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教育法》下杭州地区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究
摘要
关键词
职业教育法;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正文
课题来源: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校科研自选课题:课题编号:HKYZXYB-2023-6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指出:“不能瞧不起产业工人。我们建设现代化,就要抓制造业,搞实体经济。一定要转变观念,大力培养产业工人。” 2022年5月,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这在我国职业教育史上的具有里程碑意义。随着职业教育外部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杭州市作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的示范区,区域内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不断涌现,如何提高技术技能人才与区域内产业、行业的适配度,进一步为全市经济及全省经济提速、增效、赋能是杭州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基于此,探索杭州地区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具有一定的应然性、实然性与必然性。
一、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逻辑
(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现实需要
日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区域蓝皮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22—2023)》显示,2023年我国的区域发展将呈现如下趋势:高质量发展动力持续壮大,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进程加快,产业链、供应链不断优化升级,人才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推进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的作用将不断增强,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支持性政策将进一步强化。可见,随着近年来产业升级的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质量稳步提升的新发展格局。与此同时,区域经济的提质增效让社会对各类职业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需求量也持续扩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培养、输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储备库,其在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构建一个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耦合协调的基础。
(二)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逐步形成了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系统并日臻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关键一环,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推动中、高、本等各层次教育之间实现有效衔接,对于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战略意义。然而,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职业教育面临着在纵向上中、高职之间衔接不畅,在横向上普职教育间难以融通的问题。针对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主要争议和问题,新职教法对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做了具体规划和布局,指出“国家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绘制了宏伟的蓝图,指明了发展方向和路径,提振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信心和士气。
二、新职教法的时代价值
(一)认清高等职业教育新形势
根据教育部和人社部的数据,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为1185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创历史新高。在就业结构方面,一方面,传统制造业、房地产、教育培训等行业的就业需求将减少或缓慢增长;另一方面,高科技、文化创意、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就业需求将快速增长。根据智联招聘等平台的数据,2023年春季招聘季,全行业应届生需求同比增长13%,其中互联网/IT、金融、文娱传媒等行业需求旺盛。同时,由于劳动力素质和技能与产业发展不适配的问题依然存在,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也持续加剧。现如今,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企业在不断地调整自身发展方向,对人才的技能和素养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就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随之而发生改变,更多地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与应变能力,快速学习和适应能力,这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市场发展、经济提升。另外,高等职业学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需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不断提升自身教育发展方向,紧盯市场紧缺岗位、稀有岗位、技术创新岗位等高、精、尖领域,进而促进教育与就业的深度融合。
(二)解决高等职业教育新问题
近年来,国家层面为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相继出台了“扩大职业本科教育,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保障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竞争机会”、“推进中职学校多样化发展,使“职教高考”成为高职招生主渠道”等政策,尽管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但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其一是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清晰没有充分认识到特色化办学的重要性,人才培养过程脱离实际,出现同质化倾向;其二是包括经费资源、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等在内的资源投入不足,软硬件教学设施亟待改善;其三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导致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呈现“合而不融”、“融而不合”的状态;其四是受传统观念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高职毕业生在“升学”、“就业”方面陷入困境。新职教法新职业教育法共八章六十九条,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重点提升职业教育在市场上的认可度、促进教学成果的转化、加大校企之间的合作,完善职业教育学生的各项奖助政策,进而从政策角度提升职业教育的信心,在学校角度而言,可以加大学生教学投入,增建实验室以确保学生的实操课程达到既定标准,进而保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
(三)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新要求
虽然当前职业教育市场规模保持增长态势,早在2022年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就达到了4843.5亿元,但我国的就业市场仍存在着高技术人才供求不平、结构矛盾突出、人才断档等问题,因此加快发展高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有效缓解当前就业形势的重要举措之一。2023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指出到2025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到50个左右,试点城市的突破和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职业教育对应的大部分还是我国的制造领域,以“智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政策推动下,加大了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对职业教育提供了外部资源保障。高质量发展是大力发展智能行业、信息产业等高端产业,将人口红利带动的经济增长转化为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经济增长,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也是提升高职学生高质量教育的重要转折点。
三、杭州地区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
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无疑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规划了大方针和总路线,也为在此背景下研究杭州地区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发展瓶颈和改革路径指明了方向。
(一)健全经费保障机制,保证职教资源投入
在国家政策的助推作用下,高等职业教育在经费和资源投入方面已大大改善,但目前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高等普通教育相比依然偏低。从理论上来说,高职教育由于其职业属性,因而在硬件设施上需要建设配套的实训基地并配备实操设备,在软件方面需要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和专业群建设,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测算数据显示,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成本上约为普通教育的三倍。以杭州地区为例,2022年,杭州市本级职业教育投入22.68亿,虽然在总额上已大幅增长但相较于职业教育的规模和招生数量,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均经费投入仍远低于高等普通教育。针对这一现状,新职教法一方面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明确重点支持、地方为主的投入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入职业教育,扩大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用途,给予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企业税收优惠;另一方面加大教师队伍培养,鼓励企业接纳教师实践,鼓励高职院校聘请高技能人才参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技能传承等工作,从而形成共同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
(二)推进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层次链条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跨越学校、企业、行业的属性,因此,不断加深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新出台的职业教育法规阐释了职业实践教育的新含义,将“产教结合”更改为“产教融合”,新的制度对职业教育的融合力度明显增强,加强了学生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融合力度,逐渐形成一种互利共赢的教学模式,进而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协同发展、社会技术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新职教法通过设置“专兼职岗位”“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参与专业教材开发”等多种方式推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形成共建共赢、多方受益的良性循环。杭州作为我国新一线城市,是浙江省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创新中心,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该地区形成了五大支柱产业和三大先导产业,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信息软件方面发展强劲且这些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缺口较大。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杭州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应契合现阶段地区的产业链和创新链,不断完善和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层次链条,以便更好地回应市场需求。
(三)提高办学层次和质量,增加社会认可度
教育质量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的关键,衡量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主要包括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意愿、高职毕业生就业环境、社会舆论环境等方面。新职教法明确指出“国家采取措施,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国家对在职业教育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这体现了国家层面对社会舆论中“职不如普”这种固有偏见的矫正,并从法律层面切实保障技术技能人才的合法权益。就地区而言,杭州地区要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进一步打开高职教育“叫好又叫座”的局面,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宣传工作,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营造尊职重技的社会环境;二是消除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招录壁垒,开展职业本科教育,畅通专业研究生培养通道,通过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解决人才成长的“断头”现象;三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经济待遇,提升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各级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含草案说明)[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22.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金句摘登[N].光明日报,2020-08-12(7).
[3]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Z].教政法〔2018〕17 号.
[4] 肖海华.新职业教育法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02):1-4.
[5] 冯小平.以内涵建设为驱动 走特色发展之路——新《职业教育法》对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启示[J].中国培训,2022(06):24-25.DOI:10.14149/j.cnki.ct.2022.06.030.
[6] 李亚平.产教融合背景下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双主体育人”新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22):90-92.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2.031.
[7].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J].杭州市人民政府公报,2021(07):3-6.
[8]任聪敏.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2.DOI:10.27149/d.cnki.ghdsu.2019.000380.
[9]俞启定,邢晖,曹晔等.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系列解读[J].教育与职业,2022(12):9-19.DOI:10.13615/j.cnki.1004-3985.2022.1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