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程视域,优化作业设计——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实施策略研究

期刊: 世界·教育前沿 DOI: PDF下载

武孟超

上海市嘉定新城普通第二小学 上海市 201821

摘要

作业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教育活动之一,作业设计和实施的质量,从某种角度会直接影响课程目标的达成,更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核心要素。减轻作业负担是“双减”的重中之重,“怎么减”成为当下改革研究的焦点。平日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作业对知识、技能的巩固作用,往往忽略了作业的育人功能。作业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毅力,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培养元认知能力,培养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的能力,以及培养自主管理时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对作业设计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在“双减”政策直指课堂教学“增效提质”的今天,我们每位教师都应站在课程视域的角度设计作业,充分彰显课程育人、作业育人的功能,不要重数量轻质量、重竞争轻合作、刻板单一、机械重复的作业消耗学生的课余时间,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如何让高质量作业与课堂协同发挥对学生成长的价值,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

作业、课程、视域

正文


    一、落实目标,夯实基础

基础型作业是课程的一个主要环节。教师需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自主设计适切的作业目标、内容与评价任务,已达到巩固知识技能、夯实基础的目的。语文学科侧重于强调学生的“听、说、读、写、悟”几方面能力。基于对这几方面能力的培养,及结合单元及课程教学目标,通常会设置相应基础性作业。如课前预习作业、课中练习作业和课后延伸作业。布置此项作业时应注意:一是平衡好语数英三科作业时间,三门学科加在一起每日不超过1小时;二是难度适宜,不因简单而失去练习的意义,也不因难度太大使学生丧失信心;三是类型多样,内容逐层加深,具有梯度。让学生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在设计基础性作业的过程中,要注重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和逻辑性,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如创设趣味情景,激发学生做作业兴趣。所创情境可以来自课文内容、童话故事、现实生活等,情节设计合乎常理,各题目之间相互关联。例如闯关情景的设置,由易到难,在难度逐渐增加的过程中,更富有挑战乐趣。

以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贝”的故事》为例,通过课上学习,学生们通过阅读和理解文本了解了关于“贝”的汉字故事。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激励学生多去认识汉字,探索汉字背后的故事。如在作业设计部分,教师可以创设“汉字的奇妙之旅”的故事情境,让小朋友们发现随着历史的变迁,汉字本身也在发生着改变。不同时代他们的形态不同,书写的风格不同,表达含义也会发生变化。引导学生探索汉字的演变历程,录制视频讲述汉字故事,并发表在“班级圈”,通过相互点赞、送花,与同伴间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从实施效果来看,学生不仅了解了汉字演变,对不同时期的历史也有了一定了解。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语言,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了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开展活动,拓展提升

拓展型作业是根据课程目标,结合儿童认知特点和生活实际,对作业进行形式创新,拓宽视野,增强实践性、体验性和游戏性。其最大特点就是将学习融入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儿童在活动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拓展性作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并结合课内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做中学”,将知识转化为生活技能。如讲到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参与节日庆祝活动,在活动中观察并比对书本,发现生活中文学艺术。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一课为例,可以结合端午节家庭及校园节庆活动设计作业:

小朋友们,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让我们和家人一起,探寻端午节的“特色”吧!

1. 特色美食我来尝

2. 特色装饰我来做

3. 特色习俗我来看

4. 特色故事我来讲

5. 我的特色端午照

通过和家人共度端午节,通过尝一尝、做一做、看一看、讲一讲、拍一拍的形式,探寻端午节五大特色,来全面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再通过课堂交流展示,加深学生对文章情感的体会,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与传承。教材中关于描写中华传统节日的篇目还有很多,如描写春节的《春节童谣》,描写七夕故事传说的《牛郎织女》,以及古诗《清明》《元日》等等。均可与生活中的节日活动联系起来,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感受节日乐趣及浓厚的文化氛围。

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还要重视对过程的记录,及时将所见所得记录下来,在班级展示。通过课内外结合、实践与体验结合及个性化展示,加深学生的认知,增强学生德育、审美、劳动等能力的培养,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三、基于兴趣,深入探究

探究型作业是基于课标,由学科教师依据各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制定合适的研究项目,学生针对研究项目搜寻相关的材料,通过分工合作、深度思考、分析研究和提炼总结共同完成。探究性作业基于课程标准,且关注到学生个体的兴趣和喜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跳出了传统书面作业的固定模式,对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有着重要作用。探究性作业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完成,过程中需要跨学科、跨时空、多人合作,可以通过方案设计、成果报告、模型展示、科学验证、演讲汇报等形式展示,将作业育人功能发挥到最大化。以五年级上册语文课《牛郎织女》为例,本单元及本课的学习重点是创造性复述,并通过学习民间故事,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因此可将作业内容设为:1.读一读《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你的组员分工合作,绘制一幅连环画;2.阅读故事或查阅相关书目,为故事中的人物制作一份人物简介;3.了解七夕节的习俗;4.阅读你感兴趣的民间故事,联系课文尝试总结民间故事的特点,写一份研究报告。探究型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在构思、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及语文素养,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淀了丰厚的文化素养。

在课程视域观的指导下,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与实施,需要基于课程目标整体设计单元作业目标,作业内容与作业目标要保持一致性,作业时间要合理,作业难度要适切,作业类型要多样,作业要体现纵横结构性,关注个性学习的差异性,并且需要依据作业结果反思和完善作业设计。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