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良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断中应用价值
摘要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技术;良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断;应用价值
正文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来自人体肾上腺瘤质的神经内分泌性肿瘤,其特殊的生物学行为和高度血管化使得嗜铬细胞瘤在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1]。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比如超声检测,CT检测等在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中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而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辐射较小,且多参数分辨率较高的影像学方法,近年来在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嗜铬细胞瘤作为一种较少见但危险程度较高的肿瘤,由于其分泌而茶酚胺等激素可引发患者出现高血压,头痛,心悸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临床上常见的问题之一为良恶性嗜铬细胞瘤的鉴别问题[3]。因此准确迅速的对嗜铬细胞瘤进行诊断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4]。相较于传统的超声和CT等影像学检查,磁共振具有较多的优势,比如磁共振检查不使用离子辐射更适用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且磁共振可以提供多参数的信息,比如T1加权,T2加权,扩散加权成像等。这些多参数的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对嗜铬细胞瘤的生物学特征进行全面的了解[5]。除此之外,磁共振对于人体内软组织的对比度较好,能够清晰的显示嗜铬细胞瘤的解剖结构。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磁共振技术在良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嗜铬细胞瘤在磁共振图像上的表现进行分析,探讨其特征的影像学表现,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90例良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磁共振及CT诊断,所有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48例,年龄跨度为15~77岁,中位年龄为(46.48±4.21)岁,其中持续性高血压30例;阵发性高血压35例;持续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加剧10例,并伴有头痛心悸多汗三联征”及面色苍白、血糖升高等;3例进食后出现腹胀、呃逆、双下肢乏力,B超发现腹部肿块;3例手术过程中触摸肿块血压骤然升高,术后恢复正常;2例在排尿时明显头痛心悸、多汗、伴血压升高;7例无明显症状于体检时发现。病程10d至2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良性83例,恶性7例。
纳入标准:(1)确诊为嗜铬细胞瘤或临床怀疑嗜铬细胞瘤的患者。(2)患者需接受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并包括T1加权、T2加权、DWI等多个序列。(3)部分患者需要进行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以明确病理学诊断。
排除标准:(1)孕妇及怀孕可能性较大的女性。(2)存在MRI检查禁忌症,如有金属植入物、心脏起搏器等。(3)同时存在严重心脏、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4)由于认知功能障碍等原因,患者不能有效配合MRI检查的情况。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磁共振及CT检测,磁共振检测方法如下:打开机器后进行序列选择,使用多个不同序列的磁共振图像对患者进行检测,对于需要更清晰显示血管结构和流体边缘的患者,可以考虑对其使用造影剂增强磁共振来帮助医生更准确的对患者细胞瘤的血管供应和周围组织变化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扫描计划。扫描后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比如三维重建和最大强度投影,提高对细小结构和病变的观察。
CT检测方法: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其临床需求选择合适的CT扫描计划。对患者进行腹部CT扫描。扫描后利用图像重建技术在多方向显示病变,帮助医生对患者肿瘤的形态和位置进行全方面的评估。
1.3观察指标
对两种方法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的数据分为计量资料(t)和计数资料(X²),并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版本)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值和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使用样本数量和百分比表示(n,%)。在进行统计分析时,当P值小于0.05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和病变部位及大小的检出情况
本研究中90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单侧80例(左侧38例,右侧42例),双侧10例,肿瘤直径大小约1.3~19.9cm,平均6.5±1.3)cm。形状表现为类圆形或卵圆形59例,部分分叶或不规则形31例。术中见83例有完整包膜,表面较光整,7例大病灶与肝包膜及内侧膈脚可见粘连;多数病变伴囊变,部分为微小囊变,5例病灶(直径>5cm)内可见明显囊变、出血。
2.2CT及MRI检测表现
2.2.1CT表现
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楚部分可见分叶状改变,肿块内密度不均,实质部分呈中等密度。平扫 CT 值 13~47 Hu,动脉期 CT值 24~178 Hu,静脉期 CT 值 17~155 Hu。48 例病灶内见不同程度的囊变,5 例可见出血、坏死、明显囊变。
2.2.2MRI 表现
肿瘤呈类圆形、椭圆形肿块,多数病例信号为长T1长T2 混杂信号,坏死、囊变区呈长T、更长T2 信号,少数病变可见出血信号;病变信号与肝实质相比,T1WI82 例为等、低信号,8 例为等、高、低信号,信号较均匀 9 例(10%,直径<3cm),不均匀81例90%,长径≥3cm),其中11例(12%,直径>5 cm )病灶 TWI上伴有稍高信号,考虑有瘤内出血;在T,WI.上90例均表现为高信号,其中35例69% )稍高信号,35例69% )星明显高信号,20例22% )表现为稍高、明显增高及其外周不完整细线状低信号混杂信号。反相位T2W1上,各病灶的信号强度及均匀性与T2W1相似。增强扫描:54例动脉期显著强化;18例实质期及延迟期逐渐强化; 18例各期均明显强化,多方位扫描显示病灶与肾上腺相连,病变较大时常挤压周围结构;肿瘤随着瘤体增大,其内信号越不均匀。
