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CT灌注成像及磁共振成像对早期诊断脑小血管病的价值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窦仁琴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滁州医院

摘要

目的:探讨颅脑CT灌注成像及磁共振成像在脑小血管病早期诊断中的诊断效能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3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滁州医院就诊的78例疑似脑小血管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完成临床基本信息收集后,均实施颅脑CT灌注成像和磁共振成像扫描,根据《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中脑小血管病诊断标准,分析78例疑似脑小血管病患者的疾病诊断结果,比较颅脑CT灌注成像、磁共振成像及联合诊断对脑小血管病的诊断效能。结果:所有研究对象诊断结果显示,颅脑CT灌注成像在脑小血管病中的诊断灵敏度为66.67%,特异度为67.74%,准确率为90.38,磁共振成像在脑小血管病中的诊断灵敏度为65.57%,特异度为63.64%,准确率为86.54%,联合检查在脑小血管病中的诊断灵敏度为96.08%,特异度为88.89%,准确率为98.08%,联合检查在脑小血管病中诊断效能明显更高(P<0.05);联合检查对基底节区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颅脑CT灌注成像和磁共振成像检查(P<0.05);颅脑CT灌注成像、磁共振成像和联合检查对侧脑室周围、半卵圆区病灶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检查对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影像学特征检出率明显高于颅脑CT灌注成像和磁共振成像(P<0.05),各检查方法对腔隙性梗死、脑白质病变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颅脑CT灌注成像联合磁共振成像检查可显著提高早期脑小血管病患者的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率,其能准确定位脑小血管病灶,清晰显示脑小血管病患者影像学特征,在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为患者的临床治疗与预后提供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颅脑CT灌注成像;磁共振成像;脑小血管病;诊断价值

正文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 A   

 

脑血管疾病通常会导致脑部血管受损,包括脑内的血管、血管干、血管壁以及血液循环。这些血管的类型与数量都会因人的健康状况变化而发生变化[1]。脑血管疾病的症状通常不易被发觉,但通过磁共振检查可以发现。这些疾病通常会导致近期的皮质下血管阻塞、血管内部的空洞、白质的增强、血管外部的血流、血管内部的血管膨胀以及神经元的收缩。此外,长期的抽烟、饮酒、久坐、血脂升高、血管硬化、肥胖以及血液粘稠也可能导致脑血管疾病[2]。同时,脑小血管病也与其他形式的痴呆的风险增加或严重程度增加有关[3-4]。影像学检查是用来确定脑部疾病的重要手段,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和动脉造影。CT成像技术可以提供更准确、更清晰的信息,并且可以使用更多的扫描设备,如扩展型探头和扫描仪,这些都是它的一大优势。磁共振成像在脑小血管病诊断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常规平扫对周围血管间隙扩大、脑内微出血、脑微小梗死等影像学特征显示清晰度较差,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情况[5]。本研究旨在探讨颅脑CT灌注成像、磁共振成像及联合检查在早期诊断脑小血管病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高脑小血管病诊断准确率提供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31月至2023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滁州医院就诊的78例疑似脑小血管病患者为观察对象。78例脑小血管病患者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为59.67±2.83岁,合并高血压的患者32例,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27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19例,合并两种及两种以上疾病疾病的患者23例。

纳入标准:(1)患者因认知障碍、头痛和意识障碍等临床表现初步怀疑脑小血管病且需要进一步展开检查;(2)患者能正常沟通;(3)临床资料完整,且依从性良好;(4)患者及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颅脑创伤的患者;(2)具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或精神病史;(3)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完成临床基本信息收集后,均实施颅脑CT灌注成像和磁共振成像扫描颅脑CT灌注成像检查: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检查床上,按照医师的指示,患者应该处于轻柔的姿势,以便进行颅脑CT灌注成像。首先,应该从静脉注射45mL碘海醇注射液,以确定其有效性;然后,应该调整CT灌注成像的扫描模式、扫描范围、扫描电压和注射速率,以达到最佳效果;最后,应该运用 Smart 程序,实现精确的控制,以确保ct灌注成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 GE AW 4.7 工作站收集的数据,结合CT Brain FastStroke软件,我们可以实现对头部的CT灌注成像,其覆盖的层厚达到5mm,并且能够自动产出25期的脑部小血管图像。

磁共振成像检查:患者躺在Discovery MR 750 3.0T 磁共振仪检查床上,按照医生的指示,保持放松状态,将磁共振仪的中心位置锁定,进行横轴位DWI,将B值设置为0/1000s/mm2;接着,进行横轴位SE序列扫描,包括T2WI PROPELLERT1FLAIRT2FLAIR ,将TR/TE分别设置为6149ms/123.1ms1750ms/24ms9000ms/120ms;最后,进行矢状位T2PROPELLER序列扫描,以获得准确的磁共振成像结果。在这句话中,层厚、层间距、矩阵和扫描层数被定义为5mm1mm320×25620层。TR/TE被定义为5481/126.4ms。两名具有中级或更高职称的影像医师将对这些信息进行评估,如果评估结果存在分歧,则需要提交给具有更高职称的上级影像医生,以便进行更加明确的诊断。

1.3检测指标

根据《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6]中脑小血管病诊断标准,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分析78例疑似脑小血管病患者的疾病诊断结果,比较颅脑CT灌注成像磁共振成像及联合诊断对脑小血管病的诊断效能,包括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准确性。诊断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假阴性)例数×100%;诊断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假阳性)例数×100%;诊断准确性=(真阳性+真阴性)例数/总例数×100%。对比不同检查方法对基底节区、侧脑室周围、半卵圆区中直径<15mm病灶的检出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实现本研究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表示与检验方法分别为百分数(%)和卡方(χ2)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示与检验方法为均数标准差x±s和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不同检查方法在脑小血管病中的诊断效能

