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南通地域文化的高校文化育人提升可行性探究

期刊: 创新科技研究 DOI: PDF下载

唐子涵 袁小平

(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摘要

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构建全民族文化自信成为时代课题之一。在这一视域之下,南通市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深入了解其形成与内涵并将之融入高校文化育人,有利于构建高校学生文化自信,与时代文化需求相契合,同国家文化方针相协同,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意义重大。


关键词

南通;地域文化;高校文化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正文

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辅导员研究专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长效机制研究”(编号21JDSZ3113)、南通大学横向课题“新时代高校‘双创’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机制研究”(编号21RH117)、2022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思政专项课题“劳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编号22SZC-023)、2022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委员会专项课题“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编号:22FYHLX055)、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 “优秀地域文化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以南通市地域文化为例”(编号202310304073Y)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引言

地域文化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具有地方独特人文风情和历史背景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这一特殊地位也决了地域文化在增强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作用。坐落于江苏省东南部的南通市东濒黄海,南临长江,地处长江入海口,江海之扼南北之喉”,隔江与苏州、杭州相望,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这片被水滋养着的土地上,诞生了独特的文化,塑造了传世的精神。

1南通市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内涵

南通市的文化,深植于其独特的滨江临海地理位置,孕育了特有的江海文化。这里,长江的浩瀚与黄海的辽阔交汇,不仅展现了自然的气势磅礴,也象征了江海文化的包容与博大精神。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南通市成为了一个文化的交汇点,融合了南北方的多元文化特质。

南通市位于南北文化的过渡地带,除了其显著的滨江临海特色,还深受吴越文化和江淮文化的共同滋养,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吴越文化以太湖流域为中心,苏州、杭州作为其主要代表,是江南文化的核心。吴越文化以其淡雅隽秀、流动性和开放性而著称,其文化特质在南通市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同时,由于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吴越地区的商品经济和务实生活方式也对南通市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南通市,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历史的变迁。这个城市拥有超过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间人口多次迁进迁出,文化也随之流动与转变。在历史的长河中,南通市的人文景观被不断塑造和重塑,吴越文化作为江南文化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吴越文化不仅淡雅隽秀,而且具有流动性和开放性,对南通市的文化景观产生了显著影响。此外,江淮文化作为一种介于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之间的文化体系,虽然其划分较为含糊,但它的影响在南通市是潜移默化的。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南通市与北方大陆紧密相连,便于居民间的交往和文化的流动,使得江淮文化在这里得以广泛传播和渗透。

南通市的文化特质,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里,可以看到江海文化的博大精深,吴越文化的淡雅隽秀,以及江淮文化的多元和融合。南通市的文化景观,既有南方的吴越风韵,又有北方的江淮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南风北韵”。这种文化的融合与交织,不仅丰富了南通市的文化内涵,也为其未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吴越文化和江淮文化同时南通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位于两大文化过渡交接地带的南通市在南北文化的相汇相融之中,最终孕育出了“兼收并蓄,包容会通”的地域文化,这是南通的大智慧,也是其自身的选择与成长。兼收并蓄,是一种对多元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将江南文化的细腻与北方中原文化的粗犷接收纳入进自身文化体系,由此兼容南北之长,多元并存,实现了文化的从无到有。包容会通,是一种有选择地吸收与利用,是一种对多元文化的提取与扬弃。这并非简单的照单全收,而是依据自身本土文化的特点和底蕴,将经过碰撞交融的南北方文化之精华提炼出来,选取契合本土文化的元素进行吸收利用。

21世纪以来,南通市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在近现代城市转换的进程中步伐稳健,无论是经济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江海文化建设跨上了新的台阶,教育之乡、建筑之乡、长寿之乡、文博之乡、新侨之乡等美誉接踵而来,江海文化越来越得到世人的认同和赞美。南通市在近现代城市转换之中更加注重宣传、发扬自身地域文化,“兼收并蓄,包容会通”的地域文化也随之得到了更多的推广和研究。

2 南通地域文化对文化自信的构建与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这表明文化自信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政党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及其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持久性、广泛性的关键作用。显然,文化自信在当代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更是经历漫长岁月沉淀与精雕细琢而成的文化珍宝。这一特殊地位赋予了地域文化在增强文化自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不仅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还能在全球多元文化的激流中稳固本民族文化的地位。

中华大地广袤,孕育了众多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不仅是全民族文化自信的展现和载体,更是构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重要工具。学者们研究指出,文化自信的构建遵循文化认知、文化交流、文化发展的规律,其中地域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域文化包含的丰富价值和深厚内涵为我国全民族文化自信的构建提供了资源和支持,增强了地域内人口的文化认知。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地域文化根植于中华各地,它本身就是一座丰富的文化矿藏,蕴含着历史中不断打磨和完善的优秀文化。例如,南通市的“兼收并蓄,包容会通”的地域文化,融合了江海文化、吴越文化和江淮文化,成为南通人民的骄傲,是他们文化自信的坚实支柱。

