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OA的地方文化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以《基础英语》课程教学设计为例
摘要
关键词
POA;地方文化;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基础英语》教学设计
正文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三位一体”的独立学院《基础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HNJG-2020-1317);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重点科研项目——接受美学视角下张家界旅游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zyzd202008)
引言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年)明确指出了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要注重文化素养内容的供给,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英语专业因学科的特殊性,教材和教学内容都涉及到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英语专业课程教育更应该成为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沿阵地,突出中国文化相关的育人元素。文秋芳(2022)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2020)的解读中强调要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要能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英语专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中华文化的传播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是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创新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必然要承担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责任。在英语专业教育中要结合地方特色,培养学生对地方自然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的外宣能力,助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培养目标上,课程思政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都注重“以产出为导向”。在产出导向法教学理念下,本文旨在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中地方文化的融入,并以《基础英语》课程为例来进行课程设计的探索,实现立德树人和助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双重目标。
1 POA理论与课程思政的同向性
"产出导向法"(POA)是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一种本土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体系,旨在解决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学用分离、效率底下”等问题。POA体系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三部分,从最初的“输出驱动假设”发展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并逐步成熟。
在POA与课程思政的结合方面,两者展现出显著的同向性。首先,POA的“学习中心”理念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习成果的产出。课程思政也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和价值层面,与POA的学生主体理念相吻合。其次,“学用一体”理念提倡将学习和应用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产出任务,通过实践提升学习效果。课程思政同样强调产出导向,重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尤其是在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如中华优秀文化的输入,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最后,POA的“全人教育”理念主张教育应全面发展人的各个方面,包括情感和道德。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形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实现全方位育人。英语课程思政不仅提升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还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以及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旨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英语人才。
2 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中融入地方文化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在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将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培根铸魂,让学生感受英语教学内容中的精神和文化价值,帮助学生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文化自信(刘正光,2023)。地方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实现立德树人应该成为地方性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方向。在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英语课程思政中融入地方文化有以下三点意义:
2.1 丰富课程思政资源,拓宽育人维度
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旨在形成语言知识传授、语言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和价值塑造的综合效果,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情操,并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关键在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融入英语专业课程。地方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资源和载体。
以大湘西地区为例,该地区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提供了宝贵的育人元素。教师可在教学中融入地方的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以加深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土家粘贴画、桑植民歌、张家界阳戏等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兴趣,增强用英语传播地方文化的动力。
2.2 落实高校定位,助力地方发展
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对于实现学校教育定位和助力地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笔者所在的应用型高校为例,该校致力于培养具有广泛通识素养、扎实专业基础和熟练职业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时强调“立足地方、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英语专业结合大湘西地区的特色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和旅游文化等,致力于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培养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