结果显示,联合检查检出脑小血管病51例,非脑小血管病27例。联合检查在脑小血管病中的诊断灵敏度为96.08%,特异度为88.89%,准确率为98.08%,联合检查在脑小血管病中诊断效能明显更高P<0.05;如表1所示

1  不同检查方法在脑小血管病中的诊断效能比较

检查方法

例数

灵敏度

特异度

准确率

颅脑CT灌注成像

78

66.67%

67.74%

90.38%

磁共振成像

78

65.57%

63.64%

86.54%

联合检查

78

96.08%

88.89%

98.08%

χ2


6.584

6.103

6.550

P


<0.001

<0.001

<0.001

 

2.2不同检查方法在脑小血管病病灶检出率比较

结果显示,联合检查对基底节区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颅脑CT灌注成像和磁共振成像检查(P<0.05;颅脑CT灌注成像、磁共振成像和联合检查对侧脑室周围、半卵圆区病灶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如表2所示。

2不同检查方法对病灶检出率比较(n/%

检查方法

例数

基底节区

侧脑室周围

半卵圆区

颅脑CT灌注成像

52

2751.92%

2140.38%

2344.23%

磁共振成像

52

2548.08%

2242.31%

2038.46%

联合检查

52

3873.08%

1936.54%

2446.15%

χ2


5.882

1.307

2.016

P


<0.001

>0.05

>0.05

2.3不同检查方法在脑小血管病影像学特征检出率比较

结果显示,联合检查对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影像学特征检出率明显高于颅脑CT灌注成像和磁共振成像(P<0.05,各检查方法对腔隙性梗死、脑白质病变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如表3所示。

3不同检查方法对脑小血管病影像学特征检出率比较(n/%

检查方法

脑微出血(7

腔隙性梗死(21

脑白质病变(13

血管周围间隙(11

颅脑CT灌注成像

342.86%

1780.95%

1076.92%

545.45%

磁共振成像

342.86%

1676.19%

1184.62%

436.36%

联合检查

685.71%

1780.95%

1184.62%

981.81%

χ2

5.056

1.389

1.554

7.630

P

<0.001

>0.05

>0.05

<0.001

 

3 讨论

由于全球老龄化现象的加剧,脑小血管病已经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生命安全的主要病症,其病理改变可能由多种病理机制引起,表现为多种血管病理改变、血管功能紊乱、血液循环障碍等,脑小血管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出逐步升高的趋势[7-8]。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诊断脑小血管病方面非常重要,它可以提供多种参数和序列,并且能够提供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通过头颅磁共振平扫,医生可以观察到局部的脑回肿胀和脑沟变窄,并且可以检测出不同的信号异常。通过弥散加权成像、梯度回波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T1加权像以及T2加权像等[9]本研究旨在探讨颅脑CT灌注成像及磁共振成像在早期诊断脑小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

研究表明,脑微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小血管病,它与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变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疾病的发生往往会在患者的大脑内部同时发生,甚至可能会在某个特定的部位发生近年来针对脑微出血病灶的特异性磁敏感新序列快速涌现,使脑微出血的检出率不断提高,但不同的磁敏感新序列具备不同的诊断优势和缺点,所适用的范围也不同[10]。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检查对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影像学特征检出率明显高于颅脑CT灌注成像和磁共振成像,各检查方法对腔隙性梗死、脑白质病变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结果提示,联合检查对脑小血管病的诊断效能较高,可清晰、全面显示脑小血管病患者脑内病灶,提高病灶检出率,且在诊断脑小血管病患者的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中具有显著优势

综上所述,颅脑CT灌注成像联合磁共振成像能提高早期诊断脑小血管病的诊断效能,能有效检出脑小血管病患者的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腔隙性梗死及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脑小血管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雅丽,冯敏,姚杰.磁共振DWI联合颈部血管超声诊断脑小血管病效能研究[J].现代仪器与医疗,2023,29(06):70-74.

[2] 刘振宝,赵迎春.慢性肾脏病与脑小血管病[J].临床误诊误治,2013,26(02):104- 107.

[3] 刘丹,王涛,魏梅等.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在脑小血管病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磁共振成像,2023,14(12):136-140.

[4] 孔倩倩,黄浩,骆翔.血脑屏障与脑小血管病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23,23(11):972-977.

[5] 宋诗倩,阮雯乐,张琼方等.磁共振成像新序列对早期诊断脑小血管病的价值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23,38(11):161-166.

[6] 胡文立,杨磊,李譞婷等.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专家共识2021[J].中国卒中杂志, 2021,16(07):716-726.

[7] 李亚楠,王浩川,杨家怡等.脑小血管病的步态障碍与影像学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23,30(05):528-530+534.

[8] 党丽丽,刘瑞.基于图像自动分割算法的MRI成像对脑小血管病患者脑白质病变的诊断分析[J].中国CTMRI杂志,2023,21(09):31-32+41.

[9] 杨小龙,刘峰.高分辨率MRI在脑小血管病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影像学特点分析[J].贵州医药,2023,47(09):1442-1443.

[10] 郭雅芹,吴雪梅,邢海英等.脑小血管病患者磁共振成像总体负荷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3,40(06):540-54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