文化是流动和发展的,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彼此的交流和互动中相互借鉴、共同进步,为文化自信的构建提供了动力。南通市悠久的历史和“兼收并蓄,包容会通”的地域文化,正是在不断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中形成的。地域文化的发展和完善不仅丰富了文化内涵,也为基于地域文化构建的文化自信提供了持续的推动力。

最后,文化自信的形成与实现离不开文化发展,时代在发展,文化自然也要紧跟潮流。当今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成为文化强国的重要议题之一,中华民族文化亟需注入时代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有着不同的要求和内涵,只有在与特定地域的文化实际相结合,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精神时,才能准确地领会把握其实质。南通市“兼收并蓄,包容会通”的地域文化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生长于江畔海滨,在时间的打磨中经由实践检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内涵和意义,其显著的地域性使之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提供了特定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进程的推动为南通市迎来了发展,同时也为当地的地域文化带来了独属于新时代的新发展,地域文化的发展不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推动力,也是我国文化自信构建的必要环节。古往今来,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不仅是南通市,各地区的地域文化共同构筑了中国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当代的实现形式,因此充分发掘地域文化软实力将有利于满足时代需求,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发展注入新的时代力量,构建更加强大有韧性的文化自信。

3 南通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可行与必要

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观点为高校文化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即将文化自信充分融入高校育人,增强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近年来,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文化自信教育成为教学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各地高校均已将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融入教学和教育之中,树立大学生文化自豪感并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积极引领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文化自信的培育成为时代研究热点之一。

地方高校与地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关系。南通市“兼收并蓄,包容会通”的地域文化孕育着地方高校,同时,地方高校也立足于南通的地域文化,承担着引领地域文化实践创新与发展的责任。正因此,地方高校与地域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契合度和亲切度,能够更加快速自然地适应地域文化的渗透,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以地域文化为根基的特殊文化教育。此外,地方高校的核心之一是对生活其中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文化教育,以塑造青年一代的品性和素质。高校的首要任务和本职工作是为社会培养并输送高质量人才,拥有众多各学科人才资源的地方高校毋庸置疑具备了将地域文化融入自身教育的人才基础。

地域文化融入当地高校文化育人不仅具备可行性,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还具有相当的必要性。从外部环境视角看,随着国际上文化交流传播更加快捷便利,世界各民族多元文化互相碰撞,外来文化多方冲击渗透,面对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冲击和西方外来文化困境的挑战,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文化信仰不坚定,文化自信易动摇的负面倾向。在此文化的激流之中,南通市“兼收并蓄,包容会通”的独特地域文化展现出了较强的时代作用,它引导高校学生们对外来的多元文化进行积累和沉淀,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将有利于巩固加强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可以更加开放包容地接受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不失本民族文化特色。从高校内部的学生群体看,经受过中学文化教育的高校学生们对于中华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和见解,相应地对于华夏五千年历史文明产生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自尊,但由于一直以来的文化教育都聚焦于时间轴上的文化而忽视了各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大学生们对于自身所处地域的特殊文化的研究与了解尚且浅薄懵懂,难以对各地区孕育的地域文化产生文化共鸣与文化自信。增强地域文化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影响力和作用力,能够为地域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信念支撑,为我国文化自信建设注入新的动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养更加多元的人才。

在全民族范围内构建更加强大的文化自信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文化自信的支撑和推动。因此,深入挖掘研究并充分传播发展地域文化对于国家前途大有利处。南通市“兼收并蓄,包容会通”的地域文化更是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互相碰撞的时代背景相契合,对于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巩固和强化具有特殊意义。高校的青年学生群体作为国家未来希望,肩负着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将南通市“兼收并蓄,包容会通”的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既是学生群体应对外来多元文化入侵精神武器,也是对自身文化自信的巩固和发展,是全民族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强大推动力。

4 结论

本文探讨了在南通市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文章指出,南通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包括江海文化、吴越文化和江淮文化的交融,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提供了丰富资源。文章强调,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传播对于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至关重要。通过将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加强文化自信,为构建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白丽娟,王茹.地方高校在区域文化传承创新中的角色与功能[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 40(5):146-148.

[2]师永伟.地域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自信建设[J]. 地方文化研究, 2017(6):84-90.

[3]王婷.地域文化在坚定文化自信中的重要功能[J]. 红旗文稿, 2019(22):35-36.

[4]卢锦明.浅谈南通对吴韵淮风调和的文化智慧[J]. 黑河学刊, 2017(5):39-4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