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趣味教学法的意义和对策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趣味教学法;意义对策
正文
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孩子学术生涯的起点,承载着为他们未来学习奠基的重任,尽管小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还在发展中,但数学—这门既实用又考验思维的学科—对他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对小学生而言,可能会带来理解上的困扰,他们的思维尚未成熟到能够像成人那样深入分析问题,因此,数学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更为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更深入地探索数学知识,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教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专业又实用,旨在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一、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实践意义
(一)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需要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核心地位,对于小学数学学习来说,兴趣更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关键因素,小学生正处于学习习惯和基础知识的塑造期,因此,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为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大胆创新,打破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趣味教学法的引入,就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尝试,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数学学习环境,在这样的课堂中,数学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现,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起内心对数学的热爱和追求,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专业又富有创意,能够为小学生打造一个充满智慧与欢笑的数学学习天地。
(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创新的需要
在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中,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为先导,采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桎梏,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新的生机,趣味教学法的引入成为这场变革的亮点。趣味教学法以其独特的魅力,有效地解决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枯燥乏味问题,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技术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利用信息化资源拓展教学内容,这些都为小学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是对现代教育改革理念的深入实践,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为构建高效、生动、富有吸引力的数学课堂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对策
(一)教学语言幽默化
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尽管教师拥有各种先进的教学工具,但教学语言仍然是最直接、最具影响力的教学手段,对于思维正在发展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语言是他们获取、理解知识的桥梁,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凝练的语言,将数学的抽象概念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化解数学的枯燥与抽象,使其变得生动有趣,是每位教师都需要面对的挑战。例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比喻,将小数与生活中的实例相互结合,如:“想象一下,一个新生儿宝宝,他的身长平均只有0.5米,这个0.5米,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半,也就是1/2,但是,用小数来表示,它就变成了0.5,这个小数点就像是一个魔法标记,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很小但很重要的数,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小数呢?它们又代表了什么含义呢?”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对小数有了直观的认识,还激发了他们探索数学世界的兴趣。
同时,教师的非语言交流方式,如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也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力,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如讲到重点或难点时,教师可以适当提高音量、放慢语速,并辅以手势或表情来强调知识点的重要性。教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一个小狮子,他要去找外婆,但是他不记得外婆家的房子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了,你们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接着,教师可以展示相关图形,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看,长方形的两边像不像小狮子的长耳朵?而正方形的四边都一样长,是不是很像小狮子的四个小爪子?”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点,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
(二)教学内容故事化
故事和儿歌作为小学生最喜爱的两种教学形式,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巧妙地将数学概念、计算方法等学习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听故事、唱儿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数学知识。
以一年级下册“元、角、分”这一单元为例,学生对人民币的单位值和单位换算常常感到困惑,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点,教师可以创作一首简单上口的儿歌:“人民币,三兄弟,元角分,来相聚。手拉手,齐步走,换算规则要牢记。”通过这首儿歌,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人民币的单位值和单位换算方法,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除了儿歌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生动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如在课堂上讲述一个名为《小熊卖鱼》的故事:小熊为挣钱给妈妈看病,每天起早贪黑地捕鱼卖鱼,一天,它遇到了狐狸、黑狗和老狼三位顾客,在卖鱼的过程中,小熊遇到了一个问题:如何合理地定价才能既不亏本又能让顾客满意呢?通过这个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设置悬念和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如当小熊遇到定价问题时,教师可以请学生们帮助小熊算一算账,看看小熊的定价是否合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行为,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传递勤劳、孝顺等价值观,实现数学教育与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故事和儿歌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态度,如在《小熊卖鱼》的故事中,小熊的勤劳和孝顺可以感染到学生,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通过儿歌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这些积极的数学情感和态度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续的学习动力。
(三)教学情境生活化
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未像现在这样紧密,既是生活的抽象提炼,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有力工具,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正努力跨越抽象与生活的鸿沟,让学生在生活的点滴中捕捉数学的影子,感受它的魅力,并学会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在“年、月、日”教学中,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方式,而是从每个学生的生日切入,引导他们自然而然地进入这一主题,通过展示年历卡,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大小月、平闰年等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主动思考这些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如为什么二月只有28天?闰年的二月又有什么特别之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时间观念,更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在“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教学中,教师则采用了更加生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逛商场的情境,让学生在选择玩具、计算总价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了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浪潮中,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桎梏,不再只注重学生的分数,探索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新活力,是教师追求的高效教学目标,教师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学术旅程筑牢基石,旨在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助力他们在知识的瀚海中扬帆远航,探索未知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卢艺.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策略应用——以《认识时间》教学为例[J].小学生(下旬刊),2020(09):37.
[2]房胜国.由“经历”走向“经验”——谈“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的“回顾与反思”[J].小学生(中旬刊),2020(09):70.
[3]孟令巧.寓数于行,以形助数——浅谈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生(中旬刊),2020(09):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