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学生德育状况调研报告——基于某医学专科院校4944份样本的调查分析

期刊: 创新科技研究 DOI: PDF下载

谭卫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

为了更好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德育状况,包括对国家发展的关注度和对社会责任的认同感,通过对我校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研,发现学校德育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学校根据这些反馈信息,更好的改进德育教育,提高教育水平和效果,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德育;调研

正文

引言

为准确把握我校大学生德育状况,更好地为大学生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校面向三个年级学生,进行德育状况调研工作。采取线上匿名问卷调查方式等形式,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等基本情况。调查结束后,坚持“调查”为基,“研究”为用,对反馈的调查分析数据认真总结思考,并结合实践与思考,详细分析当前我校学生的德育状况,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的对策建议。

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于2023年4月初开始,历经两周,通过学校校内智慧医专信息平台向全校学生发放“2023 年大学生德育状况调查问卷”,共收集4944位不同系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数据信息。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大一占比45.69%、大二占比32.12%,大三占比22.19%。调查对象的专业分布情况,临床医学系占比25.53%,健康与康复系占比11.45%,护理系占比29.63%,口腔医学系占比15.98%,药学系占比12.46%,医学检验系占比4.94%,基础部占比0.02%,全校7个系部学生都有不同比例的参与。

在调查问卷的性别、户籍、政治面貌地分布上,其中男性24.94% , 女性75.06%;来自城市20.35%,来自农村79.65%。女性填写调查问卷高出男性50.12个百分点,农村生源高出城市生源59.3个百分点,符合我校女生多,学生大多来源于农村的生源特点。从所调查的大学生的政治面貌来看,44.6%的学生是共青团员,11.68%是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群众为43.73%,总体调查数据分布符合预期设想。

调查问卷主要从生活状况、人际关系、心理状况、就业趋向、政治取向、课程思政、价值观等七个方面,来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的调研。

2 调研分析

2.1生活状况

2.1.1在校生活消费

我校学生每月花费在1000—1500元的为58.52%,学生的生活消费水平整体中等,1000元以下的25.04%,这部分学生属于低消费水平,水平差距不大,大多数属于中等水平。1500—2000元的为13.17%,超过2000—3000元的2.61%,超过3000元的0.66%,从学生的消费水平上可以看出,调查结果符合79.65%的学生来自农村的这一家庭背景特点。

2.1.2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课余时间的安排

大学生活与高中的学习模式大相径庭。本次调查揭示了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余时间安排的多样性。与高考前的高压学习环境相比,大学生活显得相对宽松。尽管学生远离家庭,缺乏家长的直接监督,但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学生(88.98%)全程投入课堂学习,并在课余时间优先考虑学习(86.79%)。仅有极少数学生(0.87%)表示对学习不感兴趣,而其他一些学生(9.10%)表示偶尔参与课堂学习或一边上课一边做其他事(1.05%)。

在课余时间的安排方面,大多数学生(86.79%)选择阅读和学习。此外,网络娱乐(61.63%)、参与社团活动(55.28%)和创新实践也是学生常见的课余活动。社团活动尤其重要,因为它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社交机会,有助于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习和成长。值得注意的是,相对较少的学生(23.64%)选择在大学期间交友或谈恋爱,这可能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恋爱和婚姻的态度变化。

2.1.3上网的关注点和对官媒、自媒体的态度

网络使用方面,绝大多数学生(76.48%)上网主要是为了娱乐放松。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和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在年轻人中特别受欢迎。21.36%的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1.38%的学生活跃于在线论坛,积极参与讨论。

关于信息来源的可信度,调查显示63.41%的学生对官方媒体“比较信任”,15.39%“非常信任”。对于网络大V,35.54%的学生表示“比较信任”或“非常信任”。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对官方媒体持怀疑态度(16.38%表示“不太信任”,1.01%表示“完全不信任”)。官方媒体和网络自媒体在学生信息获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信任度的差异。

总结来看,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余时间安排反映了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多元化理解。学校应该认识到网络对学生影响的重要性,积极利用各种媒介,如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来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和信息传播,以增强网络育人的效果。

2.2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对正在进行职业化准备的大学生群体有特殊意义。对人际关系“较为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学生占比最多,分别为62.88%和31.69%,只有0.42%极少数的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非常不满意”,还有5%的学生“不太满意”。

家庭关系方面,52%的学生和父母关系非常融洽,经常交流,亦师亦友。还有将近45.66%的学生表示,虽然和父母关系融洽,但是思想上有代沟。只有少数2.22%的学生与父母关系一般,基本上不交流;还有极少数学生,反感父母,有很深的隔阂,无法沟通的学生,这个群体为0.12%。这说明新时代下的父母,尤其是00后的父母,一定程度上还是很开明的,他们知道如何正确地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但也有极少数生活满意度较差,极少数部分学生需要与父母和周围朋友加强沟通交流。

62.12%在校学生对自己目前生活“比较满意度”,30.12%“非常满意”,6.74%“不太满意”,仅有少数1.03%的学生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极为不满意。

2.3心理状况

2.3.1面临的压力

本次调查关注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和心理状况。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89.57%)心理状态良好,表现出较强的抗压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状况。但仍有一部分学生(9.65%)感到压力大,不知如何应对,甚至有0.79%的学生因压力影响了日常生活。学业和就业是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分别占43.12%和28.26%。此外,家庭经济状况、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也是引起学生心理困扰的因素。大多数学生抗压能力强,心态健康。

