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三维逻辑
摘要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 思政教育 路径研究
正文
基金项目: 本文系 2021 年青岛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项目编号: QDSKL2101307) ;2022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党建工作委员会项目( 项目编号: DJ202207); 教育部高校思政创新发展中心(重庆城管职院)、重庆高职高专院校思政创新发展发展中心2023年度专项研究课题(CQCZX2308)阶段研究成果。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党的二十报告更是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列入大会的主题,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中国将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职院校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积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党的优秀品质、赓续红色血脉,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性工作。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把崇高的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这不仅是传承共产党精神,更是培育能够承载国家未来新一代的需要。
1 价值维度:“大思政课”视域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意义
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丰富内涵,如真理、理想、信念、使命、担当、忠诚等,与大学生教育的多方面,如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些都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弘扬这种精神,对于培养青年一代追求高尚理想、弘扬中国精神、锤炼道德品格、锻造坚强意志具有重大意义。
1.1体悟真理力量,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优势和旗帜。科学理论和远大理想是革命斗争的重要指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结合中国实际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功,归根结底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弘扬建党精神,是为了让大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理想信念,正本清源,补足精神之钙,明辨是非,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把握时代脉搏和未来方向。
1.2厚植家国情怀,担负民族复兴大任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本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是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时代,党始终不渝地追求这一目标。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弘扬建党精神,意味着引导学生将个人利益融入国家利益,主动承担历史责任,以责任意识、家国情怀,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年责任。
1.3磨炼意志品质,塑造顽强品格
中国共产党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在艰苦环境中成长。面对各种挑战,党展现了顽强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是其成功的关键,不依赖于物质基础,而是依靠坚强的意志。弘扬这种精神意味着传承“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锤炼不畏强敌、不惧风险的品质。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培养青年具备理想、勇气、坚韧和奋斗精神。
1.4赓续红色血脉,提升道德境界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道德优势和政治品格。历经艰难困苦,党员们的忠诚是党力量的源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员们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在大学生中弘扬建党精神,意味着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培养青年保持坚定立场,公而忘私,全心全意服务人民。教育他们抵御腐败,忠诚于党和人民,成为能够勇敢面对挑战、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代青年。
2 现实维度:“大思政课”视域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困境
2.1从教育对象上看,青年大学生信仰缺失、理想信念不坚定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生活方式、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00后"大学生生长在物质富足、和平发展的新时代,未经历过艰难岁月,这导致他们对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和今天生活来之不易的认识不足。加之现代网络技术的发达和信息爆炸,使得思想阵地复杂多变,不少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同时,升学、就业压力和人际关系的困扰,使他们在挑战多样的环境中易受挫折,缺乏正确的认知和指导,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社会主义理想产生质疑。
2.2从教学内容上看,课程之间不能同向同行,难以形成课程合力
各高校虽开设相关思政课程,但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各异,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力度不一,导致学生对该精神的整体认知碎片化。专业课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但忽视了价值引领的重要性。价值观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对树立正确人生目标至关重要。因此,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是必要的。
2.3从融入形式上看,以课堂教学融入为主,思政大课堂利用不足
高职院校在融入伟大建党精神时,主要依赖于传统课堂教学,这种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认同。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生动的语言表达,而传统的理论教学和案例“说教”方式往往缺乏吸引力。实践融入相对较少,使得学生难以对伟大建党精神产生深刻的情感和信仰认同,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策略维度:“大思政课”视域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打造专兼结合、校内外结合的师资队伍,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呈现样态,切实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
3.1打造“大师资”,提升伟大建党精神育人能力
教师是传播知识、思想、真理,塑造灵魂、生命、新人的关键。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首先需打造具备协同育人能力的“大思政课”师资队伍,包括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协作,以及校内外教师的互补。同时,全面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道德情操至关重要。教师应通过自主学习、教育培训、深入实践等方式,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增强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同,引导其真诚信仰,成为理论的坚定拥护者和传播者。教师还需弘扬教育家精神,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致力于教书育人,深化育人智慧,实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使伟大建党精神真正入脑入心。
3.2构建“大课程”,优化伟大建党精神育人样态
3.2.1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堂
思政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应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任务。伟大建党精神应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不仅作为知识点存在,而应结合课程特点进行系统设计和多维培育,如融入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道理。
3.2.2发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用,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专业课程
在国家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将伟大建党精神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形成全覆盖的教育模式。理工科专业教师需让学生了解我国过去的科技落后状况和当前的国际形势,体悟“核心技术是讨不来、要不来”的重要性,学习科技工作者的拼搏精神。文科类专业教师则应结合教学内容,多角度讲述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
3.3搭建“大平台”,营造伟大建党精神育人氛围
3.3.1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作用,以学生活动为载体,营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良好环境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实现课内与课外、显性与隐性教育的双向互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发挥润物细无声的功效。高校要让伟大建党精神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大学生浸润于校园文化之中,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育人新格局。依托纪念日、建团日、建党日等重要节日和校园活动月等活动,开展“微视频比赛”“知识竞赛”“情景剧表演”“歌曲颂唱”等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党史,传承革命遗志,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通过阅读红色书籍、诵读红色家书、表演红色故事等活动,在广大师生中营造爱党爱国爱家的良好氛围。发挥榜样引领示范作用,邀请英雄人物、新时代劳模工匠等举行专题报告会,追忆峥嵘岁月、秉承革命精神,勉励广大师生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邀请杰出校友进行经验分享,发挥朋辈效应,以同龄人的奋斗拼搏故事激励大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同时加强校园环境的营造,高校可以将学校的志愿服务、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大国工匠或劳模、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等张贴或悬挂,让学生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耳闻目染,时时处处感受伟大建党精神的力量。
3.3.2发挥实践基地作用,通过行走大课堂,拓展大学生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活动
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截止目前全国共有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585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453家。这是大学生思想教育鲜活的实物素材。特别是“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包含科学精神专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题、党史新中国史教育专题等七大专题实践教学基地,涵盖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各个方面,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在的。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中,要“善用”这些现有资源,坚持理实一体,打造行走的课堂,带领学生走出去,近距离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岁月,感受新时代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
伟大建党精神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熔铸的精神高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伟业中磨砺而成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助力大学生塑造理想人格的宝贵精神资源。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然之举,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召唤。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16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页。
[4]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02)
[5]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0(20)
[6]立志做党光荣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N].人民日报,2021-03-02.
[7]“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
[8]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9]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是,202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