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护理数据管理的多角度干预在二级医疗机构儿科护理中断事件的观察应用效果分析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王萍 李晓秋 刘永惠

遵义市第五人民医院 贵州 遵义 563000

摘要

目的 研究基于护理数据管理的多角度干预在二级医疗机构儿科护理中断事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至2020年儿科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实施基于护理数据对护理中断事件采取多角度干预性管理前后护理中断事件及导致的不良结局的发生率,并分析多角度干预实施前后各类护理中断事件的来源、类型与结局。结果 多角度干预实施后,护理中断事件及不良结局发生率分别为:5.72%、0.45%,均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前后,护理中断事件在来源、类型及护士当时事务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实施后,消极型与积极型不良结局均少于实施前,P<0.05。结论 实施基于护理数据管理的多角度干预能够减少儿科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率,避免多种不良结局发生,为患儿提供更多安全保障。


关键词

护理数据管理;多角度干预;二级医疗机构;儿科;护理中断事件

正文


护理中断事件具体是指护士在开展护理工作期间遇到的干扰、延缓、打断其当前事务及分散其注意力的外来行为[1]。作为一种突发的干扰行为,护理中断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护士当前工作的连续性,阻碍了相关护理工作的有序推进,增加护理人员执行活动所需时间,导致其工作效率大幅降低,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影响护士的专注度,增加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风险,对护理服务的整体质量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均造成诸多不良影响[2-5]。相关研究证实[6-8],护理中断事件不仅会威胁到患者的安全,还会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及心理压力,严重降低护理质量。因此,采取何种方法能够避免护理中断事件、降低不良结局出现的可能性是临床关注的一项重点内容。本文将综合分析本院儿科2019-2020年护理中断事件发生情况,研究基于护理数据管理的多角度干预所取得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儿科临床护士每日上午8:30-11:00、下午14:30-16:30这两个集中处理医嘱与执行各种治疗的时间段在医嘱处理、药物配置、给药执行及辅助治疗这四个环节发生的中断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前后对照,所有参与研究的护士均知情同意并签字。护士年龄在27-39岁之间,平均年龄33.86±3.74岁,工龄3-16年,平均工龄9.45±2.39年。

纳入标准:(1)均为儿科临床护士;(2)工龄≥3年;(3进行正常语言沟通。

排除标准:(1)实习或进修护士;(2)不配合研究;(3)中途退出。

1.2方法

1)确定预警项目。①人员培训:组织项目组成员参与护理中断事件相关知识(定义、类型、结局等)的系统培训,考核通过后方可参与研究;并培训3名观察员,分别负责中断事件具体情况的记录、中断时间的记录以及核实与签名确认,观察方法为结构式观察法;②数据提取标准:选取时间为护士集中处理医嘱及实施治疗的时间段(上午8:30-11:00,下午14:30-16:30),涉及工作环节包括医嘱处理、药物配置、给药执行及辅助治疗,观察内容包括护理中断事件的中断频率、优先级、类型、来源及结局;③项目确定:结合观察数据,计算各中断事件的发生频次与严重度积分的乘机,并由此确定各预警项目及其优先级。

2)构建儿科标准化预警管理方案。①制定预警标识:根据确定好的预警项目的优先级设置不同的预警标识,其中,优先级——无中断区域设置红色地胶,护士佩戴“请勿打扰”标牌,表明护士正在工作,避免潜在的外界中断来源打扰,防止不良护理事件发生;低优先级——少中断区域护士佩戴“答疑天使”标牌,表明能够为患者及亲属解答或处理相关问题;合理利用治疗室“L”型操作台,将药物配置(无中断区域)与输液加药(少中断区域)分隔开,避免发生中断事件后出现药物配置错误;②制作预警二维码:在医院入口处设置预警二维码扫描提示,扫码后患者可以直接获取安全信息宣教、费用清单、医保支付结算、空调开关等方面的信息,减少对护士的干扰;借助Stay S.A.F.E.中断管理策略保护“易感人群”,被干扰护士借助语言或手势告知干扰者已经知道其存在,继续专注于当下任务,保证当前任务不被中断,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③开展情景模拟训练:每月组织1次医护人员参与护理知识讲座的学习,讲座内容主要为护理中断事件发生率、危害、原因、沟通模式及管理方法,结束后就讲座内容讨论并总结经验,提高整体护理管理能力;每季度开展1次情景模拟训练,参考病区近期典型护理中断事件设计情景,不断锻炼护士解决中断事件的能力,培养其评判性思维,提高其风险评估与应变能力,增加其对中断事件对患者的安全影响的认识,形成预警思维;④实施预警项目督查:增设预警项目识别与防控环节,以月度质控检查的形式呈现,采用现场观察、文档查阅、追踪调查等方法完成,达到以检促改、以检促防的目的。

1.3观察指标

1)多角度干预实施前后护理中断事件及护理中断导致的不良结局的发生率。

2)多角度干预实施前后护理中断事件的来源、类型及护士当时事务。

3)多角度干预实施前后的不良结局。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中断事件及护理中断导致的不良结局

实施后,护理中断事件及不良结局发生率均低于实施前,P<0.05。见表1

1 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中断事件及护理中断导致的不良结局 例次(%

时间

护理中断事件

不良结局

实施前(n=2010)

283(14.08)

29(1.44)

实施后(n=2011)

115(5.72)

9(0.45)

х2

78.798

10.637

P

0.001

0.001

2.2 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中断事件的来源、类型及护士当时事务

实施前后,护理中断事件在来源、类型及护士当时事务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2 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中断事件的来源、类型及护士当时事务 例次(%

