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勘查在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
摘要
关键词
水文地质勘查;建筑工程设计;地下水文条件
正文
一、水文地质的概念
水文地质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核心在于研究地下水体在地质体中的分布、运动、成因以及与地质结构的相互关系。此学科在深度上整合了水文学和地质学的知识,旨在深刻理解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水文地质的关注焦点包括对地下水位、水文地层和水文构造等要素的系统分析,以揭示地下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水动力学行为、补给机制等复杂规律。这些研究不仅对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指导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确保地下环境的稳定具有深远意义,同时也为防范地下水灾害、推动可持续地下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水文地质勘查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一)水文地质勘查的基本内容
水文地质勘查是为了全面了解地下水文环境和地质条件,为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其基本内容涵盖多个方面,第一,地下水文环境调查,通过详细测定地下水位、水质、水文特征等,绘制水文地质剖面,描绘地下水位的分布、流向及季节变化。第二,地质条件调查包括对地层结构、岩性、土质等的勘查,评估基岩的强度、透水性和承载能力。水文地质剖面分析以及孔隙参数测定则通过测定渗透系数、孔隙度等参数,揭示地下水文情况的空间变化和透水性。第三,进行地下水化学分析,关注水中是否含有腐蚀性物质,评估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地下水动力学分析则研究地下水流动的动力学特性,预测地下水的变化趋势。最后,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评估地下水资源的储量和可持续利用条件。
(二)常用水文地质勘查方法
(1)地面观测法:利用地面设施或自然现象,对地下水的水位、流量、水质、水温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测量,以了解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和分布规律。地面观测法包括水位观测、流量观测、水质观测、水温观测等。
(2)钻探法:利用钻机在地表或地下钻孔,以获取地层、岩石、土壤的样品或信息,以及安装观测井或抽水井等。钻探法是水文地质勘查中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可以获得地下水的储量、水压、水位、水质、水化学组成等数据。
(3)物探法:利用地球物理学的原理和仪器,对地下水的电性、磁性、重力、声波、地震波、放射性等物理特征进行测量,以推断地下水的存在、分布、运动、水文地质条件等。物探法是水文地质勘查中的一种辅助方法,可以提高勘查的效率和精度,减少钻探的数量和深度。
(4)试验法:利用人工或自然的刺激,对地下水或地层进行试验,以观察和测定地下水的反应,从而推断地下水的水力特性、水文地质参数等。试验法包括抽水试验、注水试验、示踪试验、渗透试验等。
(三)现代技术在水文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技术在水文地质勘查中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勘查的效率和精度,同时拓展了勘查的范围和深度。第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水文地质测绘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卫星和航空遥感,可以获取地下水和相关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信息,以制作水文地质图,系统反映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和规律。这为水资源的科学评价和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了基础资料。第二,地球物理技术的运用使水文地质勘查更加全面。电法、地震法、磁法、重力法等方法用于探测地下水的分布范围、埋深、流向、流速、水质等特征,为水文地质测绘和钻探提供辅助信息。同时,电阻率成像法、地震成像法、磁共振法等新技术帮助获取含水层和含水岩组的详细参数,丰富了地下水的水文地质数据。第三,数值模拟技术在水文地质研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和数值模型,可以评价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可持续性和生态效益,提出科学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建议。此外,数值模拟技术还能预测地下水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为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保护提供有力依据。
三、水文地质勘查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一)建筑设计中的水文地质考量
(1)地下水位和地下水压力影响基坑的开挖深度、支护方式、排水措施、基础形式、地下结构的防水、隔水和抗浮等。一般情况下,地下水位越高,地下水压力越大,对建筑设计的要求越高,施工的难度和风险也越大。
(2)地下水流动和水文地质边界影响基坑的稳定性、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地下水的污染和防治等。一般情况下,地下水流动越强,水文地质边界越复杂,对建筑设计的要求越高,施工的难度和风险也越大。
(3)地下水化学和水质影响建筑材料的耐久性、地下水的利用和保护、地下水的污染和防治等。一般情况下,地下水化学和水质越差,对建筑设计的要求越高,施工的难度和风险也越大。
(二)水文地质资料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水文地质资料是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水文地质资料的质量、数量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建筑设计的合理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1)水文地质资料的质量:水文地质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代表性。水文地质资料的质量高,能够反映工程场地的真实水文地质条件,为建筑设计提供可信的依据,避免设计过程中的误差和风险。水文地质资料的质量低,可能导致工程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被误判或忽略,造成建筑设计的不合理或不安全,增加施工的难度和成本。
(2)水文地质资料的数量:指水文地质资料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水文地质资料的数量足,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工程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为建筑设计提供充分的依据,优化设计方案和参数。水文地质资料的数量不足,可能导致工程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被遗漏或不清楚,造成建筑设计的不完善或不适应,降低设计的效果和效率。
