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前后综合凝血状态的对比研究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张文春

广州血液中心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

目的 对比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前后的综合凝血状态,拟探讨捐献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的安全性问题。方法 选择单采血小板献血者30人,于献血前、后分别留取全血标本,使用血栓弹力图(TEG)仪检测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形成时间(K)、凝血速率(α)、最大血凝块强度(MA)、凝血指数CI)等TEG参数。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分析比较献血前、后2组检测参数的差异,了解献血前、后其综合凝血状态的变化。结果 献血前后血栓弹力图参数K为2.23±0.59vs2.83±0.84,α为61.23±6.06vs56.86±6.75,MA-CK为63.14±4.12vs57.76±4.88,CI为-0.12 ±1.66vs-1.34±1.65(P<0.05);参数R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献血者献血后各凝血指标初步提示综合凝血功能有所下降,但仍在正常范围内,献血者捐献单采血小板的安全性有保证,但仍需密切观察。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献血者 综合凝血状态

正文

机采血小板是临床常用的血液成分用品之一,血小板绝对值减少或功能低下的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能升高血小板水平、提高其凝血功能,甚至可以挽救其生命1,2与手工血小板相比较,单采血小板具有浓度高、纯度高、红细胞及白细胞污染少等优点3,进行单采血小板输注的患者产生HLA抗体和血小板抗体的几率较低,输血安全性高,在临床上是治疗各种血液疾病、恶性肿瘤、感染性休克、创伤性大出血等危重症的重要手段。采供血机构在采集单采血小板时,为避免采集过程中离体的血液发生凝集,会在采血过程中常规添加ACD作为抗凝剂,而部分抗凝剂伴随着血液回输过程进入到献血者体内,在献血者体内起到一定抗凝作用。本研究通过利用血栓弹力图,对比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在献血前、后的综合凝血状态,初步探讨其凝血功能变化以及捐献单采血小板的安全性问题,为献血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11~3本中心以AMIC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的献血者中,随机选择30献血者作为实验组,所有参与者均对研究内容知情,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19~52周岁(31.37±10.03),既往捐献血小板次数为1~129次(41.90±38.38)不等,每例献血者的体检及血液检测标准符合我国《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血液采集血细胞分离机操作规程操作。

1.2仪器和试剂

AMICUS血细胞分离机及其配套双针一次性耗材(批号:FA19K12168)(德国费森尤斯公司);血液保存液(枸橼酸钠22.0g/L,枸橼酸8.0g/L,葡萄糖24.5g/L)(德国费森尤斯公司);血栓弹力图仪(BVCA-1)及其配套 0.2 mmol/L CaCl2溶液及高岭土试剂(批号:20200801)(宝锐生物科技泰州有限公司);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BC-3000Plus(迈瑞公司)及其配套试剂(血细胞分析用溶血剂、血细胞分析用稀释液)。

1.3献血者捐献单采血小板前查体

献血者符合国家卫生部颁布的《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GB18467-2011)要求,上肢静脉充盈良好;采血前检测外周静脉血血常规符合成分献血(者)标准:450×109L >PLT计数≥150×109L4.0×109/LWBC计数≤10.0×109/L3.5×1012/LRBC计数≤5.5×1012/LHct0.36。献血者1周内均未服用影响血小板质量的药物(如阿司匹林)2次单采血小板采集间隔期≥14,每均捐献单采血小板12个治疗量(2.5×l011/袋)

1.4血栓弹力图参数检测

献血者当次献血前(0min献血结束后5min分别留取外周静脉全血标本约2.7 mL/人(份)至枸橼酸钠抗凝真空采血管中,于采样后<2 hTEG仪检测:加入0.2 mmol/LCaCl2 20 μL/份标本,选择TEG仪上的“Kaolin”模式,将置于室温内15 min复温的的高岭土试剂瓶盖打开,向瓶中注入1 mL混匀的全血标本,拧紧瓶盖,反复颠倒5次后,再拧开瓶盖从中倒出340 μL于测试杯中,升起杯架,将Lever杆移至Test位置,同时机器自动记录凝血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R),凝血形成时间(kinetics timeK),凝血速率(kinetics of clot development,αAngle),最大血凝块强度(maximum amplitudeMA)、凝血指数(coagulation indexCI)的检测值

1.5单采血小板采集

    采血室(时)温度(26±2)℃,AMIC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的抗凝剂与全血设定比例110,维持采集时的血流速度(6070mL/min1个治疗量单采血小板终容量(采集袋中的容量)设定为240mL2个治疗量单采血小板终容量设定为490 mL

1.6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26.0统计软件,检测结果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献血者当次献血前一般情况及血小板参数 见表1

1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当次采血前一般情况血小板参数     n=30x±s

类别

平均值

标准差

性别

男:女            22(73%):8(27%)

/

年龄(岁)

31.37

10.03

既往捐献血小板次数

41.90

38.38

Plt(109L

288.87

66.99

MPV(fL)

7.84

0.66

PDW(%

15.92

0.36

Pct

0.22

0.04

P-LCR(%

21.50

5.02

 

2.2献血者当次采血情况 见表2

2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当次采血情况    n=30x±s

类别

平均值

标准差

捐献治疗量(单位)

1.77

0.43

全血处理量(mL)

2909.40

842.97

ACD用量(mL)

265.97

78.15

采血时长(min)

48.74

11.66

 

 

 

 

 

 

