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经血清IgG-RF检验的价值分析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颜宏华

竹溪县人民医院,湖北竹溪,442300

摘要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经血清IgG-RF检验的价值。方法:从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120名接受 IgG治疗的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对他们都进行了血清IgG-RF检验,并以检验结果为依据,将他们分为血清IgG-RF阳性组(A组59例)和血清IgG-RF阴性组(B组61例),另选择60名同期在我医院接受体格检查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检验结果。结果:以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P水平,RF异常率,血沉异常率作为指标评价,A组最高,B组其次,对照组最低,各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进行相关治疗的时候,类风湿关节炎血清IgG-RF阴性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更好。类风湿关节炎血清IgG-RF阳性的患者预后一般比较差,所以可以根据患者的血浆IgG-RF水平来判断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IgG-RF检验;价值

正文


在临床上,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很普遍的疾病,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的病理改变是关节滑囊组织出现增殖,有显著的炎症反应,在发病后,主要会呈现全身性、慢性关节病变等症状。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对人类健康具有不可逆转的危害。其致残率高、发病机理复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给其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到现在为止,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临床上仍缺少一个确定的诊断标志物,以血沉、 RF的检测作为辅助手段,一些学者认为,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 G型类风湿因子(IgG-RF)进行检测,可以对患者的预后展开精确的评价。本研究探析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经血清IgG-RF检验的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120名接受 IgG治疗的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对本试验知情,并表示愿意参加。(2)患者的临床数据是完整的。排除标准:(1)有严重的心脏、肝脏和肾脏等脏器功能不全;(2)器官合并症;(3)与其它关节疾患同时存在;(4)怀孕、哺乳的妇女;(5)有恶性肿瘤;(6)急性和慢性感染,(7)心理疾病。

对他们都进行了血清IgG-RF检验,并以检验结果为依据,将他们分为血清IgG-RF阳性组(A组59例)和血清IgG-RF阴性组(B组61例),

A组:30名男性患者,29名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在35-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52±4.21岁;患者发病时间2-7年,平均4.22±1.02年;

B组:31名男性患者,30名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为36-67,平均年龄为51.69±3.47;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随访,随访时间为2-8年,平均为4.43±1.21年。

另选择60名同期在我医院接受体格检查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1人,女性29人;患者的年龄在35-68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1.21±3.12岁之间.

这个实验报告已经提交给了医院的伦理委员会,并且得到了他们的认可。以一般资料作为评定指标,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血清IgG-RF检验:在检测当天的早晨,患者和健康者都需要空腹,医护人员会从他们的3 mL的手肘部位静脉血中提取出上面的血浆,经过离心处理,再取上面的血清,再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来测定IgG-RF的水平。IgG-RF >110 RU/mL,说明IgG-RF为阳性;取患者肘部静脉血液5 mL,置入枸橼酸钠抗凝试管,搅拌均匀,再次测定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值。

1.3判别标准

对三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进行了对比,并对 RF和血沉的异常进行了再次统计,并对其进行了 RF和血沉的异常进行了分析。RF1:16为正常,1:32为疑似,大于此范围为异常,ESR男高于15mm/h,女高于20mm/h为异常。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SPSS23.0软件统计进行了 x2t检验,P<0.05则差异有意义。

2结果

以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P水平,RF异常率,血沉异常率作为指标评价,A组最高,B组其次,对照组最低,各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1 各组指标统计比较[n,(%)]

方法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mg/L)

D-二聚体(mg/L)

血沉异常率(%)

RF异常率(%)