(3)水文地质资料的可靠性:指水文地质资料的时效性、稳定性和一致性。水文地质资料的可靠性高,能够反映工程场地的当前和未来的水文地质条件,为建筑设计提供有效的依据,保证设计的可行性和持久性。水文地质资料的可靠性低,可能导致工程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或差异,造成建筑设计的失效或失效,影响设计的质量和寿命。
(三)基于水文地质数据的建筑结构设计
基于水文地质数据的建筑结构设计是指根据水文地质资料,采用相应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建筑结构的形式、尺寸、材料、强度、刚度、稳定性、耐久性等进行分析和计算,以满足建筑功能、安全和经济的要求。
(1)基础设计:根据水文地质资料,选择合适的基础形式,确定基础的位置、深度、面积、厚度、倾斜角等,计算基础的承载力、沉降、抗浮、抗滑等,以保证基础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基础设计要考虑地下水位和地下水压力的影响,采取必要的防水、隔水、排水、加固等措施,防止基础受到地下水的侵蚀、浸泡、浮起、冲刷等危害。
(2)地下结构设计:根据水文地质资料,选择合适的地下结构形式,确定地下结构的位置、深度、平面布置、断面形状等,计算地下结构的受力、变形、稳定性等,以保证地下结构的功能和安全。地下结构设计要考虑地下水流动和水文地质边界的影响,采取必要的支护、防水、隔水、排水、加固等措施,防止地下结构受到地下水的渗漏、突涌、管涌、流砂等危害。
(3)建筑材料设计:指根据水文地质资料,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确定建筑材料的种类、规格、数量、质量等,考虑建筑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等性能,以保证建筑材料的适用性和耐久性。建筑材料设计要考虑地下水化学和水质的影响,采取必要的防腐、防锈、防碱等措施,防止建筑材料受到地下水的腐蚀、侵蚀、溶解等危害。
四、水文地质勘查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一)施工前水文地质勘查的重要性
施工前水文地质勘查是在建筑工程动工前对工程场地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调查和评价的过程。其重要性体现在为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上,通过提供地下水位、流动、压力、化学特性等参数,指导选择合适的基坑深度、支护方式、排水和防水措施,以及建筑材料和防腐措施。此外,施工前水文地质勘查还为施工风险的评估提供依据,发现和预测可能存在的水文地质问题,如渗漏、突涌、流土等,有助于降低施工的安全和质量风险。最重要的是,施工前水文地质勘查为施工效益的评估提供了基础,能够预测水文地质条件对施工成本、进度、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影响,从而优化施工效益,提高施工的经济性和效率。通过全面了解地下水文环境和地质条件,施工前水文地质勘查确保了施工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二)施工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应对策略
施工中水文地质问题指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或人为因素的干扰,引发地下水渗漏、突涌、管涌、流土、地下水污染、地下水过度开采、地下水灾害等各类问题,直接影响施工的安全、质量和效率。为应对这些挑战,一方面,加强水文地质监测和预警。通过实时观测和分析工程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位、流量、压力、化学成分等参数,能够及时发现并预测潜在的水文地质问题和危害,提供预警信息和处理建议,以便施工单位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避免或减轻水文地质问题的发生和影响。监测和预警手段包括水位观测、流量观测、压力观测、水质观测、物探观测、试验观测、水文模拟等多方面方法。另一方面,实施水文地质防治和处理也至关重要。根据水文地质监测和预警的结果,采取技术和措施,如地下水排水、防水、隔水、加固、防腐、防污、防灾等,以防止或减缓水文地质问题和危害的发生,确保施工的整体安全、质量和效率。
(三)水文地质资料在施工监控中的作用
施工监控在建筑工程进行过程中涉及质量、进度、安全和环境等多个方面。水文地质资料在施工监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为施工质量的控制提供了基础,通过反映工程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变化,能够指导和参考施工质量标准和要求的确定与调整,帮助监测和评价施工质量,同时发现并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供改进和提升施工质量的建议和措施。同时,水文地质资料还为施工进度的控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引导和参考施工进度的计划和安排,监测和评价施工进度,发现并分析潜在的进度问题和延误,为制定优化和提高施工进度的措施提供了支持。此外,水文地质资料对施工安全的控制也具备关键性的影响。通过揭示工程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变化,这些资料能够确定和调整施工安全标准和要求,提供指导和参考,监测和评价施工安全,同时识别并分析潜在的安全问题和事故,提供预防和处理施工安全问题的建议和措施。最后,水文地质资料为施工环境的控制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揭示工程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变化,这些资料能够确定和调整施工环境标准和要求,提供指导和参考,监测和评价施工环境,同时发现并分析潜在的环境问题和影响,为改善和保护施工环境提供建议和措施。
结论
水文地质勘查是确保工程安全、可行性和经济性的不可或缺的步骤。通过深入了解水文地质的概念与重要性,以及对基本内容和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为工程提供全面的地下水文环境和地质条件信息。在建筑设计阶段,水文地质勘查涉及基坑设计、基础稳定性等,为设计方案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而水文地质资料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基础工程、排水系统和材料选择。施工前水文地质勘查的重要性在于为施工方案提供可靠依据,降低施工风险,而在施工过程中的水文地质问题应对策略主要包括加强监测与预警、实施防治和处理。水文地质资料在施工监控中的作用则在于提供实时数据支持,为决策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综合而言,水文地质勘查在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全面应用不仅为工程提供了科学基础,也确保了工程安全、高效、经济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杜金刚. 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查中的体现与方法研究 [J]. 低碳世界, 2021, 11 (04): 108-109.
[2] 吕江漫. 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勘查的地位及内容研究 [J]. 西部资源, 2021, (02): 98-100.
[3] 李跃武,冯建明,刘代飞等. 水文地质勘查在环境地质勘查中的应用分析 [J]. 世界有色金属, 2020, (19): 211-212.
[4] 米涛,曾波.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查相关问题分析 [J]. 居舍, 2019, (20): 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