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地域文化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以南通市地域文化为例

期刊: 创新科技研究 DOI: PDF下载

袁小平 杨艺

(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摘要

地域文化作为一种局部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人文特色、深切的地域人文情怀和浓厚的地域生活气息,能为地方高校教育带来浓厚的文化气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发挥着独特的育人作用。对外,高校育人要从继承和弘扬优秀地域文化入手,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对内,要发挥校训和校史与地域文化上的联通作用,推进地域文化对高校的引领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地域文化与高校育人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以“近代第一城”南通市为例,从校园环境的营造、张謇精神的传递、校史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衔接以及创新的方法等方面,积极探索利用地域文化发挥育人作用的现实途径,最终达到提升高校文化育人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

地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南通;张謇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文

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辅导员研究专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长效机制研究”(编号21JDSZ3113)、南通大学横向课题“新时代高校‘双创’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机制研究”(编号21RH117)、2022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思政专项课题“劳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编号22SZC-023)、2022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委员会专项课题“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编号:22FYHLX055)、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 “优秀地域文化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以南通市地域文化为例”(编号202310304073Y)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地域文化与高校育人融合的必要性

)地域文化的概念

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特别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辉煌。文化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包括历史、地理、习俗等多方面内容。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由于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特殊性而形成,具有独特的生态、风俗和传统。

地域文化的特色和符号性是地理环境的重要标识,能够展示地域的人文内涵和社会形象,增强地域人民的凝聚力,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将地域文化融入文化自信体系,能够提升文化体验感和认同感,形成更深层次的文化自信,并提升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二)地域文化构成文化自信的价值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文化间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地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力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南通市为例,其地处长江入海口,历史文化底蕴丰富。但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外来文化冲击,部分文化呈现“西化”倾向。因此,加强地域文化认同感,尤其是高校学生的地域文化观念,对应对外来文化冲击、保持本土文化独特性、坚定文化自信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还能促进文化自信的深化和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

二、高校弘扬地域文化的必要性

优秀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瑰宝,而在传统文化中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可行性和操作性,并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独特作用。

(一)在高校地域文化的弘扬中涵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核心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融入全球化进程,伴随着大量外来文化的涌入,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背景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变得尤为重要。地域文化作为教育的有效载体,不仅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帮助学生接受正确价值观的洗礼。

优秀地域文化的融入是传承与创新的关键路径。它能熏陶学生,使他们成为传承和创新这些文化的生力军。国家对文化的重视和政策支持,为高校育人工作和地域文化的结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高校育人的发展中创新地域文化建设

优秀地域文化与大学生之间有着独特的联系。这种文化的亲切感使学生能从自己的专业知识中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地域文化与高校文化教育在道德品质培养和凝心聚力方面有共通性。地域文化不仅是地区的象征,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精神风貌。

我们应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深厚内涵,凝聚大学生思想共识,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探索融入优秀地域文化的方式,例如通过讲述地方历史和人文故事,增强感染力,促进价值观教育。同时,利用网络优势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构建政府、社会、家庭、高校等多方位的融入环境。强化党的领导、优化政府管理、激发社会合力、发挥家庭和高校的作用,共同形成教育的合力。

三、南通市地域文化研究现状分析

(一)南通市地域文化研究现状

坐落于“淮南江北海西头”的南通市,是历史的苏中城市。滨江临海的地理特征,在南通人民的生活中留下了浓厚的地域文化烙印。南通山水滋养了历代文人雅士,他们在南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清末状元、爱国实业家张謇潜心构建了“中国近代第一城”,为南通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南通地区许许多多的非遗文化在全国久负盛名。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南通市地域文化越来越得到重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各地的人文景观有不少存在展示功能与历史人文承载要求脱节,或者说市民群众不了解地域文化精神的深刻内核,与理想存在较大偏差的问题。地域文化的发展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存在一定的矛盾,而这一块的研究尚有缺失,学者更多倾向于对地域文化精神的探求,而对南通地域文化与高校精神的结合较少思考,因此,我们探求南通地域文化与高校育人的关系时,更应该着重于精神内核的分析,以求获得更适合大学生耦合地域文化与高校精神的路径。

(二)南通市地域文化精神内核分析

国人的文化自信与地域文化精神紧密相连,这种精神主要源于文化经典和文化名人的传承。地域的文化载体通常由这些经典和名人构成,而一个地域的精神内涵则蕴含在其历史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由不同地域的文化共同塑造,地域文化既是地方性的创新,也是中华文化多元形态的综合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由各个独特且富有魅力的地域精神共同表现。

 