项目

实施前
(n=283)

实施后
(n=115)

х2

P

来源

环境

40(14.13)

12(10.43)

0.985

0.321

护士同事

48(16.96)

13(11.3)

2.016

0.156

患者

38(13.43)

21(18.26)

1.513

0.219

家属

41(14.49)

22(19.13)

1.323

0.250

护士自身

31(10.95)

9(7.83)

0.885

0.347

医生

37(13.07)

10(8.7)

1.505

0.220

其他保健人员

18(6.36)

10(8.7)

0.682

0.409

临床支持人员

20(7.07)

10(8.7)

0.311

0.577

其他

10(3.53)

8(6.96)

2.219

0.136

类型

侵扰型

144(50.88)

52(45.22)

1.050

0.305

分心型

81(28.62)

28(24.35)

0.751

0.386

冲突型

25(8.83)

18(15.65)

3.945

0.047

毁损型

33(11.66)

17(14.78)

0.726

0.394

护士当前事务

交班类

35(12.37)

14(12.17)

0.003

0.958

书面类

38(13.43)

19(16.52)

0.638

0.424

给药类

64(22.61)

18(15.65)

2.423

0.120

操作类

52(18.37)

15(13.04)

1.660

0.198

观察类

31(10.95)

16(13.91)

0.688

0.407

交流类

23(8.13)

12(10.43)

0.543

0.461

管理类

22(7.77)

11(9.57)

0.345

0.557

其他

18(6.36)

10(8.7)

0.682

0.409

2.3 比较实施前后的不良结局

实施后,消极型与积极型不良结局的发生情况少于实施前,P<0.05见表3

3 比较实施前后的不良结局 例次(%

不良结局

消极型

积极型

实施前(n=29)

12(41.38)

17(58.62)

实施后(n=9)

8(88.89)

1(11.11)

х2

6.218

P

0.013

3讨论

儿科作为医院较为重要的一个科室,其护理安全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9]。相关数据显示[10],我国由中断事件所引发的儿科不良护理事件约占总数的25.71%,其发生率远高于其他科室。此外,诸多研究均证实[11-14],临床常见的不良护理事件大部分均由护理中断事件所致。因此,尽早采取有效措施干预来减少儿科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对预防不良护理事件有着重要的意义。

基于护理数据管理的多角度干预主要是通过确定预警项目以及实施标准化预警来展开,在此项目的实施下,我院儿科护理中断所致不良事件发生率降至3.87%,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王辉、续梅莹二人开展的一项研究证实[15],在多角度干预的管理下,中断事件的发生频次显著降低,持续中断事件有效缩短,且患者的满意度大幅提升。而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多角度干预实施后,儿科护理中断事件及不良结局发生率均低于实施前(P0.05),这是因为多角度干预由专业观察员观察统计科室护理中断事件发生情况,并根据统计结果确定预警项目并进行优先级分类;再从制定预警标识、制作预警二维码、开展情景模拟训练、实施预警项目督查等多个方面构建儿科标准化预警管理方案,更好地预防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进而避免不良结局出现。还有数据表明,实施前后护理中断事件在来源、类型及护士当时事务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多角度干预对不同来源及不同类型的护理中断事件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此外,还有结果显示,干预实施后消极型与积极型不良结局的发生情况少于实施前P<0.05),表明多角度干预能够规避不同类型的不良结局,合理利用中断事件的积极作用,发挥良好的安全保障作用。

综上所述,在儿科实施基于护理数据管理的多角度干预,能够降低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率,避免多种不良护理结局的出现,有效提升护理质量,更好地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适合广泛应用于儿科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贾诗祺,林涛,冯先琼.急诊不同护理单元工作中断事件的比较分析[J].护理研究,2022,36(9):1573-1578.

[2]吴程程,张成欢,韩小云.手术室护士护理中断事件培训现状及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21,36(18):46-47,50.

[3]陈慧敏,许奕华,王艳.护理人员对不良结局护理中断事件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7,32(9):50-52.

[4]刘佳微,张文光,白金奋.山西省3所医院护理中断事件发生情况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20,34(10):1823-1827.

[5]张成欢,韩小云,翁亚娟,.手术室护士护理中断事件认知能力及培训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1,37(34):2702-2707.

[6]田丽,张曙光.干预性管理在护理中断事件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1,28(7):46-49.

[7]王辉,原曼.外科给药护理中断事件现状及患者心理行为反应的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24):3369-3373.

[8]晁青,曹敏,张飞,.感染科病房护理中断事件的干预性管理效果[J].护理研究,2019,33(20):3586-3589.

[9]刘佳微,张文光.重症监护室护理中断事件现况及与护士心理负荷的相关性[J].护理学杂志,2019,34(19):8-11.

[10]林涛,胡紫宜,冯先琼,.急诊护理中断事件的核心要素与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35):4667-4671.

[11]林涛,冯先琼,李雪梅,.急诊护士护理中断事件感知的质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28):3823-3827.

[12]陈静,刘建宏,邓江,.干预性管理在老年内科病房护理中断事件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20,35(2):127-130.

[13]陈慧敏,郑宁,许奕华.不同职责护士临床护理中断事件现状调查及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24):3086-3090.

[14]李严峰,李朵朵,张飞,.新生儿病房护理中断事件的干预性管理效果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9,19(9):666-669.

[15]王辉,续梅莹.基于智慧病房护理管理系统的多角度干预在护理中断事件观察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1):85-8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