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湿地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

期刊: 世界·建筑论坛 DOI: PDF下载

汪艳

黑森林设计股份公司 安徽省合肥市 230000

摘要

公园湿地是城市绿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湿地内进行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不仅可以提升湿地的生态功能,还能为市民提供优美的休闲场所。植物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元素,对湿地生态环境的整体品质和生物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将详细分析公园湿地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公园湿地建设;植物配置;景观营造

正文


引言:现阶段,我国湿地面积相对较大,但是随着近些年开发力度的加强,一些湿地受到破坏。虽然建设湿地公园是一种保护湿地的有效方法,但是现阶段在建设过程中,对湿地公园植物配置以及景观营造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误区。要实现对湿地公园建设的有效开展,就必须对此进行详细研究。不同种类的湿地植物具有不同的生长习性和生态功能,它们能够协同作用,构建起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1公园湿地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的含义

1.1植物种植配置设计原则

在公园湿地的植物种植配置设计中,有一些重要的原则需要遵循,以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多样性。湿地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它们不仅可以为众多植物和动物提供栖息地,还能够净化水质、调节气候、防洪和保持地区生态平衡。首先,种植配置应当遵循湿地的生态特征。湿地植物在适应湿润环境下生长,因此在种植配置中应当选择能够适应湿润环境的植物种类,包括耐水湿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等。这些植物可以有效地改善湿地生态系统,为湿地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其次,考虑到植物的生态位和功能,种植配置应当注重多样性。不同种类的植物在湿地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能够净化水质,有的能够提供栖息地,有的能够固定土壤。因此,在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植物的功能特点,合理地进行种植配置,以实现生态位的丰富和功能的互补。此外,种植配置应当兼顾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作为公园的景观元素之一,湿地植物的种植配置应当能够形成美观的景观,吸引人们的目光,增添公园的观赏价值。同时,这种景观配置也应当兼顾到植物的生态功能,使其不仅美观,还能够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最后,在种植配置中应当注重植物的适应性和耐盐碱性。湿地生态系统通常地处水域边缘,土壤中富含盐分,因此选择适应湿地环境和耐盐碱的植物种类至关重要。这些植物能够更好地适应湿地的环境,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1.2 公园湿地植物景观分析
    公园湿地植物景观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增加景观的美观性,还能够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在湿地环境中,基于环境中植物的习性,满足所有类型植物的功能和美学需求,发挥植物的形态、色彩与自然之美,营造植被丰富、美观的、适宜的湿地景观。通过对公园湿地植物景观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变化规律,为保护湿地资源和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公园湿地植物景观的种类丰富多样。在公园湿地中,可以看到各类湿地植物,如芦苇、香蒲、灯芯草、荷花等。这些植物的生长环境要求不同,它们相互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关系。例如,芦苇和香蒲可以共生,互相利用资源,形成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独特景观。通过对不同种类植物的分布和空间组合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湿地植物景观的结构和特点。其次,公园湿地植物景观的季节变化明显。随着季节的变化,湿地植物的生长状态和景观特点也会发生变化。植物的季相和物候谱也是植物品种搭配要充分考虑的关键参数,可以延长植物群落生态功能发挥,以及冬季对水体净化能力与景观效果。春季是湿地植物景观最为丰富多彩的时候,花草繁茂,鸟语花香;夏季是湿地植物生长旺盛的季节,景观呈现一片翠绿;秋季是湿地植物景观多姿多彩的季节,红叶黄叶交相辉映;冬季是湿地植物休眠的季节,景观呈现出一片静谧。通过对不同季节湿地植物景观特点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植物景观的动态变化规律。
2公园湿地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

2.1 湿地植物现状

公园湿地植物是城市生态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不仅美化了城市的环境,还具有保护水域生态平衡、净化水质的重要功能。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公园湿地植物所处的环境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挑战。首先,公园湿地植物种类丰富多样,但由于城市建设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部分湿地植物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导致一些植物种类数量减少甚至濒临灭绝。这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其次,公园湿地植物的生长状态受到水质和土壤质量的影响。一些地区的水体受到污染,导致湿地植物的生长受到限制,甚至出现生长迟缓或者不健康的现象。土壤质量的下降也直接影响了湿地植物的生长情况。另外,公园湿地植物的管理和保护也需要加强。部分公园湿地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随意的开发建设导致了湿地植物的栖息地丧失和破坏。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公园湿地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促进湿地植物的生长和繁衍[1]植物配植时,品种的选择方面,要考虑植物间相生相克的影响,增加生物多样性,多选择鸟类栖息地树种,注意时相搭配,考虑边缘效应,合理的满足视觉效果。
2.2 植物景观分区规划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自然景观的重视,公园湿地植物景观分区规划成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定这样的规划策略时,应该综合考虑景观保护、生态保育、游客体验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首先,保护景观多样性。公园湿地内的植物种类繁多,为了保护和丰富湿地生态系统,规划应重点保护当地特有的植物物种,保护濒危植物资源,同时合理构建景观,让人们能够在赏景的同时学习湿地植物的种类和特点。其次,科学规划景观分区。通过科学调查和分析,将湿地内的植物按照生境、景观特征和生长习性等进行合理分区,打造出不同特色的景观区域,丰富游客的观赏体验,同时保持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生态平衡。另外,加强生态教育。在景观分区规划中,可以设置生态教育区域,通过丰富的展示和解说,向游客介绍湿地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意识,促进环境保护理念的传播和落实。此外,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规划策略中,应注重湿地植物的保护和景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兼顾生态保护与旅游利用,在满足观赏需求的同时,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2]
结语:总之,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对于公园湿地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既能够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又可以赋予湿地更美的环境意义,更可以提升湿地的教育与科普功能。因此,在公园湿地建设中,应当充分重视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借助植物和景观的魅力,为市民提供一个优美、宜人、多样、健康的湿地环境。

参考文献:

[1]胡文军,李强,韩锁.公园湿地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分析[J].居舍,2020,(26):125-126.

[2]朱毅,袁潜.公园湿地建设中植物配置与景观营造探讨[J].绿色科技,2018,(21):64-6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