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语境下卡巴迪进入高校体育课堂的可行性与实施路径
摘要
关键词
高校体育;立德树人;卡巴迪
正文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前言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强调利用体育外交,通过“一带一路”等多边合作平台深化体育交流,扩大体育朋友圈。提倡高效的体育交流活动,促进民心相通,并与国际体育组织及各国家实现务实合作。卡巴迪作为杭州亚运会比赛项目之一,中国尚未参赛。全国卡巴迪推广委员会近年来努力推广卡巴迪,包括举办全国卡巴迪冠军赛、成立高校研究中心等。
卡巴迪结合了力气、团结与智慧的竞技要素,有助于青少年体力和智力发展。它与大学体育的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度契合。中国卡巴迪虽有实践成果,但理论研究不足。目前,关于卡巴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起源、价值解读和引入学校体育的可行性,缺乏深入研究和有效推广策略。文章建议结合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深化对卡巴迪引入高校体育的认识和研究。
1 卡巴迪运动简述
1.1卡巴迪运动内涵解读
卡巴迪起源于古代西亚,类似于中国的“老鹰捉小鸡”游戏,最初用来个人进攻和防守练习,只作为一种民间游戏开展,被称为“群众运动”,在南亚地区盛行。直到1990年北京亚运会,卡巴迪才由一种民间追逐游戏演变为一项体育运动,第一次正式列入洲际性综合体育竞技比赛,并于2004年在印度举办了首次卡巴迪世界锦标赛,2010年广州亚运会加入了女子卡巴迪项目。
卡巴迪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的格斗对抗性项目,是身体与身体的直接对抗,不需要借助任何外界器材,其项目的比赛形式取材于古印度的民间传说,是青少年用来学习和纪念只身深入虎穴奋战众敌的阿布希摩纽勇士的英勇行为,是敌我双方在规定场地内进行交替进攻、防守的一种体育运动,既需要个人单枪匹马的孤勇作战,亦需要团队的并肩作战,具有浓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与集体主义色彩,富含丰富的时代精神内涵。
1.2卡巴迪规则简述
卡巴迪比赛分上下半场,其中成年及青年男子每半场20分钟,女子、青年女子及少年男女每半场15分钟,中间休息5分钟,而在这5分钟内,要求运动员不能离开比赛场地,休息时间结束后,双方交换场地继续下半场比赛。卡巴迪是两支队伍的同场竞技,规定每支队伍人数必须在10~12人之间,每场比赛只7人上场,其余皆为替补。当接收到比赛开始信号后,进攻队员开始发起进攻,规则要求每次进攻只允许一人进攻,且在跨过中线前就要大声清晰地喊唱“卡巴迪···卡巴迪”,并将喊唱持续整个进攻过程至进攻结束,否则对方将获得一个技术分和一次进攻机会。进攻队员每次进攻时间为30秒,在这30秒内,进攻队员凡是触碰到了防守队员身体任意部位,包括头发、衣饰等,并完成了一次或本次有效进攻,那么进攻队员就可以得分,触碰几人,得几分,而被触碰到的防守队员将被全部逐出。当进攻队员完成一次有效进攻返回己方半场时,防守队员必须在5秒内开始进攻,此时攻防角色交换。规则规定:当攻防队员身体已有接触时,进攻队员可不过有效进攻线返回自己半场,进攻得分且不被罚下;若防守方将进攻队员擒住,使进攻队员在30秒内不能返回进攻方半场,则进攻失败,防守成功得1分;若一方连续两次进攻都未得分,那么第三次进攻必须要有得分产生,否则进攻方被淘汰,防守方得1分并复活1名队员。
1.3卡巴迪的功能与特点
卡巴迪是一项以少击多,以多围少的交替攻防的体育运动项目,从卡巴迪的历史溯源来看,卡巴迪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其扎根于基层,不仅是东南亚民众的一种生活文化习性,同时也体现着奋勇拼搏、不轻言放弃、绝对团结的团队精神,能充分激发团队的凝聚力和内驱力;从卡巴迪的运动形式来看,进行卡巴迪运动时攻防双方会产生身体与身体的直接接触,不仅有追击进攻、围追堵截,亦有奋勇突围、绝地反杀,具有很强的对抗性,除此之外卡巴迪运动规则简单,便于参与者短时间内就能自如参与其中,具有很强的游戏体验感,能满足其心理需求;从卡巴迪的锻炼效果来看,卡巴迪具有很大的锻炼价值,要求参与者充分调动身体的各个部位,充分发挥参与者的灵敏、速度、耐力等综合素质,促进参与者体质健康;从卡巴迪的技战术来看,卡巴迪以取胜为最终目的,不仅是个人进攻与集体防守的同场较量,亦是技术、团队协作能力的较量,更是攻防双方战术、智慧的较量,攻防双方只有充分发挥各自的智能、体能、技能等综合素质,才能有效达到进攻、防守的目的。
2 卡巴迪运动引入高校体育课堂的价值意义
