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实践探究
摘要
关键词
高校教育;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正文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2023 年度校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外国文学》的课程思政实践研究”(编号:20231365118)
引言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课程思政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尤其是在外国文学的教学实践中。这种模式旨在通过传统课程内容,如外国文学,来传达和强化政治和社会的价值观。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涉及文学知识的传授,还涵盖了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和思想教育的目标。本研究旨在探讨在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同时保持教学质量和学术的严谨性。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外国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理解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如何在尊重文学作品的原始意义和文化背景的同时,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成为了一个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来源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还涉及到教学方法和学生反馈的处理。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它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点,即在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同时保持学科的学术性和开放性。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又能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1 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分析
在深入探讨课程思政与外国文学教学的融合之前,首先需要对当前高校外国文学的教学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这一分析包括对现有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教师的反馈等多个方面的考察。
1.1 外国文学课程的现状
目前,高校外国文学课程主要侧重于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包括作品的文本分析、作者背景研究以及文学史的梳理。教学方法多样,既有传统的课堂讲授,也包括小组讨论、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和批评写作等互动式教学。然而,这些方法在多数情况下仍然以传递知识为主,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分析能力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学生的接受程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一方面,部分学生对于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另一方面,也有学生对传统的文学教学方式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反馈也表明,如何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面临的挑战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外国文学教学面临着特殊的挑战。首先,教师需要在尊重原著文化和精神的基础上,融入适合本国文化和价值观的教学元素,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日益多样化。不同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个性化教学,兼顾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综上所述,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仍有待优化和创新。面对课程思政的特殊要求和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教师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
2 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原则
在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融入课程思政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策略,尤其在外国文学教学领域。这一部分旨在探究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原则,为高校外国文学教学提供指导。
2.1 课程思政的理论框架
课程思政的理论起源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各专业课程中的实践需求。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其发展经历了由单纯的政治教育转变为注重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强调专业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
教育目标上,课程思政不仅追求知识传授的效果,更强调通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意味着,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在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2 实践原则
在实践原则方面,首先要确保整合思政元素时既忠实于文学作品原意,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既尊重原著文化精神,又巧妙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适应学生需求的策略是实践原则的另一重要方面。这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师需要具备敏感性和适应性,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例如,在教授外国文学经典时,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体现的普遍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 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实践探究
在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既是一种挑战,也是创新教学方法的机会。
3.1 实践模式的设计
设计适用于外国文学教学的课程思政模式首先要求教师精心挑选文学作品并设计相关教学活动。例如,选择乔治·奥威尔的《1984》作为教学文本,不仅因为其在文学上的重要性,而且因为它涉及权力、自由和人性等深刻的主题。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侧重于文本分析,深入解析《1984》中的关键议题,同时介绍其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社会文化环境。此外,教师应通过讨论和写作任务等方式,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与当代社会价值观的关系,以增强其对文学作品的深层理解。
3.2 实践活动的实施
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深入思考。实施方法可以包括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写作任务。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将围绕《1984》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分享各自的见解。案例分析则涉及将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与书中的内容相比较,让学生思考两者间的联系和差异。最后,通过写作任务,学生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例如,他们可以撰写关于《1984》中自由与压迫主题的短文,以此来体现他们对作品深层含义的理解。
4 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在高校外国文学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经验的总结,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课程思政的效果和挑战。
4.1 案例研究
考虑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这里选取了对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的教学实践作为案例。这部作品被选中,是因为它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涉及到道德、美学和个人选择等复杂议题,这为融入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次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对小说的主要内容和背景进行了介绍,然后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的主要主题,如外貌与道德的关系、个人欲望与社会规范的冲突等。通过这些讨论,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还能够联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社会的相关议题。此外,教师还安排了一个特别的项目:让学生围绕《道林·格雷的画像》的主题进行小组辩论,主题包括“美学与道德是否可以分离”和“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的边界”。这种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还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分析。
4.2 经验总结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们得到了一些重要的收获。首先,通过将课程思政融入外国文学教学,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还能在分析和讨论中培养自己的价值观。其次,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和辩论,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这对于深化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
然而,这种教学方法也面临着挑战。一方面,如何在尊重原作文化精神的同时,有效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教师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价值观的形成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开放和包容,允许多元的观点和讨论。
5 学生反馈与评估
为了全面理解和改进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对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是必不可少的。
5.1 学生反馈收集
为了获取学生对课程思政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实施的直接反馈,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问卷设计包括多项选择题和开放式问题,旨在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思政的融入以及整体满意度的看法。
在本学期结束时,共有150名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约68%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的融入增强了他们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约75%的学生认为讨论和辩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然而,也有大约30%的学生表示,他们希望能有更多关于文学作品文化和历史背景的深入讲解。
在个别访谈中,一些学生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如增加更多关于作品作者背景和创作时代的介绍,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同时,也有学生反映,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时显得有些生硬,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更加自然地融入这些元素。
5.2 教学效果评估
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估,我们不仅考虑了学生的满意度,还分析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课程结束时,学生需要完成一份关于所学文学作品的分析报告。评估标准包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深度、批判性思维的展现以及对课程思政元素的反思。
在分析报告的评估中,我们发现约70%的学生能够深刻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主题,并有效地联系到当代社会和价值观。约60%的学生在报告中展现了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独立地对作品进行解读和评价。此外,大约65%的学生在报告中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表明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些元素的融入。
总体来看,学生对融入课程思政的外国文学教学表示了较高的满意度,并在学习成果上表现出积极的结果。然而,也有改进的空间,特别是在如何更自然地融入思政元素以及增加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介绍方面。这些反馈和评估结果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
6 结论
经过对课程思政在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究,本研究得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发现和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改进措施提出了展望。
首先,在研究成果的总结方面,我们发现将课程思政融入外国文学教学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促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例如《道林·格雷的画像》的教学实践,我们看到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背景,还能够在分析和讨论中培养自己的价值观和批判性思维。此外,学生反馈和教学效果的评估也表明,大多数学生对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表示满意,并在学习成果上表现出积极的结果。
然而,研究也揭示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反馈指出,有时思政元素的融入显得生硬,需要更加自然和深入的结合。此外,学生还希望能有更多关于文学作品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介绍,以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如何更有效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同时保持教学的学术性和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可以探索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如案例研究、角色扮演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学的互动性。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加强对文学作品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研究,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自然而有效地融入课程中,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高攀.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化的教学处理——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10):106-109.DOI:10.13398/j.cnki.issn1673-2596.2023.10.024
[2]吴洋.新时代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策略[J].高等教育评论,2023,11(01):25-36.
[3]翁瑜,王贤玉.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实践探究[J].安顺学院学报,2022,24(06):67-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