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
正文
1 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后浇带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应用非常频繁。现浇混凝土结构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现浇成型后可能出现沉降不均匀或收缩不均匀问题。为了避免现浇后出现对建筑结构有害的裂缝,需要在建筑基础梁板位置设置临时施工缝,以保证结构稳定。后浇带技术在实际应用时,一般会将整个结构进行划分,如果内部构件收缩,则在一定时间后用混凝土与预设的施工缝进行浇筑、振捣,从而提高整体结构的安全稳定性。此外,在进行后浇带施工时,应加强温度控制,一般可优先选择温度较低的阶段进行施工,若要进一步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可在混凝土中加入适量铝粉,以防止新老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出现新裂缝。
2 后浇带的应用意义
2.1 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后浇带施工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施工过程中其施工技术在不断更新和换代,再加上建筑工程项目本身的复杂程度在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建筑工程施工的难度提升。建筑工程涉及的施工内容比较多,并且大部分项目为超厚和超宽的建筑项目。按照施工的具体要求,全面科学地设计施工缝,严格测量建筑的变形应力,将裂缝出现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应用后浇带技术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减少裂缝出现的可能性。
2.2 释放温度应力
后浇带还能够体现出释放温度应力的效果,从而避免构件出现收缩问题,提高构件结构的完整性。一般情况下,高温季节施工时,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表面温度就会上升,如果混凝土结构内部的温度得不到合理的释放,就会产生温度应力,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混凝土结构无法承受温度应力时就会出现结构裂缝。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时,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测量混凝土结构的内外部温度,并且合理预留出后浇带,对混凝土结构的强度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承载能力达到相应的标准要求。
2.3 裙房处理和基础设计
建筑工程裙房处理和基础设计施工过程中,规范合理地使用后浇带技术可以解决常见的问题。大部分建筑施工建设过程中均使用了后浇带施工技术,必须加大对建筑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完善力度,不断发挥该技术的使用优势。超高层建筑建筑施工时应该根据地基的沉降量以及混凝土的浇筑时间等,将施工各个部分进行分离,对地基的承载能力进行分析,从而精确计算出承载能力,提高数据校对的准确性。
3 建筑工程项目中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要点
3.1 合理设置后浇带与选取断面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后浇带的设置,必须高度重视收缩应力和温度应力的严格把控,经过一系列的计算得出后浇带的具体位置与距离,一般后浇带设置间隔距离应控制为30m,而宽度范围则处于80cm~120cm,同时后浇带必须贯穿建筑结构横截面。若是建筑工程项目整体建设阶段处于雨季,则需要以50m为间隔距离建立集水坑。此外,后浇带主要建立在建筑结构受力比较小的位置,结合建筑结构断面类型采用适宜的后浇带形式。纵观建筑工程项目实践建设情况,普遍应用的后浇带接缝断面类型分为平直缝、阶梯缝以及V形缝等。若是建筑工程项目中墙板厚度≤30cm,主要采用的是平直缝;若是墙板厚度>60cm,则应选择企口缝;若是墙板厚度为30cm~60cm,则考虑优先使用上下对称形式的阶梯形断面。所以在建筑工程项目具体建设施工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要求合理设置后浇带与选取断面,比如某建筑工程项目的高度为5.6m,设计的防火级别是3级,同时抗震设防烈度是6度,设计施工中墙板厚度超过了60cm,经过综合分析研究后确定使用企口缝断面类型。
3.2 模板施工
从建筑工程项目后浇带施工方面分析,需要根据设计图纸内容及规定要求进行模板预设,同时后浇带模板施工后禁止随意对技术方案进行调整。在实施混凝土浇筑作业前,需要综合分析框架梁施工缝挡板具体状况,然后采用钢管进行支撑处理,从而有利于提升混凝土的振捣效果。与此同时,必须按照规范要求实施钢丝网模板的统一预设,其中采用的钢丝应确保规格一致,以提升钢丝网模板的均匀性,保证钢丝网模板符合工程施工要求,由此既能够增强结构稳固性,也便于后续进行拆卸作业。待后浇带混凝土强度级别超过了设计规定要求70%,紧接着就要拆除后浇带模板,具体拆除顺序为从上至下。但必须注意的一点是模板和支撑必须同步拆卸,以免影响到后浇带结构稳定性。