2.3.2缓解压力的方式

在压力缓解方面,95.55%的学生能通过转移注意力、顺其自然或发泄等方式疏解压力。约15%的学生选择压抑自己,或通过网络寻求帮助,或求助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

在寻求心理支持时,70.13%的学生倾向于向同学和朋友寻求帮助,24.41%寻求家庭支持,3.78%通过网络寻求帮助,而只有1.68%会主动寻求专业心理辅导。这一点值得关注,表明学生在选择求助渠道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

针对这些发现,学校需要积极开展心理教育,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心理压力。同时,家长和老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家长和老师也应掌握心理健康知识,避免对心理问题存在误解。当自我调节无效时,学生应寻求专业帮助,如心理咨询,而不是逃避或压抑心理问题。

2.4就业趋势

本次调研关注大学生就业趋势和政治取向。在就业方面,大学生表现出成熟的就业心态。73.1%的学生倾向于选择与专业对口的工作,91.69%的学生对未来有明确的短期或长期规划。然而,仍有不到一成的学生在就业规划上显得无所适从,这需要学校和老师的积极引导。

大多数毕业生(85.66%)倾向于选择体制内工作,主要由于其稳定性和社会经济冲击较小的特点。同时,65.8%的学生表示愿意尝试自主创业,体现出学生面对就业形势的适应性和现实认知。对于医学专业学生而言,进入基层工作不仅有助于缓解基层医疗人员短缺问题,也能减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2.5政治取向

在政治取向方面,调研显示大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持积极态度。共青团员占44.60%,群众43.73%,入党积极分子9.43%,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2.25%。高达97.9%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88.57%信仰共产主义,94.07%向往加入中国共产党。93.95%的学生入党动机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然而,也有少数学生(2.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表现出不关心或缺乏信心的态度,0.73%的学生有宗教信仰。还有5.93%的学生对加入中国共产党持不向往或未曾考虑的态度,反映出一小部分学生存在政治冷漠的倾向。这些结果显示出大学生在就业和政治取向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6课程思政

2.6.1课程思政的影响

调研显示,83.70%的学生认为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74.94%认为课程思政对其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明显,仅有少数学生觉得效果一般(23.69%)或差(1.38%)。在专业课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91.71%的学生认为对价值观形成有积极作用,81.09%认为能开阔视野。然而,有学生担忧这可能占用专业学习时间(13.03%)或影响专业内容关注(12.84%)。调研表明,学生对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课程改革持积极态度。

2.6.2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作用

学生价值观和政治立场受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影响(64.68%),同时受学长和同学(52.53%)及学校思政课或党团组织(45.91%)影响。在思想引领方面,辅导员(44.72%)和思政课老师(16.30%)对学生影响显著。

2.7价值观

2.7.1牢固树立政治意识

大多数学生(87.38%)认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十分必要,11.06%认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更加重要。相对少数学生认为爱国主义过时(0.63%)或无所谓(0.93%)。对于中美关系、台海政治问题,95%学生表现出高度关注。在政府反腐、扶贫、社保等工作上,88.49%学生非常满意。

2.7.2坚定制度自信

68.93%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入了解,30.4%大致了解但说不清具体内容。对于“四个自信、两个维护、两个确立”的内容,36.93%学生非常了解,44.56%了解,16.99%了解较少,1.52%完全不了解。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深刻认识,但仍有小部分学生(1.52%)对此表示不了解或不清楚。

3 对策建议

3.1重点关注部分群体,精准开展学生德育工作

通过问卷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有少部分学生,他们对“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是“偶尔参与”和“上课同时做其他事情”,对官方媒体“不太信任或完全不信任”,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与父母间的关系、同学人际关系“不太满意或极为不满意”,有个别学生有很大压力,并且已经严重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关心”或“没有信心”认为“爱国主义已经过时了”“无所谓”,对是否加入中国共产党,“不向往”“没想过”,以上这些群体,需要引起重视,需要加强日常引导,防患于未然。

3.2注重思想引领,创新方式方法,提升思政工作水平

本次调研强调了加强课堂教学主阵地,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调查建议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观看经典影视、微电影,参与社会实践,访问校内红色场馆等,创新思政工作方法,提升其实效性。例如,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从而获得思想的提升和洗礼。同时,稳固传统宣传阵地的基础上,增强新媒体的使用,如互联网+、微信、微博等,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将思想引领融入生活、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此外,发挥社团组织的凝聚力,鼓励学生参与思政工作,如学生社团组织、学生自治等,让学生成为思政工作的主体,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开展先进典型选树活动、优秀班集体、红旗团支部、优秀毕业生评选等活动,并在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展示优秀事迹,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荣誉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同时,通过举办主题讲座、研讨会、演讲比赛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激励他们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最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关键,打造一支稳定、高素质的学生思政队伍。调查显示,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和政治立场影响显著,故需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需求,关注他们的兴趣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和策略

参考文献

[1]林洪冰,郄海霞,温小平.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基于海南55027份样本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9,(12):64-69.DOI:10.19633/j.cnki.11-2579/d.2019.0162

[2]杜德省.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与分析——基于山东省5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33(10):10-13.

[3]刘文林,李庆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广东高校为例[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4(04):25-28.DOI:10.13775/j.cnki.cn61-1472/g4.2020.04.007

[4]宋钊,方传玺.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与分析——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J].职业时空,2011,7(07):164-166.

[5]林洪冰,郄海霞,温小平.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基于海南55027份样本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9,(12):64-69.DOI:10.19633/j.cnki.11-2579/d.2019.016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