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医疗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探讨
摘要
关键词
急诊科;医疗纠纷;防范措施
正文
现阶段,在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影响下,对于医疗服务有着日益提高的要求,再加上患者数量多、医疗工作繁重等因素,使得医疗纠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急诊科较为多发。医疗纠纷不但会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造成不利影响,还会影响医院影响,不利于其长久稳定发展[1]。基于此,应对医疗纠纷原因进行深入探究,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旨在降低急诊科医疗纠纷发生风险,选取了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期间急诊科收治的2500例患者展开研究,详细情况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急诊科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期间就诊的2500例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19至76岁,均值(48.22±3.01)岁,男1310例,女1190例。对其中发生纠纷情况进行研究,医疗纠纷例数37例,纠纷均为口角争执,未发生公开投诉的医疗差错。纳入要求:(1)研究对象就诊于急诊科;(2)纠纷具备完整、准确的资料;(3)纠纷原因明确;(4)当事人知情同意。筛除要求:(1)经调查研究难以将纠纷原因确定下来;(2)当事人拒绝配合本次研究。
1.2方法
创设登记本,对纠纷事件进行详细、准确地记录,由专项调查小组将医疗纠纷发生原因确定下来,对纠纷实施定性。需确保纠纷事件具有患者基本情况(姓名、病情等)、相关人员、发生原因、处理过程和结果等。
1.3观察指标
(1)医疗纠纷发生率:根据研究时间范围急诊科就诊人数,将医疗纠纷发生率确定下来,并结合纠纷定性结果,计算医源性(因医院环境、设备、人员等因素导致的纠纷)和非医源性医疗纠纷(因患者、社会等因素引发的纠纷)发生情况。
(2)医疗纠纷原因:对医疗纠纷原因进行记录和分析。
2结果
2.1医疗纠纷发生率分析
医疗纠纷发生率为1.48%(37/2500),医源性医疗纠纷发生率为0.52%(13/2500),非医源性医疗纠纷即0.96%(24/2500)。医源性和非医源性医疗纠纷占比分别为35.14%(13/37)、64.86%(24/37)。
2.2医疗纠纷原因分析
根据表1可知,医疗纠纷原因主要为患者负性情绪,发生率为32.43%(12/37),其次为患者认知匮乏、服务态度,发生率各自为21.62%(8/37)、18.92%(7/37)。在本次研究中,还由于患者无理取闹、操作技术、医疗设备以及收费问题因素引发了医护纠纷,发生率分别为10.81%(4/37)、8.11%(3/37)、5.41%(2/37)、2.70%(1/27)。
表1医疗纠纷原因观察
性质 | 原因 | 例数(n) | 发生率(%) |
非医源性 | 患者负性情绪 | 12 | 32.43 |
患者认知匮乏 | 8 | 21.62 | |
患者无理取闹 | 4 | 10.81 | |
医源性 | 服务态度 | 7 | 18.92 |
操作技术 | 3 | 8.11 | |
医疗设备 | 2 | 5.41 | |
收费问题 | 1 | 2.70 | |
总计 | 37 | 100.00 |
3讨论
急诊科收治患者具有病情危重、进展快等特点,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前线,也是发生医患纠纷风险较高的科室之一。医患纠纷即医方和患方之间的纠纷,不但会影响患者疾病诊治,还会对医院影响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医院长久可持续发展[2-3]。根据医疗纠纷原因,能够将其分成医源性以及非医源性。医源性医疗纠纷主要是由于医方因素导致的,主要含有:①服务态度,由于部分医务人员未能正确认识到以患为本的价值,再加上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服务匮乏,导致说话不严谨、态度不友善等情况,引发医患纠纷。②操作技术,医务人员未能严格按照相应要求和规范实施医疗和护理措施,如抢救记录缺失、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巡视力度较低等,也可能会出现在治疗环节执行了医嘱,但未完善相应的签字工作,使得患者以为漏执行医嘱等情况。③医院医疗设备、诊疗环境等未能满足患者需求。④收费问题,主要含有收费项目未分开、未进行收费讲解等。⑤护患沟通不足,由于急诊科诊疗和护理工作存在流程复杂、工作量大等特点,导致医务人员缺少加强和患者沟通的时间以及精力。
非医源性医疗纠纷主要含有①患方认知水平较低,关于疾病、治疗以及护理方面缺乏科学认知,导致不理解情况,配合度相对较低,对医疗工作加以干扰和影响。②负性情绪,由于急诊科收治患者存在发病急的特点,疾病极易给患者带来心理应激反应,同时患者和家属也未能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再加上诊疗会增加患方经济压力,从而导致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严重,处于“一点就着”的状态,不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导致护患纠纷发生[4]。③无理取闹,极少数患方出于个人目的,会纠缠、迁怒相关医护人员,使得纠纷产生。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医疗纠纷发生率为1.48%(37/2500),医源性医疗纠纷发生率为0.52%(13/2500),非医源性医疗纠纷即0.96%(24/2500)。医源性和非医源性医疗纠纷占比分别为35.14%(13/37)、64.86%(24/37)。医疗纠纷原因主要为患者负性情绪,发生率为32.43%(12/37),其次为患者认知匮乏、服务态度,发生率各自为21.62%(8/37)、18.92%(7/37)。说明本院存在一定的医疗纠纷事件,以非医源性医疗纠纷为主。主要原因集中于患者负性情绪、认知匮乏、服务态度等方面,应制定针对性措施加以防范,将医疗纠纷发生率全面降低。
在医疗纠纷防范方面,应基于以下层面加以展开。(1)转变观念:应培养医务人员以患为本思想,注重服务和责任意识的提高。多从患者视角出发,严格按照相应流程和要求展开工作,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加强和患者沟通交流,尽可能满足患者需求。在日常工作中,重视人文关怀的渗透,加强对自身行为的规范,完善各个工作细节。(2)加强护患沟通:在急救工作中,护患沟通有着重要价值,不仅能够帮助患者形成基本的基本认知,还能够正确认识到各种诊疗工作的作用,将患者认知水平提高,同时对于消极情绪的改善也有着积极影响。此外,对医疗工作方式加以革新,基于职业、层次等多角度对患者需求进行分析,采取个性化宣教方法。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也应注重多样化方法的影响,包括音乐疗法、放松训练等,有效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在临床中,医务人员应对患者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包括性格特点、病情、认知程度、家庭情况等,采取适宜的方法加强和患者的交流,确保表达准确、态度亲切、语言通俗,提高沟通效率,为非医源性医疗纠纷发生风险的降低奠定坚实基础[5]。