2.1 强身健体,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卡巴迪结合了瑜伽、摔跤、柔道、跆拳道等运动特点,需具备敏捷性、肺活量、肌肉协调性和快速反应能力。进攻时,队员需高声喊唱并完成有效进攻与安全返回,对心肺功能是极大的锻炼。卡巴迪节奏快,进攻与防守转换仅5秒,要求运动员具备力量、速度、柔韧性、灵敏性和耐力,以及体能、专注力和抗压能力,确保技战术表现和比赛心态稳定。
2.2 培智培能,激发学生智慧潜力
卡巴迪是唯一以个人为进攻、团体为防守的体育运动。进攻队员需充分利用身体协调能力和灵活思维,规划进攻路线、时机和对象,同时布疑阵迷惑防守方。防守队员需与队友协作,根据进攻者动作、意图调整防守计划。卡巴迪是体能和智慧、团队协作能力的较量,攻防战术影响比赛结果,激励学生学习、积累经验,制定最优战术。
2.3 立德树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卡巴迪要求运动员具备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品质。在比赛中,进攻者需克服恐惧,运用智慧和力量;防守者需团结协作,注重个人及队友安全。攻防双方需遵守规则,禁止采用危险动作,强调保护对手和队友的安全,体现关爱他人、诚信竞赛的精神。
2.4 砥节砺行,提高学生抗压能力
卡巴迪是一项能够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增强抗压受挫能力的运动,同时激发竞争意识和促进心理健康。作为一种对抗性格斗项目,卡巴迪的得分方式是进攻者触及防守者身体各部位。进攻者在每轮进攻中需不断尝试和调整战术,面对失败时要保持稳定心态,不被一时的挫折击垮。防守者需时刻保持警惕,专注于进攻者的动作和意图,稍有松懈即可能失分。比赛中,不论是进攻还是防守,参赛者都需持续地进行战术调整和心理调适,从而培养面对失败的从容态度和抗压能力。此外,卡巴迪比赛节奏快、负荷大,运动员需具备良好体能和坚强意志,以积极完成比赛。
3 卡巴迪引入高校体育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3.1 时尚休闲,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21世纪的体育运动不再仅是锻炼的工具,而是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反映出时代的人文精神偏向体育的娱乐游戏功能。目前高校体育课堂常面临教学内容单一、方法陈旧等问题,导致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卡巴迪这种类似“老鹰捉小鸡”的运动游戏,以其游戏性和娱乐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竞争精神,活跃课堂气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3.2 形式新颖,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卡巴迪作为一项新颖的体育运动,融合了游戏性、娱乐性与健身性,提供了一种轻松愉快的练习环境。它能促使学生在玩耍中锻炼,释放学习生活压力,有助于心理健康,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3.3 入门简单,维持学生参与兴趣
卡巴迪的入门门槛低,无需复杂技术动作,只需掌握基本规则和简单的跑动躲避技巧。这避免了学生因练习高难度技术动作而感到枯燥或退缩。作为一种攻防循环交替的集体运动,卡巴迪让每位参与者都有强烈的参与感,保持学生的持续兴趣。
3.4 经济实惠,减少体育经费投入
卡巴迪作为一项经济实惠的运动,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低,减少了高校在体育运动上的经费投入。这种运动可以在任何平坦、柔软、不滑的场地进行,无需购置专门器材,降低了学生和学校的经济负担,同时也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身心。
4 卡巴迪引入高校体育课堂的实施路径
4.1 借助亚运赛事,提升卡巴迪社会影响力
卡巴迪运动在中国需要更多影响力和宣传以促进其发展。借助2023年杭州亚运会的机会,可以大力推广卡巴迪,提高其社会认知度。首先,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建立卡巴迪智能化数据库和网络平台,增强信息流通,让更多人通过网络了解卡巴迪。其次,利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如微信、抖音等,实时更新卡巴迪的发展动态,拉近与民众的关系。此外,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权威信息,建立正面形象。还需推进卡巴迪进入学校课堂,增强其在青少年中的普及。
