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图形设计的文化表征分析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引言
在改革开放的45年中,我国图形设计在新时代的发展变革中,积极探索并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规模。伴随全球化进程,图形设计正受到知识结构变革、设计理念更新、技术发展加速和传播方式迭代等多重因素影响,呈现出“设计全球化”的趋势。然而,中国图形设计在发展中仍面临挑战,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学术界与业界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范式。面对图形设计的观念、本体不断演变及其边界的持续扩展,中国图形设计需要解决西方中心主义问题,探讨支撑其发展的文化特征,并在传统文化根基上,运用前瞻性设计思维,构建一种融合意义上的中国图形设计范式。这将是实现新时代中国图形设计创新性转型的关键,也是目前亟待探讨的重要议题。
1 西方设计文化观念的吸收与转化
中国现代图形设计相较于西方国家晚了近一百年,真正步入正轨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如学者祝帅所述,曾经中国设计以西方、日韩为参照,无论在设计风格还是教育模式上都高度依赖“外来”理念。政策支持下,中国图形设计不仅与世界接轨,也逐步树立了设计文化自信,认识到要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不能一味依赖西方设计。在中西文化观念交融中,中国图形设计主动吸收并转化西方设计理念,成为新时代中国图形设计的重要特征。
现代图形设计起源于西方的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社会。代表性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广泛传播到全球,包括中国。这些设计思潮确立了西方设计文化的权威地位,开启了图形设计全球化的新时代。但这也对图形设计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构成冲击,挑战了民族文化身份的独立性。面对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新转变,中国图形设计经历了模仿、吸收、探索与转化的过程。
文化观念的转化尤为突出,体现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提升上。一方面,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立场的坚守。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提升,文化自信在图形设计上得到彰显。以奥运会、世博会等全球性事件为例,不仅促进了全球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对话,也为东西方文化的互动提供了平台。如北京奥运会通过视觉图形设计传播了中国文化,塑造了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图形设计作为中国设计水平的展示窗口,向世界展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表达,有效推动了国家形象建构,展示了东西方设计文化交融后的新面貌。在“四个自信”核心内涵的倡导下,中国图形设计的文化自信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图形设计上的文化自觉则更多的源自于中国设计的内部——设计师群体和整体设计文化认知意识的崛起。对比早期中国设计师的设计观念与作品,可以明显发现这种文化自觉的转变。以韩家英和王粤飞两位设计师为例,不管是韩家英早期设计逻辑中遵循的西方中心主义的设计模式还是王粤飞的设计中对文化普遍主义设计范式的坚持,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中国设计与世界设计接轨之初,特别是中西方设计文化观念的初期碰撞和融合后,所表现出的设计观念过渡西方化的倾向。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国现代图形设计在理念与实践层面落后的客观现实原因,也真切的反映出当时中国图形设计所面临的境况和亟需解决的问题。正如韩家英所说:“有这样一个事实是必须承认的:那就是西方在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都比中国发达,这就造成了西方设计师的某种优势,他们在创作的时候根本不用考虑中国人懂不懂,而我们却要考虑如何西方化……中西文化根本无法展开一种平等的对话。在设计上提倡民族性,路会越走越窄……”韩家英的这段表述,反映出当时中国设计师所面临的客观处境,背后体现出的是希望通过对西方设计标准的提倡,尽快使中国设计与国际设计在同一个标准下展开平等对话。在今天,当时所面临的这种窘境与抉择则明显发生了转变,在产品设计、智能设计等领域中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话语权,在图形设计领域也不断地有中国声音。其中国潮风设计具有典型性代表,在与图形设计相关餐饮设计、服装设计等各个领域,都闪烁出众多对中国元素的创新,一改曾经对于“洋货”的盲目崇拜。事实证明,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不论是从编码(设计者)的角度还是解码(受众)的角度来看,都证明带有“中国风格”文化特征的图形是相当受欢迎的。中国图形设计在经历了对西方设计观念的吸收与探索后,正在凝练自身的经验与文化特征,在图形设计中凸显中国文化的自信,强调中国立场和中国精神,以回应全球化的挑战。虽然设计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它的内核具有可变性和文化依附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体现为不同的面貌。中国图形设计文化观念上的转变得益于在设计中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赓续。对传统文化立场的坚守,为中国设计师在世界设计文化中带来了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
2 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传承与弘扬
在新时代中国图形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多样的思维方式的传承与转换是其显著的文化特征。尽管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设计”学科,但儒释道等核心哲学观念中蕴含着丰富的设计美学价值,对现代图形设计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美学价值,如杭间教授所述,涵盖了重视实用性、审视物件的形势与条件、巧妙利用自然规律等方面,这些观念对当前中国图形设计文化表征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古代文献如《周易》、《考工记》、《天工开物》、《长物志》等中的“造物”观念对中国图形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图形设计的文化本质与西方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观物取象”的思想文化心理上。阿恩海姆发现,道家思想代表的中国古代思想家们认为,对感性思维的重视是积极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培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孕育出图形化的哲理思维能力。这与西方的“知觉与思维的割裂”、“对感觉的不信任”的理性思维方式截然不同,为艺术和设计的发展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图形设计的这种文化思维方式,特别是“观物取象”的道家思维方式在传承方面极为重要。《周易》等古典文献中蕴含的“观物取象”思维方式,对新时代中国图形设计的文化表征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它衍生出的“象思维”,是介于“言”与“意”之间的思考方式,属于“师法造化”的结果,代表了中国设计思维方式的一个独特文化范畴。这种思维方式的核心是“取‘象’之‘象’”,它蕴含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所有基本特征,构成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因”。