3.3 钢筋施工
如果后浇带部位梁板宽度相对偏窄,则需要保证钢筋配置安装一次完成;如果梁板宽度比较大,则需要按照标准条件要求合理断开,然后在混凝土浇筑之前焊接。针对后浇带混凝土厚度的控制,应从钢筋中绑扎水泥砂浆垫块(其中垫块的间隔距离控制为1.0m)。此外,在进行垂直钢筋模板施工缝作业时,可以选择高压水枪实施骨料清理,将钢丝网、施工缝等中的杂质清理干净。待混凝土达到终凝状态之后,就需要将钢丝网拆除,然后以高压水枪方式进行施工缝清洗。针对于垂直模板施工缝作业,需要结合建筑工程项目实际状况科学确定清洗方法。如果混凝土结构表面已经出现了硬化,就需要采用凿毛机实施处理;若是混凝土结构表面存在空洞或是蜂窝现象,则需要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实施修补处理。
3.4 混凝土施工
在预留后浇带混凝土浇筑与振捣阶段,必须高度重视以下方面:①根据技术规范及工程施工质量要求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若是采用分层浇筑方式,则需要保证各层混凝土厚度符合规定要求;②在实施混凝土振捣作业时,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严格控制水泥砂浆流失和损耗,同时合理控制振捣棒和模板间距,通常控制在5cm~20cm;③针对预留后浇带的接口位置,使用的模板一般为钢丝网模板,且与施工缝成垂直状态,但必须注意一点混凝土分层浇筑厚度合理,以及振捣棒与模板间隔距离符合要求;④对垂直施工距离进行严格管控,确保混凝土振捣密实性。在实施混凝土分层浇筑与振捣作业过程中,需要保证下层混凝土达到初凝之前进行上层混凝土浇筑,同时上层混凝土振捣过程中,振捣棒的插入深度控制为50mm。考虑到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采用的后浇带形式具有差异性,所以需要对后浇带混凝土浇筑作业时间进行合理控制。比如沉降后浇带施工过程中,待建筑结构沉降基本结束之后,才能够开始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施工。同时提前冲洗底板钢筋,保证底板钢筋整洁度,以及呈现潮湿状态,时间大约控制为24h,然后把积水清理干净。从施工缝部位铺设水泥砂浆,但是要求水泥砂浆各项原材料和混凝土砂浆相一致。必须注意一点,后浇带浇筑使用的混凝土主要为无收缩混凝土,相较于普通混凝土而言其强度级别应高一级,例如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采用的混凝土级别为C35,则后浇带施工就应选择C40混凝土。除此之外,混凝土振捣施工完成之后,必须使混凝土内部紧实度、外部光洁度达到规定要求,不可存在裂缝问题。
3.5 养护施工
当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振捣施工结束之后,紧接着就要按照规定要求实施养护作业,通常养护时间≥30d。建筑工程项目中后浇带施工任务完成之后,需要从其表面做好防护处理,尤其是后浇带混凝土洒水养护。在进行后浇带混凝土养护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下述几项内容:①及时将后浇带施工阶段形成的杂质等清理干净,同时提前从后浇带施工区域安装防护栏,保证后浇带作业的安全性。纵观建筑工程项目后浇带施工实际情况,考虑到不同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建筑结构具有差异性,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施工条件以及技术质量要求等选取适宜位置进行后浇带施工,比如矩形建筑结构,需要将后浇带的间隔距离控制为30m~40m,同时综合分析建筑结构特点、现场作业条件等,将后浇带的宽度控制为80cm;②后浇带混凝土养护时必须高度重视温度、湿度监测,同时严格控制浇筑时间。以后浇温度带为例,通常需要在60d之后实施后浇带混凝土浇筑;以后浇沉降带为例,考虑到建筑工程项目尤其是高层建筑项目,大部分和基础、裙房连接,所以需要当主体结构封顶施工完成、地基沉降达到稳定状态之后,才能够开始实施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施工。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方面分析,针对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施工时间的控制,还需要综合分析施工成本、技术方法等影响因素。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建设时间比较长,在进行后浇带混凝土施工时必然会受到天气、环境等条件的影响,所以后浇带混凝土养护一定要高度重视天气变化情况,以便于及时调整养护方案,加强后浇带混凝土温度、湿度监测力度,根据实践养护工作经验提前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切实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建设质量。
4 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4.1 模板支撑系统应独立
