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本 活用插图 为想象说话添上翅膀——小学低年级语文表达训练深度的实践思考

期刊: 世界·教育前沿 DOI: PDF下载

徐晔静

上海市嘉定新城普通第二小学 上海市 201821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背景与主题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资源中,教材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其中包括插图。近年来,无论是哪个版本的语文课本,插图都越来越多,它不仅是一份感知、一种想象,同时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记忆课文的一种辅助方法,对学生进行表达训练起着很大的作用。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会发现,随着多媒体的广泛运用,老师们制作的课件越来越精致,图片内容越来越丰富,但是这些精美的课件有时候除了让课堂看上去花哨一些,对于教学内容的推进并没有任何本质上的作用。究其原因,最关键还是因为教师没有读透文本,用好、用活插图。

二、情境描述与分析

本节课是统编教材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雾在哪里》第二课时。在前期的备课磨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呈现的课堂效果,我修改活动环节的设计和指导表达的方法。课后,在聆听了专家的建议后,对低年级语文表达训练的深度又有了新的思考,现将相关部分整理如下:

1、第一次实践

片段一:

师:课文通过雾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么样的顺序来进行描写。读读这句话。想象一下,雾还把什么藏了起来?藏起来后的景色是怎么样的? (出示句式:“我要把_____藏起来。”于是,他把_____藏了起来。无论是________,还是________,都看不见了。)

试教结果:学生的想象有点不着边际,有的学生说雾要把地球藏起来,有的学生说雾要把中国藏起来,还有的学生说雾要把宇宙藏起来,脱离了现实情况。

反思与分析:这个环节是让学生仿照课文内容进行说话训练,但是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出示任何图片,仅仅让学生凭空想象来说,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没有方向性,老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也会比较困难。

片段二:

师:请你用“悠闲”来说一句话。

1:晚饭后,我和妈妈在河边悠闲地散步。

2:我悠闲地散着步,欣赏着美丽的风景。

    ……

试教结果:也许是因为生活经验的缺乏,或者对于“悠闲”一词不够熟悉,学生的想象比较单一,没有特别精彩的回答,而且基本都在重复“悠闲地散步”,思维的发散性不够广泛。

反思与分析:学生会产生想象力匮乏、词汇量贫乏的问题,主要还是缺乏老师的帮助和指导,课堂上还是需要老师创设情境来帮助他们。

2、第二次实践

片段一:

出示沙漠、游乐场的图片

师:瞧,淘气的雾来到了一望无际的沙漠,它会说?调皮的雾又来到了好玩的游乐场,它又会说?想象一下,雾还会去哪里?小房子搭起来,借助句式来说一说。(出示句式:雾来到_________。“我要把_____藏起来。”于是,他把_____藏了起来。无论是________,还是________,都看不见了。)

课堂效果:依托文本句式,结合图片内容,通过老师引说的方式开展说话训练,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方法,即使在后来自由想象的环节,也都能基于生活场景进行合理想象、准确表达。

片段二:

师:看看图,你能用“悠闲”来说一句话吗?(出示图片、学生交流)

1:冬日的午后,爷爷一边泡着茶,一边悠闲地看着书。

师:晒着太阳,暖暖的,可真舒服。

2:姐姐躺在地毯上悠闲地听着音乐。

师:这感觉可真是太美妙啦!

3:放学回家后,妹妹悠闲地吃着零食,看着电视。

师:是呀,你们看,像他们这样悠然自得,十分自在地做着一件事,就是“悠闲”。

课堂效果:在学生想象力匮乏、缺乏生活经验的时候,教师通过图片帮助学生再现生活中的这些场景,既引导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又规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三、实践收获与思考

    通过几次磨课,我发现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用好教材插图以及课外插图,是有效开展学生语言表达训练的关键点。以下就是我对这堂课的几点思考和收获:

1、依托文本  训练表达

《雾在哪里》这篇课文在段落结构上是有共同点的,课文在描写雾的变化时,都是先写雾说了什么,再写雾把什么藏起来了,最后写藏起来之后的景色。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课文结构的特点。在第二课时的一开始,我抓住了“无论……还是……都……”这个句式,结合两幅图片,对学生进行了第一个说话训练,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象表达雾来时的景象。当课文学完之后,我又抓住了教材中另一个关键句式“……连同……”,结合图片,再次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表达雾散去后的景象。片段如下:

师:小朋友们,雾消失后,所有的景物又出现了,看看图片,你会说了吗?你还能想到哪些变化呢?(出示句式:雾消失后,学校连同______,游乐场连同_______,沙漠连同_______,都露出来了。)

1:雾消失后,学校连同操场,游乐场连同云霄飞车,沙漠连同骆驼,都露出来了。

2:雾消失后,草原连同牛羊,公园连同花草,小区连同楼房,都露出来了。

3:雾消失后,天安门连同五星红旗,外滩连同东方明珠,机场连同飞机,都露出来了。

师:是呀,雾消失后,所有的一切都露出来,你们把雾消失后的景象都说清楚了,真不错。

这前后两次的语言训练,抓住了文本中不同的句式,对学生进行了由浅入深的表达训练,让学生的思维力得到了深度的锻炼,也由此体会到雾所带来的从局部到全部的变化过程,感受雾的神奇。

2、创设情境  加强理解

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之一,而情境的创造,也要依据不同年龄特点和儿童心理特点来设计的。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来说,就要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来创设情境。本堂课,在理解“悠闲”一词时,我就是通过创设了情境来引导学生加强理解。

3、活用插图  展开想象

小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但是脱离观察的想象不具说服力,难以引起共鸣,所以基于观察的合理想象显得尤为重要。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好插图来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训练,才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本堂课的课文就配有插图,第一幅画是淘气的雾孩子用一大片雾,把大海、城市等藏起来的情景,画面朦朦胧胧,隐约见到景物的轮廓。第二幅是云开雾散的景象,画面豁然开朗,摇着尾巴的小黑猫特别富有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书上的这两幅插图,在最后总结全文时,通过插图前后对比照应,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雾来时和雾散去后不同的景象,帮助学生图文对照来理解文本内容。同时,更是借助了课外的插图资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雾散去后还有怎样的景象变化?当学生讲得兴致盎然时,教师顺势提问:“雾一会儿藏这个,一会儿藏那个,想藏什么就藏什么,在作者眼中是个淘气的孩子。在你眼中雾是什么?”此时,学生的思路被完全打开,奇思妙想不断涌动:“雾像个魔法师,他有魔法棒,想藏什么就藏什么”“雾是小神仙,他想飞到哪就飞到哪,太神奇了。”“雾是个精灵,他最后把自己藏起来,把一切都露出来,古灵精怪,太有趣了……”雾孩子就这样从学生的头脑中苏醒、活化,成为学生眼中那个富有个性的自己。

依托文本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既读文本,又读生活,还要读自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语言要切合文本语境,使学生易于联想和迁移,有话可说教学图片要生动活泼,使学生充满兴趣,时刻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同时还要提供言语素材,降低难度,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力度这样以来,长此以往,才能让学生一课一得、课课有得。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