2.3献血者当次献血情况说明

3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前后TEG参数比较 (n=30)x±s


R(min)

K(min)

α(°)

MA-CK(mm)

CI

献血前

5.97±1.20

2.23±0.59

61.23±6.06

63.14±4.12

-0.12±1.66

献血后

5.92±1.05

2.83±0.84

56.86±6.75

57.76±4.88

-1.34±1.65

t*

0.312

6.811

6.081

8.781

5.956

P

>0.05

<0.05

<0.05

<0.05

<0.05

* t0.05/2,30=2.042

 

 3讨论

单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为:采集时一部分全血从献血者的静脉抽出进入一次性无菌管道,根据血液中不同成分比重不同,通过离心机利用物理离心的原理,将血液分层,机器分离出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后,其他的血液成分回输到献血者体内,整个捐献过程大约需要50~90分钟。在采集过程中,为避免血液在管道中凝固,会设定以抗凝剂与全血1:9~1:11比例(本研究设定为1:104,按照1.5mg/kg/min速度添加抗凝剂到血液中。单采血小板过程中抗凝剂使用总量与需要处理的全血量成正比,添加速度于献血者体重成正比,其中有60-70mL/治疗量作为保存液参与所采集的单采血小板保存,其他大部分随分离后的回输血液进入到献血者体内。目前单采血小板过程中使用的抗凝剂多为枸橼酸,其抗凝原理是枸橼酸能与血液中的Ca2+结合形成螯合物,使Ca2+失去凝血功能,钙为凝血过程中必需物质,可促进凝血酶和纤维蛋白的形成,以及激活血小板的释放反应等。枸橼酸盐中的枸椽酸根离子与血中钙离子生成难解离的可溶性络合物枸椽酸钙,此络合物易溶于水但不易解离,使血中钙离子减少,凝血过程受到抑制,从而阻止血液凝固。与此同时,肝脏通过不断代谢清除枸橼酸,释放钙离子,因此,枸橼酸螯合物引起的钙离子浓度降低是短暂的。自开展单采血小板采集以来,献血者捐献后,对自身凝血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一直是业界关心的重点,也是部分人民群众对捐献单采血小板的顾虑

血栓弹力图仪可以系统、有效、准确地综合评估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前后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功能及纤维蛋白溶解全貌[5,6]R反映从凝血机制被激活到纤维蛋白开始形成所用的时间,其长短反映了凝血因子的含量及综合作用强弱,参考区间在5-10minK值代表血凝块形成速率,以纤维蛋白的功能为主,参考区间在1-3minα角代表血块形成的速率,当机体处在极度低凝时α(角)K(时)更直观参考区间在53-73deg);MA-C反映血凝块形成的大小和稳定性的强弱,主要受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2个因素影响,其中血小板的作用约占80%,参考区间在50-70mmCI RK、α和MA按照相应权重计算所得CI=-7.840.65×R0.38×K0.08×α+0.12×MA,反映被检测者体内的凝血综合状态,参考区间在-3-3。本实验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前后TEG参数数据显示如表3,献血后R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献血者献血前后的凝血因子功能差异并不明显K值延长(p<0.05),α角降低(p<0.05),MA-CK下降(p<0.05),CI降低(p<0.05),考虑到在捐献单采血小板过程中添加了抗凝剂,会导致献血者凝血功能有所下降,但都是在正常范围内,不会对献血者的凝血功能造成不良影响。单采血小板时献血者需输注抗凝剂约200ml/治疗量,由于枸橼酸钠抗凝剂体内代谢分解速度很快不会产生蓄积作用,因而对献血者不会产生长期影响7。曾晓悦[8]研究发现经常捐献血小板者对其体内PLTWBCRBCHGBHCT并无明显影响。葛健民的研究表明[9], 由于捐献单采血小板后人体中储存血小板的释放, 献血者在单采后的2~3 d外周血小板数量就很快恢复到采前水平。冯靖的研究表明[5],定期血小板单采对献血者凝血和血小板功能没有有显著影响,这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提示,献血者献血后各凝血指标初步提示综合凝血功能有所下降,但仍在正常范围内,献血者捐献单采血小板的安全性有保证,但是本次研究样本数量相对较少,建议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展开深度探析。

 

参考文献

1周明陈洋王敏潘健王慧茹.机采血小板储存损伤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临床输血与检验.2019,21(02)22-26

2冷亚美王颖莉李亚容严天友李燕龚玉萍沈恺牛挺朱焕玲刘霆,冷上清.血浆置换液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及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8,41(03):221-225

3胡燕吴雅娟杨俊龙张利.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外周血常规的变化.中国输血杂志.2021,34(02)161-164

4赵会霞李蓓刘海霞.抗凝剂比例与单采血小板聚集不良和枸橼酸盐中毒反应关系的探讨.中国输血杂志2013,26(02)139-141

 

5]冯晴叶俊李春燕郭倍婕孔福仙.血栓弹力图仪对定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凝血功能的监测.中国输血杂志.2018Mar31No3285-287

6赵欣欣 蒋奔 宁一明 骆群 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献血功能的影响,临床输血与检验,2015,174:23-25

7 Grau KVasan SKRostgaard Ket alNo association between fre-quent apheresis donation and risk of fracture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analysis from SwedenTransfusion201757( 3) : 390-396

8曾晓悦 反复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外周血象的影响.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0,28(04)409

9葛健民、赵宏想、黄宏亮,等 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后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医药前沿,201228):98-9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