3、讨论
良恶性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嗜铬细胞源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嗜铬细胞或副神经节细胞[6]。这类肿瘤主要分布在肾上腺髓质和副交感神经节等位置,因其能够产生儿茶酚胺类激素而引起生理学和临床症状。嗜铬细胞瘤位于肾上腺髓质,约90%发生在肾上腺。这种肿瘤可导致多汗、心悸、头痛等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活跃的症状。副神经节细胞瘤通常位于副交感神经节,包括头颈部、胸腹部和盆腔。这类肿瘤的症状与嗜铬细胞瘤相似,但也可能有特定的局部症状,如腹痛或颈部包块[7]。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细胞瘤的共同特征是能够合成和分泌儿茶酚胺类激素,包括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激素过量分泌可以引起高血压、心悸、多汗等症状。大约30%的PHEO/PGL患者具有家族性遗传背景,与多个遗传突变相关,如VHL、SDHx、RET等基因的突变[8-9]。由于儿茶酚胺类激素的分泌,PHEO/PGL患者常伴有阵发性高血压,表现为剧烈头痛、心悸、出汗等。其他交感神经系统症状: 包括手颤、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有约10%的PHEO/PGL属于恶性,具有侵袭性和远处转移的特征,预后较差。临床对于其诊断为通过血和尿中儿茶酚胺类激素的测定、影像学检查(如CT、MRI)和核素扫描等方法进行。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对于无法手术的患者,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等也是选择。良恶性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在面临患有PHEO/PGL的患者时,及时的诊断和综合治疗策略将对患者的预后产生积极影响。
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作为一种非侵入性、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在PHEO/PGL的诊断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10]。MRI能够提供高对比度和多平面的解剖图像,有助于准确地定位和表征肿瘤。对于PHEO/PGL,MRI通常显示为:T1加权像:肿瘤呈等或低信号,与周围正常组织相对比较[11]。T2加权像: 肿瘤呈高信号,便于与周围结构的分辨。MRI的生理学机制主要涉及水分子的运动和组织的磁共振特性。PHEO/PGL通常富含血管,而其内含有大量的儿茶酚胺类激素。这些物质的存在可以影响周围水分子的运动,从而在MRI图像上呈现出特异性的信号。使用对比剂可以进一步提高PHEO/PGL的诊断准确性。由于这类肿瘤富含血管,对比剂的引入可以增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对比度,使肿瘤更为突出[12]。结合T1、T2加权像以及对比增强图像的综合分析,有助于医生更全面地评估PHEO/PGL的位置、大小、边缘以及其对周围结构的侵犯程度,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多信息。MRI不仅能够明确PHEO/PGL的位置,还可以区分肿瘤与正常组织的边界,为手术切除提供更准确的定位。此外,MRI还能够检测到与PHEO/PGL相关的并发症,如出血和坏死等。尽管MRI在PHEO/PGL的诊断中有很多优势,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小肿瘤的检测灵敏度相对较低。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医生可能需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全面评估。
综上所述,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良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肿瘤的生理学和解剖学特征进行准确的呈现,MRI为医生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有助于制定更科学、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璐,张红霞,张修石.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24,32(2):379-383.
[2]霍明新,王淑梅,刘冲,张建军.基于磁共振快速自旋回波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对鼻腔鼻窦病变的诊断价值[J].分子影像学杂志,2024,47(1):64-70.
[3]杨落落,陈更,孟祥伟,时阳.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老年人食管及胃黏膜病变中的应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43(1):86-91.
[4]袁倩,徐晓红,张国丽,刘丽娟.超声双重造影在结直肠癌诊断及分期评估中的应用进展[J].山东医药,2024,64(1):111-114.
[5]王晶瑶,石建军.乳腺MRI动态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刊,2023,58(9):1027-1029.
[6]柳春芳,贾永强,杨丽.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与DCE-MRI在乳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3,34(12):97-102.
[7]王钧豪,苏一飞,成睿,王春红,吉宏明.酰胺质子转移成像在脑胶质瘤诊断及分子分型预测中的研究进展[J].分子影像学杂志,2023,46(4):765-768.
[8]赵思,宗园,张可,冯颖颖.MRI多序列成像在四肢软组织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23,21(11):156-158.
[9]王矜涵,李香,李晨霞,崔婷,景彦博,储春闱,刘帅,刘晨越,张月浪.基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虚拟弹性成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磁共振成像,2023,14(11):56-61.
[10]王艳,曲源,陈杰,田慧,尚雨蓉.动态增强成像影像组学分析鉴别良恶性腮腺病变的价值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23,21(3):463-468.
[11]屈茜萍,张杰,胡晓莉,顾鹏.超声“萤火虫”成像联合超微血流显像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J].西部医学,2023,35(4):613-618.
[12]殷帅涛,王嘉南,单磊.多参数磁共振成像与经直肠超声认知融合技术在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检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3,27(10):130-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