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位于国际旅游城市张家界,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因此,在英语专业课程中增设地方旅游文化版块,让学生用英语介绍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土家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可以有效提升该地区的旅游形象,并推动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2.3 讲好地方故事,传播地方文化
讲好地方故事,传播地方文化也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责。笔者所在的高校通过与地方紧密合作,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建设特色实践基地,如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实践基地,以及匾额博物馆,将特色文化融入学校办学理念。英语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利用线上和线下课堂展示地方文化,增加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同时,通过实践课堂强化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理解,指导学生搜集、整理和翻译地方文化相关资料,形成英语版本的地方文化介绍,有效地讲述地方故事,并推动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传播。
3 基于POA的地方文化融入《基础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在英语课程思政实施中一直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精神等思政元素,对于地方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融入略有忽视。地方文化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融入,能让学生真情实感地感知地方的文化遗址、文学资源、英雄故事、民族艺术、独特品质等,生活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提升其用英语产出地方文化的素养,对外传播地方特色文化。笔者以英语专业学科基础课《基础英语》课程的一个单元教学为例,探讨基于POA的地方文化融入《基础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基础英语》课程选用的教材为《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三版,笔者选取第2册书中的第4单元的Text A: “The Man in the Water”来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3.1 教学主题和目标
《基础英语》课程着重于篇章的细读和分析,旨在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基本技能和人文素养。本单元的教学主题为“Hero”,强调英雄在民族精神中的重要性,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的言论。课程旨在激励青年学习和弘扬英雄精神。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知识目标包括掌握重点词汇、语法知识和理解篇章背景;能力目标则着重于通过细读和分析篇章,提炼主题,并运用这些技巧完成关于湘西地区英雄事迹的写作和视频制作任务;思政目标则在于通过描述地方英雄事迹,使学生深刻感受和传播英雄精神,激励他们成为新时代的英雄。
3.2 教学模式
本课程已经构建了“网络+课堂+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模式,采用线下线下混合式教学,结合实践,实现全方位育人,优化课程育人效果,提高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英语产出能力的发展。在课前阶段,教师推送线上资源和发布线上任务。例如,教师通过让学生线上观看与英雄相关的视频并对比篇章中的英雄事迹,让学生批判性思考英雄的定义,概括英雄的品质。在课中阶段,教师通过线下课堂带领学生去细读篇章,引导学生提炼篇章主题“英雄主义”并让学生根据本文的写作手法以及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语法,以小组任务的形式完成“介绍湘西地区一位英雄”的写作任务。在课后阶段,教师开展实践活动,举办用英语讲好地方英雄故事的视频比赛。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思政育人元素贯穿于三个阶段、三个课堂,理论结合实践,既让学生感受英雄精神,又用英语讲好地方故事、传播地方文化。
3.3 教学流程
POA教学流程包括驱动—促成—评价三个阶段,在三个阶段中教师要通过引领、设计和搭建支架等起到中介作用。驱动阶段包括三个环节:教师呈现交际场景;学生尝试完成交际活动;教师说明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教师通过让学生观看英雄事迹的视频,引发他们对于英雄的不同定义,引出湘西地区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教师让学生思考并尝试用英语讲述这些英雄的故事并发布最终产出任务: 完成“介绍湘西地区一位英雄”的写作任务并完成视频制作,参加用英语讲好地方英雄故事的视频大赛。促成阶段,教师围绕着驱动任务,在给学生提供输入材料并引导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完成产出任务。就本单元而言,教师通过线上平台推送与抗战英雄、抗疫英雄等相关的视频资源和China Daily, CGTN等网站资源,让学生领会英雄品质和精神内核并结合课文对讲述英雄故事用到的英语词汇和句型进行总结。教师在课堂分析中让学生掌握本文所采用的写作手法。另外,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收集、整理湘西地区一位英雄的资料,并到学校的匾额博物馆、市烈士陵园、贺龙纪念馆等实地了解先烈的英雄事迹,达成了在语言、结构和内容上的促成。在最后的评价阶段,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注重即时评价。在学生选择性学习和产出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产出成果进行评价。例如,在学生完成写作和视频制作任务后,教师对每组呈现的视频进行评价,找出共同存在的问题,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小组合作,共同修改,然后再次呈现视频成果并上传至线上平台学习通,进行同伴互评和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后选出优秀的视频作为范例,小组再次修改视频,然后呈现最终视频。在提交最终比赛视频时每组成员都要呈现对于视频脚本写作和制作过程的感悟和反思。
4 结语
“产出导向法”与课程思政理念和应用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有着高度的契合度和一致性,在POA指导下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思政教学是合理且可行的。在课程思政中融入地方文化,既符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又能形成院校的办学特色。同时让本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资源更丰富,也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在英语专业教学中采用POA教学方法,将地方文化元素
融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教学流程,如溶盐与水,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领学生内化了英雄精神、讲好了地方文化故事,实现了知识、能力和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 上 ) ——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0
2. 刘正光. 优化育人路径,实现培根铸魂 启智增慧[J]. 当代外语教育,(第八辑), 2023: 1-9
3. 文秋芳. 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5, 47(4): 547-558
4. 文秋芳. “产出导向法”的中国特色[J]. 现代外语(双月刊),2017, 40(3): 348-358
5. 文秋芳. 对“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思考:课程思政视角[J]. 外语电化教学,2022(2): 9-14
6. 张伶俐. “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有效性研究[J].现代外语(双月刊), 2017, 40(3): 369-376
7. 钟卓良. 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讨[J]. 红河学院学报,2019, 17(2): 97-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