探索,想象自己置身于茂密的树林之中,体验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4文化传承融合

在选择乡土材料时,考虑其代表性和文化内涵,注重反映当地传统文化和乡土特色,通过材料的投放实现对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这一策略既有助于加深幼儿对家乡文化的认知,又能促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材料是文化传承融合的重要环节。这些材料应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当地的文化内涵和乡土特色。比如,在装饰幼儿园活动区域时,可以选用当地特有的柳编工艺、土陶手工等作为装饰材料,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家乡独特的文化氛围,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而最需要注意的是,通过乡土材料的投放实现对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文化传承融合的核心目标。在活动设计中,可以融入当地传统节日、民间习俗等元素,引导幼儿参与相关活动,促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例如,在重要节日来临之际,可以组织幼儿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学习传统舞蹈或歌曲,让幼儿在活动中深入了解家乡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结语

通过挖掘农村资源,开展“一村一幼”本土化区域活动不仅丰富了幼儿的学习体验,更加深了他们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农村资源的独特魅力,以及它们对幼儿成长的积极影响。希望未来能不断挖掘本土资源,为幼儿们打造更具特色的学习环境,促进其全面发展。

基金项目:唐山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本土化有效利用的研究》(课题编号:LX2023066)

参考文献

[1]方志丽. 挖掘农村资源开展“一村一幼”本土化区域活动[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8(3):77-79.

[2]李雪娟.农村幼儿园区角活动材料本土化选择途径[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1):165.

[3]梅长青,马芳.农村幼儿园区角活动材料本土化研究策略[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S1):122.

[4]黄伟.本土化游戏材料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投放和利用[J].华夏教师,2023(21):94-9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