(3)提高培训力度:首先,应加强技术培训,为医务人员提供系统培训,重点加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注重先进理论、技术的学习,加强对多元化培训方法的应用,包括外出学习、健康讲座等。同时,设置培训考核机制,在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若考核不合格则需要持续学习。还应鼓励医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学习,构建健康的知识体系,将自身专业能力全面提高。其次,强化医德教育,对于急诊科而言,需要争分夺秒去抢救患者生命,同时还应提供优质服务。应注重医务人员责任感的培养,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力度,引导医务人员提高对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视度[6]。最后,培养法律意识,加强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帮助医务人员熟悉实际工作中的法律问题,将自身法律责任确定下来,学会科学应用法律手段,为自身和患者权益提供保障,为医疗纠纷预防创设良好条件。
(4)完善规章制度:在医疗纠纷预防中,规范的和标准的规章制度至关重要,应结合急诊科实际情况,将抢救、院前急救、会诊等流程和制度确定下来,促使诊疗工作有据可依,并强化质量监管,及时发现不规范情况,并实施纠正和调整。(5)完善文书记录:医务人员需提高对病历书写的重视度,确保书写清晰和工整、描述准确,能够突出重点内容。在急救过程中,对于口头执行医嘱难以马上书写记录的情况,在执行完成后实施简要记录,尽可能记录重要事宜,为事后补记提供依据,同时加强和医生的沟通,将记录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有效增强。在临床中,关于院前急救出诊时间方面出现纠纷风险的概率较高,故可进行一式两份出诊文书记录,对各时间节点进行准确记录,交给在场人员签字后存于急诊科[7]。另外,“120”急救热线可进行录音系统的安装,完善相应的存储工作,实现有据可查。
(6)加强设备管理:在就诊救治工作中,医疗设备设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故应加强日常设备管理,明确使用标准和规范,制定并落实保养管理制度,定期检查设备性能、状态。在设备使用后,需完善清洁消毒工作,并加强存储放置管理。每日对急救药品、机械进行清点和检查,确保急救工作顺利进行。(7)优化收费制度:应根据临床情况,根据省市物价部门要求,制定健全的收费制定,做到公开透明,不分解、不巧立项目,同时落实一日清单项目,让患者清楚知道医疗花费明细[8]。
(8)加强环境管理:提高对环境管理的重视度,开通绿色急救通道,合理安排设施布局,缩短检查、诊治时间。通过问卷等形式对患方关于医院环境、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想法进行收集,采取科学性建议,尽可能满足患者和其家属需求,为其满意度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9-10]。(9)强化纠纷处理:在社会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下,患者对于医疗服务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医护人员应对医疗纠纷形成科学认知,在发生后,无论责任以及影响大小,都需要对纠纷真相加以了解,为纠纷处理提供参考[11]。此外,还应加强医疗纠纷教育,引导医务人员吸取教训,制定针对性措施加以预防,避免再次发生。
综上所述,在急诊科医疗纠纷发生风险较高,应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对纠纷原因进行科学分析,通过高效的措施加以防范,转变观念、加强护患沟通、提高培训力度、完善规章制度、完善文书记录、加强设备管理、优化收费制度、加强环境管理、强化纠纷处理。从而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为患者健康安全提供保障,促进医院长久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红梅. 优质护理在降低急诊小儿输液室纠纷投诉率中的作用探讨 [J]. 中外医疗, 2021, 40 (36): 116-119+194.
[2]涂兰英,蒋剑. 风险管理在防范急诊医疗纠纷和投诉中的作用探讨 [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 12 (19): 31-34.
[3]余丽娟,谌欢. 风险管理对急诊科护理质量及医疗纠纷的影响研究 [J].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0, 27 (02): 135-136.
[4]刘洪雷,程伟. 鱼骨图风险管理模式在改善急诊老年患者医疗纠纷中的应用 [J]. 中国医院, 2021, 25 (07): 68-70.
[5]刘畅. 风险管理对门急诊医疗纠纷及投诉的防范效果 [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1, 36 (06): 226-228.
[6]赵莉. 瓶颈管理模式在减少急诊科静脉输液护理纠纷中的应用 [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 29 (10): 234-235.
[7]袁锋,龙勇,罗海文. 急诊科医生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分析与管理对策分析 [J]. 中国社区医师, 2021, 37 (15): 190-191.
[8]李桂芝,郭海燕. 急诊医疗纠纷的常见原因及防范措施研究 [J]. 现代临床医学, 2020, 46 (05): 355-357.
[9]金华. 风险管理在防范急诊医疗纠纷和投诉中的作用评价 [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 7 (26): 185+198.
[10]司维. 急诊工作中护患纠纷原因及防范措施 [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 8 (12): 111+125.
[11]王观涛,陈二庆,刘金强. 急诊科院前急救存在的医患纠纷因素及防范措施 [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 30 (07): 164-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