卡巴迪在中国尚未广泛普及,需要通过各级各类活动提升其社会影响力。一方面,应将卡巴迪培训活动由线上转为线上线下结合,加强实践学习和交流。另一方面,举办高质量的卡巴迪赛事,打造专属品牌,提升经济和文化价值,满足参与者的表现欲望和获得成就感,激发参与积极性。
为增强卡巴迪运动的吸引力,可以创新表现形式,保持规则导向。借鉴成功案例,如安徽工程大学的四人制卡巴迪挑战赛,缩小参赛单位,促进宿舍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同时,推广雪地卡巴迪、沙滩卡巴迪等多样化形式,增加趣味性,吸引更多人参与,减少天气和场地限制的负面影响。
4.2 注重成果转化,扩大卡巴迪专业人才规模
人才是卡巴迪在中国成功开展的关键。卡巴迪在中国尚缺乏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目前主要依赖于专业人才推广。人才培养应涵盖教师、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等。要在现有基础上注重成果转化,扩大专业人才规模:首先,调整人才队伍结构,培养多栖人才,鼓励不同身份间的转变,如教师向教练员、裁判员转变。其次,强化理论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循环系统。再次,加强与卡巴迪强国如印度、巴基斯坦的交流,将引进的人才转化为中国卡巴迪发展的中坚力量。最后,加强赛事培养,提升技战术水平和执教、执裁能力,增加卡巴迪的观赏和娱乐价值。
4.3 加快体系构建,增强卡巴迪发展活力
卡巴迪作为在中国较为陌生的运动项目,需构建完善的体系支持其发展,包括人才培养、赛事管理、运营管理、运动研发等方面。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做好顶层设计,利用现代化技术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其次,在赛事管理方面,设立专门部门,统一管理赛事,使之常规化、有序化。再次,在运营管理方面,借鉴其他项目经验,结合卡巴迪实际情况,建立全面的运营体系。最后,在运动研发方面,加强本土化传播方式探索,发展卡巴迪课程和游戏,丰富理论与实践研究。
5 结语
综上所述,将卡巴迪引进学校体育课堂、引进教育系统是中国卡巴迪推广的重要途径,也满足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课程思政建设的需要,不仅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能促进中国卡巴迪后备人才的培养,提升项目竞争力,填补亚运会空白。但目前卡巴迪在中国还属于“新项目”,影响力远低于其他传统项目,在中国的发展道路既阻且长,因此要紧紧抓住杭州亚运会契机,坚持卡巴迪进校园,坚持开展卡巴迪各类赛事,打造卡巴迪品牌赛事,形成品牌效应,提升卡巴迪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3-07-14].https://www.sport.gov.cn/n315/n330/c23655706/content.html.
[2]薛保红.奋斗的卡巴迪:力气、团结、智慧的较量[N].中国体育报,2023-05-17(7).
[3]布特,李佼慕,闵思成.新时代立德树人体育教育新理念的哲学内涵与时代价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06):96-107.
[4]陈兵.“卡巴迪”运动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科技,2012,33(04):139-140+153.
[5]叶条凤.从广州亚运会看中国卡巴迪项目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1,32(03):14-16.
[6]孙民治.“卡巴迪”项目简介[J].体育教学,1990(01):87-91.
[7]徐小虎,方明,郁洁等.试论卡巴迪项目在中国开展的可行性[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2,31(01):57-59.
[8]毛伟民.论卡巴迪的历史沿革及其文化内涵[J].体育文化导刊,2013(07):115-118.
[9]商占群,董静静,王新根.核心素养理念下校园卡巴迪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青少年体育,2018(11):125-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