A

31.52±1.66

25.61±1.42

16%

18%

B

对照组

19.22±1.52

2.66±0.44

17.33±1.37

1.08±0.19

12%

7%

10%

5%

χ2

26.383

16.39

15.098

14.142

P

0.001

0.001

0.001

0.001

3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多个关节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重大疾病,其高致残、高危害人体健康[1-2]。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类风湿关节炎的患患者数众多,尤其是20-50岁年龄段,是 类风湿关节炎的高发群体。若不能得到正确的诊治,将会造成患者失去工作能力,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因此,早期发现并及时进行治疗,可以降低损伤,降低疾病的发生,从而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更敏感、更特异性的对类风湿关节炎进行治疗和诊断的方法,因此,在早期进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试验,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身体素质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对这些检测的项目进行检测时,采用并联与串联的试验方法,为了提高其灵敏度和特异度,选择具有较高灵敏度或较高特异度的实验诊断项目,提高了就诊诊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3]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单个或多个关节为主要症状的、以手指和足趾关节为主,其次是膝、肘和髋关节。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会慢慢产生出一种滑膜炎,也就是血管会发生胃增生,在滑膜间质中会有大量 T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性细胞,这些细胞会呈浸润状态,进而形成血管翳,对软骨、骨组织造成了破坏,导致其关节变形或者失去了功能,而且还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在日常生活中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4-5]。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高死亡率的疾病,病因复杂,症状各异,很难治愈,再加上最近几年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环境的变化,导致该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迄今,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仍以血沉、类风湿因子等作为辅助手段,缺乏对 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客观评价标准。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曾经提出,通过对患者血浆中的免疫球蛋白 G型类风湿因子(IgG-RF)进行检测,可以有效地判断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预后,并进行诊断。

一般情况下,临床上都会通过对患者血清中的 RF进行检测来确诊类风湿关节炎,但是因为检测方式的缘故,而且正常人中 RF为阳性,并且只有少量存在,尤其是年龄超过70岁以上的健康教师, RF阳性的比例会显著增加,除此之外,在其他疾病的检测中, RF水平也会呈上升趋势,从而对特异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 RF的含量对D-二聚体、血沉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测定有一定的影响,也会降低其特异度,进而对临床的正确诊断产生一定的影响[6]

当前,在临床上,在确诊类风湿关节炎的时候,主要是根据血清中的 RF水平来判断,不过,正常人体内也会有少量的 RF阳性,特别是老年人, RF阳性的发生率要比中年人和青壮年高。而且,由于体内受到其它疾病的影响, RF阳性比率也会随之升高,这也极大地减少了 RF阳性率对疾病诊断的特异性[4]。在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水平和血沉异常比例是一个重要的辅助指标。然而,这类标志物的临床特异度不高,因此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也不高。IgG-RF抗体阳性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类风湿关节炎,可使 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达到90%。文献报道,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损伤与其血浆IgG-RF水平的改变密切相关[7-8]。在此次研究中,一共选择了120例 IgG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用血清IgG-RF检验结果,将其分为两个部分:血清IgG-RF阳性组(A组59例)和血清IgG-RF阴性组(B组61例)。再选择60个健康人作为对照,对他们进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水平的测定,并计算 RF异常率、血沉异常率,与赵玉敏等人等的调查结果相吻合, A组的各项指标都是最高的, B组次之,而对照组的各项指标都是最低的。结果表明: IgG型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值明显升高, RF和血沉异常率明显升高,并明显升高正常人。IgG型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浆IgG-RF水平是临床医生判断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的依据,同时还要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水平、血沉异常率等因素相联系,以达到更好的临床诊断的目的[9-10]

总的来说,在进行相关治疗的时候,类风湿关节炎血清IgG-RF阴性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更好。类风湿关节炎血清IgG-RF阳性的患者预后一般比较差,所以可以根据患者的血浆IgG-RF水平来判断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万健. 肌骨超声用于膝关节类风湿关节炎病情监测及评估的应用[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36(16):2805-2807.

[2]马继登,李子安,李德琴,曹春花,郭文路,更藏达杰,耿丽萍. 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的病例对照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20(15):2268-2271.

[3]姚智芬,李欢,曹柳. 类风湿关节炎血清中PGRN对肺癌细胞免疫逃逸的作用[J]. 生物技术,2023,33(04):508-515+457.

[4]李梦兰,孙红兵,熊安吉,何馨怡,谢青青,帅世全.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硬骨素的相关研究[J]. 西部医学,2023,35(07):1074-1078.

[5]陈位,王晔恺,于倩. 舟山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实验室指标聚类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3,33(13):1576-1579.

[6]廖瑞玲,王培,王秀涛,丁建平. 类风湿关节炎肾损害的相关因素及与体液免疫的关系[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3,20(04):149-153.

[7]张道雨,刘新,唐琪,薛萌萌,刘永丰,欧阳文柏,张贺超. 北疆地区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贫血患者血清中Hepc、s-HJV水平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23,20(17):127-131.

[8]陈亚萍,谭安妮,余美奇,周洋,朱兆宇,王琦. 通痹胶囊与托法替布联合治疗对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清指标的影响[J]. 中国疗养医学,2023,32(06):637-640.

[9]胡晨,张旭丽.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经血清IgG-RF检验的价值分析[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21,34(03):355-356.

[10]赵玉敏.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IgG-RF检验的临床价值探讨[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1):1604-1606.


...


阅读全文