后浇带施工过程中模板工程是重要的部分,施工人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良好的模板支撑系统,检查支撑体系的稳定性。一般要求混凝土浇筑的间隔时间不少于60d,并且高层部分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沉降后浇带,不断提高后浇带的施工质量。通过数据分析可知,施工梁板结构为悬挑结构时,在实际中不能承受上部结构的荷载。因此,施工人员必须在后浇带和两侧各1m的位置合理做好模板施工,并通过严格计算和设计,提高模板的承受能力,保证模板支撑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模板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该对模板支撑体系的独立性进行分析,必要时可以在现场设置大于两排的支撑体系,并且严格控制排距,不断提高支撑体系的独立性。同时,后浇带两侧结构的模板应该尽早拆除,避免支撑体系的支撑效果受到影响。此外,模板支撑体系建立过程中应该控制好后浇带底板的厚度。对模板设置专属的支撑部分,对支撑体系的独立性进行分析。针对地下室部位,严格控制后浇带渗水情况出现,提高地下室的服务能力。
4.2 注意不同后浇带的施工
后浇带包括温度后浇带和沉降后浇带两种,应该区分不同的后浇带,并且按照不同后浇带施工技术的要点规范开展施工。(1)温度后浇带在控制混凝土结构自由变形中有很大的帮助,能够有效提高后浇带的施工质量。处理温度后浇带时,施工人员可以采用水平钢筋窄间隙电弧焊工艺对断开的钢筋进行重新焊接,从而提高温度后浇带的使用性能。(2)沉降后浇带需要考虑高层结构、裙房间沉降差进行调整,并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对后浇带的宽度进行调整,一般设定为0.8m~1.0m。此外,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前,施工人员应该做好进一步的防护工作,加大混凝土的振捣力度,并且备好混凝土的养护设施。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最大限度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可靠性。质量检验工作人员应该做好各个环节的质量检验工作,全面分析施工材料以及钢筋的质量,并且对照施工图纸检查钢筋的焊接质量,减少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4.3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无缝施工技术应用
有效控制混凝土裂缝问题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尤为重要,由于水泥经过水化反应而释放出的水化热,会改变混凝土内部的温度,而且混凝土本身的收缩作用也会造成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因此,可以通过膨胀剂材料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进行连续浇筑。除此之外,根据混凝土结构的无缝设计要求,首先,应将建筑物的底板划分成多个浇筑单元,并在墙板和底板等部位设置后浇带;其次,在其边缘处安装钢丝网,并严格控制浇筑层的厚度;最后,对浇筑完的混凝土进行振捣。
4.4 建筑防水材料技术的应用
防水是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防水材料和技术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各种新型的建筑防水材料越来越多,进一步促进了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建筑防水材料主要有沥青基卷材,除此之外还有高分子防水卷材、弹性防水密封膏和聚合物水泥基防水涂料等。只有配备齐全的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才能形成完善的施工系统,从而充分发挥出理想的防水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后浇带施工质量对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有直接影响。对此,要求工作人员重视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并掌握具体操作方法,发挥该技术应用优势。与此同时,还要针对不同施工部位的施工要求合理调整技术应用方法,做好施工技术科学运用、施工管理等工作,以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建军,王红磊.房屋建筑后浇带施工技术探讨[J].江西建材,2015(01):134-136.
[2] 葛经纬,马丹凤.房屋建筑工程中后浇带施工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01):116-117.
[3] 汪兵.房屋建筑工程中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探讨[J].江西建材,2017(08):114-115.
[4] 吴文涛.建筑工程混凝土及后浇带工程施工技术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10):1209.
[5] 朱峰.建筑工程混凝土及后浇带工程施工技术探讨[J].中国房地产业,2019(34):173-1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