这种以“象”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在中国图形设计中体现出重视视觉和知觉的特点,与西方传统形成鲜明对比。它体现在中国人在整体思维模式上更偏重于对形象的感知和图形化的提炼。中国人擅长用图像模拟自然界的宇宙万物之“法”,而不是用逻辑语言去穷尽它。这种观象、取象以及由象见意的过程,符合感性认知,体现了形下之器中悟出形上之道的思考。在图形美学中,这种“多义性”表达和理解,展现了将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本质与现代中国图形设计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融合的文化表征。
至于如何见意以及见什么意,则是图形设计思维上创造性的转化。在中国当代设计的语境下讨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似乎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早有学者提出单纯将传统文化中的视觉符号进行挪用属于浅层的思考。那么问题的核心自然就在于如何对既有文化内涵和陈旧表达形式进行改造,如何按照时代特征和需求激活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生命力上。笔者的观点是:新时代中国图形设计需要在继承与赓续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创新”为核心,“转化”为目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图形设计的源泉和根基,对其的坚守是不可动摇的原则。而“创新”作为图形设计的核心要素之一,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体现出的内涵与需求是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民族化与多元化的碰撞中,图形设计最后的视觉呈现究竟是传统多一些还是西化多一些,不应该将二者作为一个完全对立面去评定。就好比一个黑头发的中国人,不能因为染了黄头发就称他为西方人。但作为中国图形设计,一定要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国式设计思维。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思维方式,才是中国图形设计的“血脉”,不会形态等外在因素的变化而产生本质上的颠覆。当然,对于传统文化思维的传承,绝不仅限于笔者所关注的道家思想,诸如儒家思想中蕴含的对于“礼”“和谐”“文质彬彬”等思维方式的启示,禅宗思想中对于“自省”“顿悟”的思考,都对于新时代中国图形设计的文化表征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正是基于丰富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基础上形成的当代中国特色设计文化体系的支撑,中国图形设计才可以在创新的过程中呈现出自觉转化。
3 新时代中国图形设计开放包容与守正创新的文化态度
中国悠久历史中的丰富文化思想,为当前中国图形设计面临的挑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新时代中国图形设计的文化表征之一正是在文化层面倡导的开放包容与守正创新的设计态度,这种态度源自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以及与时代特征相符的再创造。
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在先秦时期的文化思想中已有所体现。例如,《周易》中强调的重生、民本、尚中、变通等价值取向,不仅展示了对设计的本质、功能、尺度的深思熟虑,还体现了对人与自然、设计与生态间和谐关系的重视。这些思想背后所反映的是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不仅遵循自然规律与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善于接纳新变化。这与新时代中国图形设计所体现的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有着高度的传承性。当今时代,我们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继续结合符合当代时代语境的特点,进行文化的弘扬和传播。
守正创新则是在开放包容的基础上体现出来的另一文化态度。如果说开放包容中体现的是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思想的吸收,那么守正创新则更多指向当下中国图形设计所需的态度。面对设计中的多元文化碰撞与交流,不仅需要对传统文化保持坚定的守正态度,同时还需以创新的思维进行深入挖掘,以适应图形设计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业态。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设计的影响力逐渐增大。中国图形设计近年来虽引起全球关注并取得成就,但在理念范式、形式风格等核心领域仍有待提升,尚未广泛被世界设计舞台所认可。这表明新时代中国图形设计依然有待提升的空间。在当代视觉文化环境中倡导多元碰撞与个性表达,图形设计的边界不断拓宽。图形设计的文化表征呈现出视觉化、复杂化、多元化的特征,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对传统文化的守正和创新将成为中国图形设计未来应秉持的关键文化态度。
4 结语
新时代中国图形设计在全球化设计浪潮的话语场中,面对多元文化的融合、交叉学科的联动和技术媒介的迭代,不仅改变了图形设计的内涵与外延,同时也拓宽了其深度与广度,图形设计呈现出多向交叉融合的态势。在“全球化”还是“本土化”、“跨文化”还是“主体性”等命题之间,中国图形设计的文化表征受到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正处于一个不断探索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面对这种变化,需要中国图形设计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从根本上进行图形设计的范式思考,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平台作为支撑,以创新为己任,回到原点进行探索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祝帅.《设计观点》,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2] 万晓红:《北京奥运会报道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实证分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1)
[3] 韩家英、陈绍华、王粤飞:《设计成功的标准三人谈》,《艺术与设计》,1999(7)
[4] 杭间:《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
[5] 王树人、喻柏林:《传统智慧再发现》(下卷),作家出版社,1996年
[6] 祝帅:《中国文化与中国设计十讲》,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