以南通市为例,这里的地域精神与清末状元张謇的精神密切相关。张謇提倡的“大生”精神,即天地间最大的德行是生命的延续与发展,强调为人类提供生生不息的环境。他的思想不仅体现在书本上,更应成为南通高校及中小学生的精神内核,促进一代代人的成长。张謇精神在南通的各个方面得到了体现,因此,弘扬南通地域精神意味着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张謇精神,认识南通文化与文化名人间的关系,为南通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四、南通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扩充文化内涵,理论结合实践

高校大学生的育人工作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理论,还应在课外实践中内化知识,将地域文化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由于地域文化理论性较强,生动性不足,高校需整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强化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识、理解和认同。以南通市为例,高校可以编写关于张謇精神的课程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课外实践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可融入地域文化,形成浓厚氛围,让学生感受其魅力。地域文化资源,如纪念馆、特色建筑、文化艺术、民俗习惯和名人故居等,可作为思政教育资源。教育工作者应根据育人目标和课程规划,选择不同功能的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与教育内容的有机衔接。

(二)结合政策导向,营造育人环境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高校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常常通过文化环境的创造,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方式参与育人的全过程,进而实现育人目标。而校园物质文化的构造和设计体现了人的价值目标和审美意向, 同时这种环境创造出一种境界和氛围, 对身在其中的学生能够起“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提供良好的校内外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性格塑造, 如校园内的一花一草、教室宿舍、路灯路牌、设备教具等都要体现专业的文化特色。比如, 校园中要有形式多样的景观文化, 道路旁要有内容丰富的标牌文化, 教学楼、办公楼要有各类应景的墙壁文化等等。另一方面, 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地域文化的展示。对于一些建筑物的命名可以考虑贴近地域文化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使学生在校园里就能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 不断深化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满足高校育人的需要。

(三)融入课程体系,讲好“张謇精神”

高校的教学工作核心是课程实施,其中将地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是关键。南通特色地域文化的融入能增强育人功效,促进课程改革,提升教育效果。

首先,南通地域文化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深度结合。教师需对南通文化进行深入梳理,结合张謇精神等寻找真实案例进行文化教育。例如,在讲授传统美德时突出本地文化人物的精神,用本土英雄的故事感染学生。这样的课程设计既增强理论课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又丰富了育人的文化内涵,助力地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其次,南通地域文化应融入专业课程,推动思政建设。结合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共同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通文化丰富多彩,融入专业课程可拓展教学视角,如教师从经济、历史、文学等多个角度融合张謇精神,探究其人文和精神价值。通过问题探究或讲座式教学,增进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实现从认知到传承的转变,为地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最后,地域文化应融入选修课程。选修课是学生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高校应立足学生需求和学校实际,利用地域资源和师资优势,将南通文化融入选修课程,丰富学生学习生活,满足全面发展需求。例如,可开设与张謇精神相关的专门课程,调整现有选修课程体系,增加地域文化元素,如在传统文化类课程中增加非遗元素,在艺术赏析类课程中增加地区特有的文艺作品。

(四)创新文化载体,实现育人目标

地域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发展形成的,随社会进步其内容和形式也需与时俱进。当前高校学生多为“00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已深度融合互联网技术,思想活跃,乐于接触新事物。因此,高校需创新地域文化与育人方式的融合。

地域文化传承不仅依赖文化专家学者,更需培养广泛的传承群体。高校育人工作,覆盖范围广、接受群体多,是培养地域文化传承者的理想途径。教育过程中融入地域文化内容,旨在提升教育效果,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地域文化精神,了解其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认识地域文化在地方建设中的作用,理解文化的传承原因。这样,学生能认识到地域文化的价值,感受其魅力,自觉成为文化传承者,促进其发展。

地域文化,作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价值,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南通地区高校可将地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相关选修课程,推进地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优秀地域文化熏陶学生,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激发学生对学校所在地文化的认同,充分发挥地域文化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五、结束语

地域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所在。地域文化和我国的传统文化从关系上来看属于多元一体,地域文化是文化个性,传统文化是文化的共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丰富多彩、源远流长,也得益于这种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文化机制。因此,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高校作为传播弘扬文化思想的重要场所,在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地方高校可以从创新课程体系、积极营造育人氛围、完善育人载体等方面寻求南通地域文化育人的突破路径,不断将自身打造成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高地,进而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有所作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董学兴.高校育人耦合地域文化的路径探析——以盐城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20(09):48-50.

[2] 史小倩.文化强国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04):66-68.

[3] 何姣颖.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D].阜阳师范大学,2023.DOI:10.27846/d.cnki.gfysf.2023.000258.

[4] 李楠.南通地域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以《状元张》文创产品设计为例[J].西部皮革,2021,43(03):63-64.

[5] 胡圣知.以地域文化资源服务高校立德树人的对策建议[J].船舶职业教育,2023,11(02):66-69.DOI:10.16850/j.cnki.21-1590/g4.2023.02.02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